1. <big id="levzo"></big>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湖北省恩施州鄉村旅游扶貧富民實踐調查報告

      時間:2021-01-29 08:40:18來源:中國扶貧網作者:鄧愛民 胡福先

            恩施州是全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是全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全國首批、全省唯一整州在創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近年來,恩施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找準旅游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的突破口和結合點,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全域旅游為路徑,變生態優勢為產業優勢,變山水資源為美麗經濟,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旅游貢獻。2019年,全州累計接待游客7117萬人次,同比增長14.5%,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20億元,同比增長14.3%。2020年1-11月,累計接待游客3210.9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76.65億元。旅游扶貧直接帶動10萬余人從業,間接帶動相關行業40余萬人吃上了旅游飯。

              一、做法與模式

             恩施州堅持“旅游是扶貧的金翅膀、扶貧是旅游的主戰場”發展理念,大力推進鄉村旅游扶貧富民工作,取得較好效果。該州旅游扶貧入圍全國“2020年旅游扶貧典型案例”,宣恩縣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

      (一)文旅融合促扶貧。堅持“以文為魂”,為旅游注入文化內涵,通過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恩施民俗大戲將游客“留”在恩施,助力脫貧攻堅。比如,建始縣店子坪村把獨特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發展成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昔日的偏僻小村逐漸發展成旅游名村。每年到店子坪培訓基地參加培訓的學員約2萬人次,全村人均收入從2010年的2000元增加到2020年的9000元。

      (二)景區開發促扶貧。開發一個景區,帶活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先后引進鄂旅投、省交投、省聯投、北京中誠信、江西旅游集團等知名企業開發旅游資源,形成了3個5A級、17個4A級的高密度、高等級景區集群,吸納村民在景區就業,設置商鋪讓村民銷售農特產品,引導村民在景區周邊修建農家樂、民宿等,持續釋放旅游扶貧效應。比如,恩施大峽谷景區吸納周邊村民近1500人就近就業,還帶動周邊300戶民宿發展,擁有床位3000余張。

      (三)鄉村旅游促扶貧。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建設湖北旅游名鎮6個,湖北旅游名村16個,實現了“扮靚一批鎮村、改善一方民生”的目標。將民居、民俗、茶葉、葡萄等融合打造成特色景觀帶和體驗帶,圍繞鄉村旅游配套發展星級農家樂,涌現出了恩施楓香坡、宣恩伍家臺、咸豐麻柳溪、來鳳楊梅古寨等一批鄉村休閑旅游示范點,帶動貧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

      (四)特色民宿促扶貧。把發展民宿產業作為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直接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實現了“發展一批民宿,改變一地面貌”的目標。比如,利川市組建了龍船調旅投公司專抓民宿發展,投入資金近1億元,完善18個民宿旅游示范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發展民宿1180戶,直接帶動就業3000多人,間接帶動就業12000多人。白鵲山龍船調·湖居民宿通過國家文旅部五星級旅游民宿評審,成為恩施州高星級民宿的經典之作。

      (五)養生度假促扶貧。充分利用高山獨有的氣候和良好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避暑養生度假旅游業,帶動村民致富增收。比如,利川蘇馬蕩隨著旅游度假區建設的深度推進,賓館酒店拔地而起,配套產業競相發展,農民收入倍數增長,新增家庭餐館、農家樂、酒店、水果蔬菜批發店、家具建材店90多家,賓館服務、物業管理、導游等所有行業解決就業5000人以上,每年為當地居民直接增加現金收入2500萬元以上,帶動周邊3萬多村民脫貧致富。

      (六)旅游消費促扶貧。通過“旅游+”的帶動功能,提升旅游消費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帶動更多貧困戶致富。比如,國家4A級景區恩施土家女兒城景區在創新旅游業態,帶動旅游消費,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優先吸納周邊貧困群眾在規劃范圍內免費經營,助力200多名大學生成功創業,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6000余個,產生顯著社會效益。

             二、困難與問題

      鄉村旅游在推動扶貧富民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一)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缺乏專業人才是鄉村旅游發展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如何吸引并留住鄉村旅游專家人才是全國各地鄉村旅游工作面臨的普遍難題。其次,鄉村旅游還面臨著基礎設施不足、財政支持力度不夠與融資難度大等問題。另外,部分鄉村還存在居民不配合、企業與政府合作不暢等問題。 圖片1.png

      政府視角下恩施州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二)站在地方居民利益角度來看:利益分配不公仍然是鄉村旅游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方面因為在鄉村旅游工作中地方政府忽視了對利益分配機制的設計又或是設計的利益機制不完善,導致部分村民認為鄉村旅游利益分配不公;另一方面由于村民本身對政策理解有限等原因,導致他們單方面認為利益分配不公。同時,部分居民認為部分政策不利于他們參與到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比如土地政策;部分居民認為鄉村旅游雖然改善了生活環境,但也不同程度破壞了原始生態環境,對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 圖片2.png

      居民視角下恩施州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三)站在旅游企業角度來看:政府支持與政策保障不足是當前限制企業參與鄉村旅游的重要原因。鄉村旅游投入成本高,效益回收慢,若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沒有吸引力,市場主體將缺乏參與鄉村旅游建設的信心。 圖片3.png

      企業視角下恩施州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四)站在旅游者的角度來看:旅游者作為鄉村旅游的主要體驗者與消費者,是決定鄉村旅游發展經濟成效的主要環節,也是最能發現鄉村旅游問題的主體。問卷調查顯示,基礎設施不完善仍然是恩施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問題,其次是村旅游服務水平有欠缺,再次是同質化產品項目較多,缺乏特色。另外,還存在部分鄉村的旅游廁所清理打掃不及時、部分飲食衛生不達標等問題。 

      圖片4.png

      旅游者視角下恩施州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三、對策與建議

      為進一步發揮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實現旅游富民,特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全域空間整合,完善各類旅游設施。按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整體規劃,打造處處是風景的全域鄉村旅游目的地。統籌各方政策和資金,根據各個村落的不同特色將建筑風格、外觀設計和特色菜譜結合起來,打造特色鄉村旅游集聚區,實現農戶安置與農民安業的雙贏。具體來說:一是要提升鄉村的可進入性,加強鄉村及景區內外交通道路的建設和維護,完善公共交通體系建設,使景點與外界實現無縫連接。二是要注重餐飲、休息等功能性配套設施的建設,使游客享受到休閑的便利性。三是要加強村落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學校、衛生室、幼兒園及休閑鍛煉設施建設。四是要加強農村廁所改造,促進鄉村環境提檔升級。

      (二)加強精品開發,做好旅游營銷推廣。加大對同質化項目的整合力度,打造功能更豐富、內涵更獨特的鄉村旅游生態鏈條。不斷創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宣傳推介的方式方法,提升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各大新聞媒體宣傳推介。利用報刊雜志、電視、微信、網絡、手機客戶端,廣泛傳遞旅游信息、推介旅游線路,發布鄉村地區舉辦的各類旅游活動、農事節慶、體育賽事等,刺激旅游消費。二是針對不同季節、重要節假日開展重點宣傳推介,營造不同的旅游主題,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系列精品旅游線路,吸引廣大旅游者。三是在目標客源市場的重點區域,如人流量大的城市廣場、大型超市、車站、碼頭、機場以及高速公路沿線等,通過宣傳標語、宣傳圖畫、短視頻等形式大力宣傳當地鄉村旅游信息,不斷提高宣傳效果。

      (三)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旅游服務水平。采取多樣化培訓方式,定期對各類服務人員開展培訓,提高旅游整體服務質量。一是對鄉村旅游經營戶重點培訓旅游經營方式、旅游市場營銷知識及其運用、旅游服務接待的方法與案例等。積極與高校旅游院系建立人才培訓基地,邀請高校旅游專家、行業領軍人物對休閑農業、農家樂、餐飲服務等運營管理以及服務問題進行培訓。二是加強對保安、導游、清潔人員等其他鄉村旅游從業者的培訓教育,增加他們對鄉村旅游認同感。三是加強對鄉村居民的培訓教育,村民雖然不直接為游客服務,但其行為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旅游者對于鄉村服務水平的判斷。

      (四)增強職業認同,培育旅游人才隊伍。不僅要在人才資金保障上下功夫,更要注重對鄉村旅游發展人才崗位的認同提升。一是對旅游管理崗位制定合獎勵與晉升規劃,提升崗位吸引力。二是通過表彰、宣傳、培訓等方式,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服務質量與水平。由此環環相扣,相互作用,使得旅游人才能夠不斷加深對鄉村旅游崗位的認同,主動積極為鄉村旅游工作貢獻力量。

      (五)均衡利益分配,確保農民穩定增收。從制度層面確定各利益主體的權力和義務,加強對各方利益主體的協調和監管。如支持發展村集體經濟和鄉村旅游合作社,建立特色農副產品銷售合作社等,吸引村民參與進來,提升村民自我發展能力和村集體脫貧致富能力。拓寬居民參與渠道,健全和完善居民參與分紅機制,可以將股權分紅和勞動分紅兩者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扶貧,可實行股份制、分紅制、共富制等多種增收模式;引導企業設立鄉村產業投資基金,吸引企業到鄉村從事資源開發、產業園區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等;鼓勵農民規范開發生態觀光產品、采摘體驗產品,并舉辦鄉村旅游節等特色活動,讓更多的扶貧對象實現就近務工賺“薪金”、流轉土地收“租金”、合作入股領“紅金”。打造和培育鄉鎮特色農業園區,推動電子商務和勞務經濟在山區地區全覆蓋;鼓勵農戶發展農業線上參觀、購買,線下體驗的旅游發展之路。

      0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
      標簽調查研究    
      觀察思考

      湖北省恩施州鄉村旅游扶貧富民實踐調查報告

      時間:2021-01-29 08:40:18

      來源:中國扶貧網

      作者:鄧愛民 胡福先

            恩施州是全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是全域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全國首批、全省唯一整州在創的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近年來,恩施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切實找準旅游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的突破口和結合點,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全域旅游為路徑,變生態優勢為產業優勢,變山水資源為美麗經濟,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旅游貢獻。2019年,全州累計接待游客7117萬人次,同比增長14.5%,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20億元,同比增長14.3%。2020年1-11月,累計接待游客3210.9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76.65億元。旅游扶貧直接帶動10萬余人從業,間接帶動相關行業40余萬人吃上了旅游飯。

              一、做法與模式

             恩施州堅持“旅游是扶貧的金翅膀、扶貧是旅游的主戰場”發展理念,大力推進鄉村旅游扶貧富民工作,取得較好效果。該州旅游扶貧入圍全國“2020年旅游扶貧典型案例”,宣恩縣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

      (一)文旅融合促扶貧。堅持“以文為魂”,為旅游注入文化內涵,通過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恩施民俗大戲將游客“留”在恩施,助力脫貧攻堅。比如,建始縣店子坪村把獨特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發展成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昔日的偏僻小村逐漸發展成旅游名村。每年到店子坪培訓基地參加培訓的學員約2萬人次,全村人均收入從2010年的2000元增加到2020年的9000元。

      (二)景區開發促扶貧。開發一個景區,帶活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先后引進鄂旅投、省交投、省聯投、北京中誠信、江西旅游集團等知名企業開發旅游資源,形成了3個5A級、17個4A級的高密度、高等級景區集群,吸納村民在景區就業,設置商鋪讓村民銷售農特產品,引導村民在景區周邊修建農家樂、民宿等,持續釋放旅游扶貧效應。比如,恩施大峽谷景區吸納周邊村民近1500人就近就業,還帶動周邊300戶民宿發展,擁有床位3000余張。

      (三)鄉村旅游促扶貧。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建設湖北旅游名鎮6個,湖北旅游名村16個,實現了“扮靚一批鎮村、改善一方民生”的目標。將民居、民俗、茶葉、葡萄等融合打造成特色景觀帶和體驗帶,圍繞鄉村旅游配套發展星級農家樂,涌現出了恩施楓香坡、宣恩伍家臺、咸豐麻柳溪、來鳳楊梅古寨等一批鄉村休閑旅游示范點,帶動貧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

      (四)特色民宿促扶貧。把發展民宿產業作為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直接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實現了“發展一批民宿,改變一地面貌”的目標。比如,利川市組建了龍船調旅投公司專抓民宿發展,投入資金近1億元,完善18個民宿旅游示范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發展民宿1180戶,直接帶動就業3000多人,間接帶動就業12000多人。白鵲山龍船調·湖居民宿通過國家文旅部五星級旅游民宿評審,成為恩施州高星級民宿的經典之作。

      (五)養生度假促扶貧。充分利用高山獨有的氣候和良好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避暑養生度假旅游業,帶動村民致富增收。比如,利川蘇馬蕩隨著旅游度假區建設的深度推進,賓館酒店拔地而起,配套產業競相發展,農民收入倍數增長,新增家庭餐館、農家樂、酒店、水果蔬菜批發店、家具建材店90多家,賓館服務、物業管理、導游等所有行業解決就業5000人以上,每年為當地居民直接增加現金收入2500萬元以上,帶動周邊3萬多村民脫貧致富。

      (六)旅游消費促扶貧。通過“旅游+”的帶動功能,提升旅游消費能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帶動更多貧困戶致富。比如,國家4A級景區恩施土家女兒城景區在創新旅游業態,帶動旅游消費,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優先吸納周邊貧困群眾在規劃范圍內免費經營,助力200多名大學生成功創業,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6000余個,產生顯著社會效益。

             二、困難與問題

      鄉村旅游在推動扶貧富民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

      (一)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缺乏專業人才是鄉村旅游發展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事實上,如何吸引并留住鄉村旅游專家人才是全國各地鄉村旅游工作面臨的普遍難題。其次,鄉村旅游還面臨著基礎設施不足、財政支持力度不夠與融資難度大等問題。另外,部分鄉村還存在居民不配合、企業與政府合作不暢等問題。 圖片1.png

      政府視角下恩施州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二)站在地方居民利益角度來看:利益分配不公仍然是鄉村旅游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方面因為在鄉村旅游工作中地方政府忽視了對利益分配機制的設計又或是設計的利益機制不完善,導致部分村民認為鄉村旅游利益分配不公;另一方面由于村民本身對政策理解有限等原因,導致他們單方面認為利益分配不公。同時,部分居民認為部分政策不利于他們參與到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比如土地政策;部分居民認為鄉村旅游雖然改善了生活環境,但也不同程度破壞了原始生態環境,對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 圖片2.png

      居民視角下恩施州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三)站在旅游企業角度來看:政府支持與政策保障不足是當前限制企業參與鄉村旅游的重要原因。鄉村旅游投入成本高,效益回收慢,若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沒有吸引力,市場主體將缺乏參與鄉村旅游建設的信心。 圖片3.png

      企業視角下恩施州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四)站在旅游者的角度來看:旅游者作為鄉村旅游的主要體驗者與消費者,是決定鄉村旅游發展經濟成效的主要環節,也是最能發現鄉村旅游問題的主體。問卷調查顯示,基礎設施不完善仍然是恩施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最主要問題,其次是村旅游服務水平有欠缺,再次是同質化產品項目較多,缺乏特色。另外,還存在部分鄉村的旅游廁所清理打掃不及時、部分飲食衛生不達標等問題。 

      圖片4.png

      旅游者視角下恩施州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三、對策與建議

      為進一步發揮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實現旅游富民,特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全域空間整合,完善各類旅游設施。按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整體規劃,打造處處是風景的全域鄉村旅游目的地。統籌各方政策和資金,根據各個村落的不同特色將建筑風格、外觀設計和特色菜譜結合起來,打造特色鄉村旅游集聚區,實現農戶安置與農民安業的雙贏。具體來說:一是要提升鄉村的可進入性,加強鄉村及景區內外交通道路的建設和維護,完善公共交通體系建設,使景點與外界實現無縫連接。二是要注重餐飲、休息等功能性配套設施的建設,使游客享受到休閑的便利性。三是要加強村落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學校、衛生室、幼兒園及休閑鍛煉設施建設。四是要加強農村廁所改造,促進鄉村環境提檔升級。

      (二)加強精品開發,做好旅游營銷推廣。加大對同質化項目的整合力度,打造功能更豐富、內涵更獨特的鄉村旅游生態鏈條。不斷創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宣傳推介的方式方法,提升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各大新聞媒體宣傳推介。利用報刊雜志、電視、微信、網絡、手機客戶端,廣泛傳遞旅游信息、推介旅游線路,發布鄉村地區舉辦的各類旅游活動、農事節慶、體育賽事等,刺激旅游消費。二是針對不同季節、重要節假日開展重點宣傳推介,營造不同的旅游主題,突出地方特色文化,推出系列精品旅游線路,吸引廣大旅游者。三是在目標客源市場的重點區域,如人流量大的城市廣場、大型超市、車站、碼頭、機場以及高速公路沿線等,通過宣傳標語、宣傳圖畫、短視頻等形式大力宣傳當地鄉村旅游信息,不斷提高宣傳效果。

      (三)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旅游服務水平。采取多樣化培訓方式,定期對各類服務人員開展培訓,提高旅游整體服務質量。一是對鄉村旅游經營戶重點培訓旅游經營方式、旅游市場營銷知識及其運用、旅游服務接待的方法與案例等。積極與高校旅游院系建立人才培訓基地,邀請高校旅游專家、行業領軍人物對休閑農業、農家樂、餐飲服務等運營管理以及服務問題進行培訓。二是加強對保安、導游、清潔人員等其他鄉村旅游從業者的培訓教育,增加他們對鄉村旅游認同感。三是加強對鄉村居民的培訓教育,村民雖然不直接為游客服務,但其行為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旅游者對于鄉村服務水平的判斷。

      (四)增強職業認同,培育旅游人才隊伍。不僅要在人才資金保障上下功夫,更要注重對鄉村旅游發展人才崗位的認同提升。一是對旅游管理崗位制定合獎勵與晉升規劃,提升崗位吸引力。二是通過表彰、宣傳、培訓等方式,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服務質量與水平。由此環環相扣,相互作用,使得旅游人才能夠不斷加深對鄉村旅游崗位的認同,主動積極為鄉村旅游工作貢獻力量。

      (五)均衡利益分配,確保農民穩定增收。從制度層面確定各利益主體的權力和義務,加強對各方利益主體的協調和監管。如支持發展村集體經濟和鄉村旅游合作社,建立特色農副產品銷售合作社等,吸引村民參與進來,提升村民自我發展能力和村集體脫貧致富能力。拓寬居民參與渠道,健全和完善居民參與分紅機制,可以將股權分紅和勞動分紅兩者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扶貧,可實行股份制、分紅制、共富制等多種增收模式;引導企業設立鄉村產業投資基金,吸引企業到鄉村從事資源開發、產業園區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等;鼓勵農民規范開發生態觀光產品、采摘體驗產品,并舉辦鄉村旅游節等特色活動,讓更多的扶貧對象實現就近務工賺“薪金”、流轉土地收“租金”、合作入股領“紅金”。打造和培育鄉鎮特色農業園區,推動電子商務和勞務經濟在山區地區全覆蓋;鼓勵農戶發展農業線上參觀、購買,線下體驗的旅游發展之路。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
      專題專欄
      聯系我們|網站介紹|管理團隊|歡迎投稿|雜志訂閱|網站聲明|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雜志社 版權所有:中國鄉村振興網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共濟大廈12層 郵編:100028 投訴電話:(010)84297683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在线播放
      1. <big id="levzo"></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