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效脫貧機制案例: 特色品牌農業的實施路徑解析
——以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的駐村幫扶實踐為例
摘要:雖然在貧困地區培育產業困難重重,立足農業發展產業項目更難,但近期評科智庫對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幫扶實踐開展調研時發現,特色品牌農業項目的扶貧成效相當明顯,為長效脫貧機制構建探索出一條成功路徑,也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貴經驗。
在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的幫扶下,廣東興寧的新洲和陂蓬兩個相對貧困村,正打造成為富硒特色農產品基地。在該項品牌行動實施后,當地主要農產品經過標準化生產,質量、銷量、單價、品牌均獲得長足發展。當地貧困戶全部提前脫貧,貧困村順利出列,產業振興成績斐然,農村集體經濟變化巨大。
評科智庫對此模式經過深入調研,形成《長效脫貧機制案例:特色品牌農業的實施路徑解析》報告,詳細揭密這一模式的實施過程。
一、基本情況
2016年,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派出駐村工作隊,定點幫扶廣東興寧市的新洲村和陂蓬村。兩村雖然氣候條件適于農業種植,但由于生產不穩定、標準化生產難以保障、缺乏品牌等問題,當地農產品一直“賣不遠”、“價不高”、“缺訂單”,難以打通外部市場。
二、特色品牌農業打造路徑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品牌農業,恰恰被視為農業現代化的強有力抓手。
為此,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采取了六步工作。
(一)挖掘產業優勢
2017年,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經過調研,發現當地出產的梅粘綠茶較有優勢,但劣勢也比較明顯。如果能培育成特色品牌農業,當地脫貧增長問題將得到根本解決。為此,駐村工作隊幫助村里優化茶葉產業鏈,從種植、加工、營銷等環節,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工作隊又篩選出李果、三華李、百香果等農產品,作為輔助項目,適度保持當地農產品的多樣性。
(二)明確產業特色
農產品市場是個天生高度同質化的市場。品牌農產品必須要有自己的產品特色,要形成自己的優勢,才能在同質競爭中勝出。
廣州市市場監管局聘請專業機構,對當地土壤和農產品進行檢測發現,土壤每公斤含硒0.498毫克,屬于名副其實的富硒地帶,同時茶葉制成品的硒含量也達到國家富硒茶標準。
資料顯示,硒是人體必需,又不能自制的微量元素。近年來硒營養強化產品廣受市場歡迎。了解到這個背景后,富硒農產品順理成章成為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推薦給當地的農業特色與核心定位。
(三)打造產業主體
脫貧攻堅的大量實踐證明,如果沒有扎根當地的產業主體,脫貧必然不穩,駐村工作隊一撤就返貧的擔心也無法消除。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為此高度重視對當地產業主體的培育。
在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推動下,兩個村集體合作社先后成立,并建成多個農產品基地,不僅直接吸納貧困戶就業增收,產業發展也步入穩定發展階段。
(四)打造標準化體系
在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幫扶之前,兩村農戶由于長期分散經營,缺乏對農產品的質量管控,標準化程度比較低,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賣價一直不高,也難以走出本地市場。
為改變這一局面,駐村工作隊引進專家,引進新品種,指導貧困戶科學種植,并全程跟蹤,幫助當地形成一套標準化種植加工流程,對產品包裝設計,完成產品上市前的一系列標準化管理工作。
(五)塑造品牌形象
市場研究表明,在大量同類農產品當中,有品牌有正式注冊商標的產品,往往更容易贏得消費者信任。為了打造當地獨一無二的農產品品牌形象,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以兩個村集體合作社為主體,幫助他們申請了一系列農產品注冊商標。在包裝設計方面,工作隊根據不同農產品特點,主動收集設計元素,下了不少功夫。
目前,兩個村集體合作社在中國知識產權局注冊的農產品商標達到16個,覆蓋23類農產品。
(六)培育營銷體系
銷售渠道是企業營銷體系的核心所在。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幫助兩個合作社與企業對接,進入廣州市場;還先后開通抖音小店、微信小店,入駐京東商城、全國扶貧廣東館、客家匯等電商平臺,持續擴大銷售渠道。
三、打造品牌前后對比
(一)產業規模與產品質量
打造品牌后,兩個村集體合作社的農產品種植規模迅速變大。新洲村合作社以茶葉和李果為主,種植面積從品牌建設前的800畝增長到1300畝,增長63%。陂蓬村以高山茶油和紅薯為主,種植面積從品牌建設前的1033畝增長到1500畝,增長45%。 兩村出產的農產品質量也比原先明顯提升。
(二)營銷模式
品牌建設后,當地農產品的營銷模式也從原先的賣給鄉鄰變得多樣化,除了進入廣州等大城市,還通過多個電商平臺、營銷展會,逐步進入更大市場。廣州等珠三角城市的消費者也對兩村農產品正變得越來越了解,越來越認可。
(三)經濟效益
打造特色品牌農業的三年間,兩村各項數據都令人刮目相看,最突出的就是銷售收入和產品價格變化。
新洲村的品牌農產品,銷售額由品牌建設前的153.8萬元增至大約323.2萬元。陂蓬村的品牌農產品,銷售額由品牌建設前的45.4萬元,增至大約190.6萬元。農產品單價也有明顯漲幅。
(四)扶貧成效
特色品牌農業給當地脫貧攻堅工作帶來顯著成效。兩村貧困戶不但有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銷售收入,還通過參加合作社務工,多了工資收入,100%提前達到脫貧標準。兩個相對貧困村也順利實現達標出列。
截至2020年底,兩村有勞力貧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達1.8萬元,超出全省相對貧困線近一倍,比打造品牌前增長350%。
兩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也在發生明顯變化。原先,兩村幾乎收入為零?,F在,新洲村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6.4萬元,陂蓬村也達到30萬元。
兩村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更大,從原先的6000余元,到現在2.1萬元,增長率達到218%。
四、啟示
(一)特色品牌農業是產業扶貧和“造血式”扶貧的重要抓手
產業扶貧是我國精準扶貧的重要模式,但在貧困地區培育產業困難重重,立足農業發展產業項目更難。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在兩村的幫扶實踐證明,通過引進技術、挖掘特色、打造特色品牌農業,完全能夠在貧困農村培育出獨具特色的品牌農產品、高品質農產品。
同時,在當地培育集體合作社,不僅破除了駐村工作隊一走就返貧的擔憂,也給當地留下可以持續發展,持續造血的產業主體。
(二)特色品牌農業不僅是脫貧保障,也是產業振興基礎
農產品同質化程度高,售價必然受影響。貧困地區只要立足本地資源特色,調整農業結構,引進或優化農產品種類,培育市場歡迎的高價值產品,脫貧防貧就有了基本保障。
我國是農業大國,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農業,潛力巨大。按照市場需求生產的高品質農產品,普遍具備較高市場競爭力,是鄉村產業振興不可忽視的基礎。
(三)農村產業主體應得到更大力度培育和扶持
精準脫貧時期建立的農村經濟合作社、村辦企業以及參與扶貧的大型企業等市場主體,能否在脫貧后保持穩定與發展,是防貧長效機制能否建立的一大挑戰。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對村集體合作社的培育過程,重在不斷強化其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這種“授人以漁”的工作模式,值得在更大范圍推廣、培育和扶持。
(四)特色品牌農業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主題。在分田到戶情況下,農民散戶經營,生產標準化難以實現,農產品質量不穩定,市場抗風險能力弱,形成特色品牌普遍比較困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農民分散經營的劣勢,農業標準化、品牌化、規?;膬瀯菝黠@,特色品牌農業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國內其他同類案例一再證實,特色品牌農業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作用巨大,值得高度重視,重點推廣。(作者單位:廣州評科市場研究有限公司)
長效脫貧機制案例: 特色品牌農業的實施路徑解析
時間:2021-03-23 10:16:04
來源:中國扶貧網
作者:李濤 林裕茂 黃家愛
——以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的駐村幫扶實踐為例
摘要:雖然在貧困地區培育產業困難重重,立足農業發展產業項目更難,但近期評科智庫對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幫扶實踐開展調研時發現,特色品牌農業項目的扶貧成效相當明顯,為長效脫貧機制構建探索出一條成功路徑,也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可貴經驗。
在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的幫扶下,廣東興寧的新洲和陂蓬兩個相對貧困村,正打造成為富硒特色農產品基地。在該項品牌行動實施后,當地主要農產品經過標準化生產,質量、銷量、單價、品牌均獲得長足發展。當地貧困戶全部提前脫貧,貧困村順利出列,產業振興成績斐然,農村集體經濟變化巨大。
評科智庫對此模式經過深入調研,形成《長效脫貧機制案例:特色品牌農業的實施路徑解析》報告,詳細揭密這一模式的實施過程。
一、基本情況
2016年,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派出駐村工作隊,定點幫扶廣東興寧市的新洲村和陂蓬村。兩村雖然氣候條件適于農業種植,但由于生產不穩定、標準化生產難以保障、缺乏品牌等問題,當地農產品一直“賣不遠”、“價不高”、“缺訂單”,難以打通外部市場。
二、特色品牌農業打造路徑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品牌農業,恰恰被視為農業現代化的強有力抓手。
為此,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采取了六步工作。
(一)挖掘產業優勢
2017年,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經過調研,發現當地出產的梅粘綠茶較有優勢,但劣勢也比較明顯。如果能培育成特色品牌農業,當地脫貧增長問題將得到根本解決。為此,駐村工作隊幫助村里優化茶葉產業鏈,從種植、加工、營銷等環節,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工作隊又篩選出李果、三華李、百香果等農產品,作為輔助項目,適度保持當地農產品的多樣性。
(二)明確產業特色
農產品市場是個天生高度同質化的市場。品牌農產品必須要有自己的產品特色,要形成自己的優勢,才能在同質競爭中勝出。
廣州市市場監管局聘請專業機構,對當地土壤和農產品進行檢測發現,土壤每公斤含硒0.498毫克,屬于名副其實的富硒地帶,同時茶葉制成品的硒含量也達到國家富硒茶標準。
資料顯示,硒是人體必需,又不能自制的微量元素。近年來硒營養強化產品廣受市場歡迎。了解到這個背景后,富硒農產品順理成章成為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推薦給當地的農業特色與核心定位。
(三)打造產業主體
脫貧攻堅的大量實踐證明,如果沒有扎根當地的產業主體,脫貧必然不穩,駐村工作隊一撤就返貧的擔心也無法消除。廣州市市場監管局為此高度重視對當地產業主體的培育。
在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推動下,兩個村集體合作社先后成立,并建成多個農產品基地,不僅直接吸納貧困戶就業增收,產業發展也步入穩定發展階段。
(四)打造標準化體系
在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幫扶之前,兩村農戶由于長期分散經營,缺乏對農產品的質量管控,標準化程度比較低,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賣價一直不高,也難以走出本地市場。
為改變這一局面,駐村工作隊引進專家,引進新品種,指導貧困戶科學種植,并全程跟蹤,幫助當地形成一套標準化種植加工流程,對產品包裝設計,完成產品上市前的一系列標準化管理工作。
(五)塑造品牌形象
市場研究表明,在大量同類農產品當中,有品牌有正式注冊商標的產品,往往更容易贏得消費者信任。為了打造當地獨一無二的農產品品牌形象,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以兩個村集體合作社為主體,幫助他們申請了一系列農產品注冊商標。在包裝設計方面,工作隊根據不同農產品特點,主動收集設計元素,下了不少功夫。
目前,兩個村集體合作社在中國知識產權局注冊的農產品商標達到16個,覆蓋23類農產品。
(六)培育營銷體系
銷售渠道是企業營銷體系的核心所在。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駐村工作隊幫助兩個合作社與企業對接,進入廣州市場;還先后開通抖音小店、微信小店,入駐京東商城、全國扶貧廣東館、客家匯等電商平臺,持續擴大銷售渠道。
三、打造品牌前后對比
(一)產業規模與產品質量
打造品牌后,兩個村集體合作社的農產品種植規模迅速變大。新洲村合作社以茶葉和李果為主,種植面積從品牌建設前的800畝增長到1300畝,增長63%。陂蓬村以高山茶油和紅薯為主,種植面積從品牌建設前的1033畝增長到1500畝,增長45%。 兩村出產的農產品質量也比原先明顯提升。
(二)營銷模式
品牌建設后,當地農產品的營銷模式也從原先的賣給鄉鄰變得多樣化,除了進入廣州等大城市,還通過多個電商平臺、營銷展會,逐步進入更大市場。廣州等珠三角城市的消費者也對兩村農產品正變得越來越了解,越來越認可。
(三)經濟效益
打造特色品牌農業的三年間,兩村各項數據都令人刮目相看,最突出的就是銷售收入和產品價格變化。
新洲村的品牌農產品,銷售額由品牌建設前的153.8萬元增至大約323.2萬元。陂蓬村的品牌農產品,銷售額由品牌建設前的45.4萬元,增至大約190.6萬元。農產品單價也有明顯漲幅。
(四)扶貧成效
特色品牌農業給當地脫貧攻堅工作帶來顯著成效。兩村貧困戶不但有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銷售收入,還通過參加合作社務工,多了工資收入,100%提前達到脫貧標準。兩個相對貧困村也順利實現達標出列。
截至2020年底,兩村有勞力貧困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達1.8萬元,超出全省相對貧困線近一倍,比打造品牌前增長350%。
兩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也在發生明顯變化。原先,兩村幾乎收入為零?,F在,新洲村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46.4萬元,陂蓬村也達到30萬元。
兩村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更大,從原先的6000余元,到現在2.1萬元,增長率達到218%。
四、啟示
(一)特色品牌農業是產業扶貧和“造血式”扶貧的重要抓手
產業扶貧是我國精準扶貧的重要模式,但在貧困地區培育產業困難重重,立足農業發展產業項目更難。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在兩村的幫扶實踐證明,通過引進技術、挖掘特色、打造特色品牌農業,完全能夠在貧困農村培育出獨具特色的品牌農產品、高品質農產品。
同時,在當地培育集體合作社,不僅破除了駐村工作隊一走就返貧的擔憂,也給當地留下可以持續發展,持續造血的產業主體。
(二)特色品牌農業不僅是脫貧保障,也是產業振興基礎
農產品同質化程度高,售價必然受影響。貧困地區只要立足本地資源特色,調整農業結構,引進或優化農產品種類,培育市場歡迎的高價值產品,脫貧防貧就有了基本保障。
我國是農業大國,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農業,潛力巨大。按照市場需求生產的高品質農產品,普遍具備較高市場競爭力,是鄉村產業振興不可忽視的基礎。
(三)農村產業主體應得到更大力度培育和扶持
精準脫貧時期建立的農村經濟合作社、村辦企業以及參與扶貧的大型企業等市場主體,能否在脫貧后保持穩定與發展,是防貧長效機制能否建立的一大挑戰。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對村集體合作社的培育過程,重在不斷強化其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這種“授人以漁”的工作模式,值得在更大范圍推廣、培育和扶持。
(四)特色品牌農業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主題。在分田到戶情況下,農民散戶經營,生產標準化難以實現,農產品質量不穩定,市場抗風險能力弱,形成特色品牌普遍比較困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農民分散經營的劣勢,農業標準化、品牌化、規?;膬瀯菝黠@,特色品牌農業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國內其他同類案例一再證實,特色品牌農業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作用巨大,值得高度重視,重點推廣。(作者單位:廣州評科市場研究有限公司)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