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ig id="levzo"></big>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廣東鄉村振興專題

      再立潮頭促振興

      時間:2021-08-26 13:31:45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作者:

      潮頭1.jpg

      2021年6月11日,廣東省委常委葉貞琴到國家果樹種質廣州荔枝圃調研荔枝種質資源情況。

      43年艱苦創業,玉汝于成。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改寫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命運軌跡。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廣東開風氣之先,勇立潮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8年脫貧攻堅,廣東以發展的辦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解決省內相對貧困問題,創新探索鄉村振興有效途徑。同時,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勇擔硬任務、勇啃硬骨頭、勇當排頭兵,講政治、有擔當,為脫貧攻堅取得偉大勝利做出應有貢獻。

      省內幫扶:以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區域和城鄉平衡發展

      黨的十九大以來,廣東把推進鄉村振興作為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戰略舉措,納入省委“1+1+9”工作部署,組織開展了全方位的“三農”理論、實踐和制度創新,廣東鄉村振興已由頂層設計、組織發動進入全員行動、全面推進重要階段。

      一是堅持黨建強農。出臺實施《中共廣東省委實施〈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辦法》,高規格成立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各級黨政一把手擔任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組長、常務副組長,親自抓“三農”。建立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掛點聯系涉農縣、鎮、村工作制度,實行鄉村振興擂臺賽制,建立鄉村振興實績考核機制。建立領導小組統籌、專項組負責、專班主抓的鄉村振興工作推進體系。

      二是堅持政策扶農。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和“農村電商”“鄉村工匠”“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帶動超百萬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省級財政10年內安排投入1600億元,支農資金逐年較大幅度增加;有機整合26項涉農財政資金,市縣可調配能力大幅增加。設立全國首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認繳規模125億元。組織金融支農聯盟,推廣“銀行+保險”融資模式,實現嶺南特色水果保險省內品種全覆蓋。

      三是堅持產業興農。創建14個國家級、16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2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37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16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初步形成“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農業產業體系。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44∶1,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年收入超過1500億元,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同時,打造全省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創建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

      四是堅持環境宜農。以建設精美農村為方向,創新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示范推進“一十百千”試點建設,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四小園”。在珠三角地區創新開展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園區、美麗河湖、美麗廊道“五美行動”。通鄉鎮和建制村公路路面全部硬化,村級衛生站標準化建設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1.45%,自然村集中供水覆蓋率達87%。

      五是堅持改革促農。深化涉農領域“放管服”改革,將農業農村領域原有的346項行政權力事項壓減至81項。積極推進鄉村建設項目審批改革,明確農村100萬元以下土建工程、50萬元以下貨物購買和委托服務的小型項目可由村級組織或農民工匠承接實施。布局6個縣啟動新一輪國家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全面推進7個市縣、35個中心鎮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點。

      六是堅持合力助農。實施“萬企幫萬村”行動,累計發動10824個企業,投入資金142億多元。實施“新鄉賢”返鄉工程,建設認定返鄉創業孵化基地51家。高水平建設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科創中心、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組建廣東種業集團,實施數字農業工程,推進數字農業數字鄉村示范省建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2%,農村科技特派員覆蓋1300多個鄉村產業。

      東西部協作:挑重擔,啃硬骨頭,交亮麗答卷

      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其中一條重要的經驗是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廣東始終堅持把扶貧協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分內應盡之責,以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幫扶舉措,擔最重的任務,啃最硬的骨頭,交最亮麗的答卷,幫扶的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4?。▍^)14個市(州)93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廣東力量,展現了廣東作為,提供了廣東智慧。

      一是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扛起大責任,為服務全國脫貧攻堅大局體現廣東擔當。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每年全覆蓋遍訪扶貧協作4?。▍^),分別主持召開16次省委常委會議、8次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推動落實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奮力推動協作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二是盡銳出戰,真幫實扶,拿出大舉措,為助力貧困地區攻克貧困堡壘貢獻廣東力量。累計援助各類資金671億元,其中,財政援助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共291億元,占東部9省市向扶貧協作地區投入財政援助和社會幫扶資金總額的近三分之一。派出黨政干部480人、專業技術人才9598人。組織307個鎮與扶貧協作地區366個貧困鄉鎮結對,943個村(社區)、2446家企業及457家社會組織與扶貧協作地區3984個貧困村結對幫扶,459家醫院、1217個學校與扶貧協作地區799家醫院、1341個學校結對幫扶。

      三是全面交流,相互促進,深化大協作,為推動貧困地區融入國家重點戰略展現廣東作為。把幫扶桂川黔滇四?。▍^)脫貧攻堅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區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深度融合,深入推進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黔滇高鐵參與共建共享經濟帶建設,引導13710家企業到協作地區投資興業,實際到位投資3543億元,共建147個產業園區。吸納中西部地區貧困勞動力在粵務工387萬,占全國跨省務工貧困勞動力的三分之一。

      四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勇于大嘗試,為探索創新特色經驗提供廣東智慧。創新就業扶貧,創新“格力班”“大洋班”“廣汽班”等訂單式職教模式,免費招收14161名貧困“兩后生”到廣東接受職業教育。創新致富帶頭人培訓和創業,2015年在佛山南海首創建設粵桂扶貧協作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采取“雙培雙帶雙促”培育模式,先后輻射帶動扶貧協作四?。▍^)培訓2.9萬人,創業成功7384人,帶動貧困戶上萬戶。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援建模式,在涼山、怒江、百色等深度貧困地區援建76個易地扶貧搬遷點,搞好生活設施和產業、就業等N項配套,補齊“3+1”(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方面的短板。創新穩邊固疆舉措,幫扶貧困邊民實施危房改造幫扶、教育幫扶、醫療衛生幫扶、信息化建設幫扶等“六項幫扶”,實現讓貧困邊民安居邊境、樂業邊境、穩在邊境。

      新階段,對廣東來說,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拓展不僅在省內,還包括東西部協作地區。目前,廣東幫扶廣西、貴州等2?。▍^)99個脫貧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任務更重、范圍更廣,這既是中央對廣東的信任,也是對廣東的考驗。廣東將把東西部協作作為長期性、戰略性政治責任,堅持“中央要求、當地所需、廣東所能”的原則,推進產業梯度轉移,建立健全“雙向協作、多方共贏”的東西部協作機制,推動東西部協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潮頭2.jpg

      湛江市徐聞縣國聯水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深水網箱基地現場。

      一是加強勞務協作。完善與協作地區勞務輸出對接機制,互設勞務工作服務站(點),推進在粵務工人員實名制管理服務。持續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大工程,發揮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作用,實行援企穩崗、減稅降費、扶持補貼等優惠政策,以穩企帶動穩崗。

      二是加強產業合作。用好廣東在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方面積累的經驗,立足當地資源稟賦,支持有條件的協作地區共建“一縣一園”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園,幫助脫貧地區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協同建設特色產業集群,積極推動廣東傳統制造業、加工貿易、電子信息產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有序梯度轉移。

      三是加強消費協作。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優勢,發揮廣東東西部協作產品交易市場、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廣東東西部協作(肇慶)創業創新基地等平臺作用,推動農產品認證溯源,建設更多供港、供深、供灣區基地,支持協作地區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安全檢測等配套建設,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深化拓展消費扶貧。

      四是助力鄉村建設行動。統籌我省幫扶資金、人才、產業、勞務和社會力量等方面的資源,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給予重點支持,因地制宜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扶持產業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村供水等,助推縣域發展能力的提升。

      五是加強人才支援與交流。優化“組團式”人才支援,強化農業科技、文化服務、鄉村規劃、社會治理、環境整治和經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協作。組織醫院、學校以及文化、科研等機構與協作地區建立結對關系,支持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項目。組織當地專業技術人才到我省跟崗學習和開展交流培訓,開展對協作地區基層管理干部人才培訓。

      六是強化改革創新。因地制宜支持在易地搬遷安置區發展設施農業、特色種養業、手工藝品、健康養生和鄉村旅游等多種經營,加強社會治理和社會融入。助力旅游業發展,加強旅游品牌塑造,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線路、民宿點。

      七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繼續深入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動員引導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民營企業、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等參與東西部協作。鼓勵社會力量與協作地區鎮、村結對幫扶。招募應屆畢業生到西部開展志愿服務,提供醫療、教育、科技、鄉村治理等支持。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成果更牢  未來更好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廣東省鄉村振興承上啟下、開拓新局的關鍵一年。我們將在“三年取得重大進展”的基礎上,乘勢而上、接續奮斗,奮力推動廣東省鄉村振興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一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穩定現行幫扶政策,做好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啟動實施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統籌推進縣鎮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保障、基層治理各項工作。做好新階段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

      二是堅定不移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確保糧食生產功能區穩定在1350萬畝以上。實施“粵強種芯”工程,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聯合攻關,打造廣州國際種業硅谷等種業創新平臺,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種質資源庫。

      三是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體系,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快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高效設施農業。培育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農民嵌入農業現代化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四是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規劃引領,尊重農民意愿,立足鄉村現有基礎,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推進村莊建設。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行動,深入推進村莊“潔化、綠化、美化”行動,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供水保障工程、數字鄉村建設工程,推動農村5G網絡等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

      五是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深入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提升“頭雁”工程質量,強化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中的領導地位,鞏固農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成果。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鄉村治理方式,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新時代嶺南特色鄉風文明建設。

      六是抓好深化新一輪農村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把更多管理職能下沉到縣、鄉。深入總結推廣行之有效的基層改革經驗,擴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改革成果。

      2021年,我們站在了歷史新起點?;赝麃砺?,脫貧攻堅百轉千回,百煉成鋼,我們黨百年風華正茂;放眼未來,鄉村振興千山萬水,千磨萬擊,我們千秋偉業在胸。廣東將一如既往聽黨話跟黨走,繼續發揚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廣東精神,堅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步伐,破解省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同時以廣東所能盡心盡力盡情,一以貫之做好對口幫扶地區的幫扶工作。

      (供稿單位:廣東省鄉村振興局)

      0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
      標簽廣東鄉村振興專題    
      北部灣集團專題

      再立潮頭促振興

      時間:2021-08-26 13:31:45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

      潮頭1.jpg

      2021年6月11日,廣東省委常委葉貞琴到國家果樹種質廣州荔枝圃調研荔枝種質資源情況。

      43年艱苦創業,玉汝于成。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了中國,改寫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命運軌跡。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廣東開風氣之先,勇立潮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8年脫貧攻堅,廣東以發展的辦法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解決省內相對貧困問題,創新探索鄉村振興有效途徑。同時,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勇擔硬任務、勇啃硬骨頭、勇當排頭兵,講政治、有擔當,為脫貧攻堅取得偉大勝利做出應有貢獻。

      省內幫扶:以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區域和城鄉平衡發展

      黨的十九大以來,廣東把推進鄉村振興作為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戰略舉措,納入省委“1+1+9”工作部署,組織開展了全方位的“三農”理論、實踐和制度創新,廣東鄉村振興已由頂層設計、組織發動進入全員行動、全面推進重要階段。

      一是堅持黨建強農。出臺實施《中共廣東省委實施〈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辦法》,高規格成立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各級黨政一把手擔任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組長、常務副組長,親自抓“三農”。建立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掛點聯系涉農縣、鎮、村工作制度,實行鄉村振興擂臺賽制,建立鄉村振興實績考核機制。建立領導小組統籌、專項組負責、專班主抓的鄉村振興工作推進體系。

      二是堅持政策扶農。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和“農村電商”“鄉村工匠”“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帶動超百萬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創業。省級財政10年內安排投入1600億元,支農資金逐年較大幅度增加;有機整合26項涉農財政資金,市縣可調配能力大幅增加。設立全國首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認繳規模125億元。組織金融支農聯盟,推廣“銀行+保險”融資模式,實現嶺南特色水果保險省內品種全覆蓋。

      三是堅持產業興農。創建14個國家級、16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2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37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16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初步形成“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農業產業體系。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44∶1,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年收入超過1500億元,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同時,打造全省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創建農產品“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

      四是堅持環境宜農。以建設精美農村為方向,創新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示范推進“一十百千”試點建設,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公園“四小園”。在珠三角地區創新開展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園區、美麗河湖、美麗廊道“五美行動”。通鄉鎮和建制村公路路面全部硬化,村級衛生站標準化建設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1.45%,自然村集中供水覆蓋率達87%。

      五是堅持改革促農。深化涉農領域“放管服”改革,將農業農村領域原有的346項行政權力事項壓減至81項。積極推進鄉村建設項目審批改革,明確農村100萬元以下土建工程、50萬元以下貨物購買和委托服務的小型項目可由村級組織或農民工匠承接實施。布局6個縣啟動新一輪國家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全面推進7個市縣、35個中心鎮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點。

      六是堅持合力助農。實施“萬企幫萬村”行動,累計發動10824個企業,投入資金142億多元。實施“新鄉賢”返鄉工程,建設認定返鄉創業孵化基地51家。高水平建設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科創中心、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組建廣東種業集團,實施數字農業工程,推進數字農業數字鄉村示范省建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2%,農村科技特派員覆蓋1300多個鄉村產業。

      東西部協作:挑重擔,啃硬骨頭,交亮麗答卷

      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其中一條重要的經驗是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廣東始終堅持把扶貧協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分內應盡之責,以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幫扶舉措,擔最重的任務,啃最硬的骨頭,交最亮麗的答卷,幫扶的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4?。▍^)14個市(州)93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廣東力量,展現了廣東作為,提供了廣東智慧。

      一是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扛起大責任,為服務全國脫貧攻堅大局體現廣東擔當。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每年全覆蓋遍訪扶貧協作4?。▍^),分別主持召開16次省委常委會議、8次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推動落實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奮力推動協作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二是盡銳出戰,真幫實扶,拿出大舉措,為助力貧困地區攻克貧困堡壘貢獻廣東力量。累計援助各類資金671億元,其中,財政援助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共291億元,占東部9省市向扶貧協作地區投入財政援助和社會幫扶資金總額的近三分之一。派出黨政干部480人、專業技術人才9598人。組織307個鎮與扶貧協作地區366個貧困鄉鎮結對,943個村(社區)、2446家企業及457家社會組織與扶貧協作地區3984個貧困村結對幫扶,459家醫院、1217個學校與扶貧協作地區799家醫院、1341個學校結對幫扶。

      三是全面交流,相互促進,深化大協作,為推動貧困地區融入國家重點戰略展現廣東作為。把幫扶桂川黔滇四?。▍^)脫貧攻堅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范區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深度融合,深入推進珠江—西江經濟帶、粵桂黔滇高鐵參與共建共享經濟帶建設,引導13710家企業到協作地區投資興業,實際到位投資3543億元,共建147個產業園區。吸納中西部地區貧困勞動力在粵務工387萬,占全國跨省務工貧困勞動力的三分之一。

      四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勇于大嘗試,為探索創新特色經驗提供廣東智慧。創新就業扶貧,創新“格力班”“大洋班”“廣汽班”等訂單式職教模式,免費招收14161名貧困“兩后生”到廣東接受職業教育。創新致富帶頭人培訓和創業,2015年在佛山南海首創建設粵桂扶貧協作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采取“雙培雙帶雙促”培育模式,先后輻射帶動扶貧協作四?。▍^)培訓2.9萬人,創業成功7384人,帶動貧困戶上萬戶。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援建模式,在涼山、怒江、百色等深度貧困地區援建76個易地扶貧搬遷點,搞好生活設施和產業、就業等N項配套,補齊“3+1”(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方面的短板。創新穩邊固疆舉措,幫扶貧困邊民實施危房改造幫扶、教育幫扶、醫療衛生幫扶、信息化建設幫扶等“六項幫扶”,實現讓貧困邊民安居邊境、樂業邊境、穩在邊境。

      新階段,對廣東來說,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拓展不僅在省內,還包括東西部協作地區。目前,廣東幫扶廣西、貴州等2?。▍^)99個脫貧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任務更重、范圍更廣,這既是中央對廣東的信任,也是對廣東的考驗。廣東將把東西部協作作為長期性、戰略性政治責任,堅持“中央要求、當地所需、廣東所能”的原則,推進產業梯度轉移,建立健全“雙向協作、多方共贏”的東西部協作機制,推動東西部協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潮頭2.jpg

      湛江市徐聞縣國聯水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深水網箱基地現場。

      一是加強勞務協作。完善與協作地區勞務輸出對接機制,互設勞務工作服務站(點),推進在粵務工人員實名制管理服務。持續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大工程,發揮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作用,實行援企穩崗、減稅降費、扶持補貼等優惠政策,以穩企帶動穩崗。

      二是加強產業合作。用好廣東在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方面積累的經驗,立足當地資源稟賦,支持有條件的協作地區共建“一縣一園”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園,幫助脫貧地區培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協同建設特色產業集群,積極推動廣東傳統制造業、加工貿易、電子信息產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有序梯度轉移。

      三是加強消費協作。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優勢,發揮廣東東西部協作產品交易市場、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廣東東西部協作(肇慶)創業創新基地等平臺作用,推動農產品認證溯源,建設更多供港、供深、供灣區基地,支持協作地區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安全檢測等配套建設,廣泛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深化拓展消費扶貧。

      四是助力鄉村建設行動。統籌我省幫扶資金、人才、產業、勞務和社會力量等方面的資源,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給予重點支持,因地制宜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扶持產業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村供水等,助推縣域發展能力的提升。

      五是加強人才支援與交流。優化“組團式”人才支援,強化農業科技、文化服務、鄉村規劃、社會治理、環境整治和經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協作。組織醫院、學校以及文化、科研等機構與協作地區建立結對關系,支持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項目。組織當地專業技術人才到我省跟崗學習和開展交流培訓,開展對協作地區基層管理干部人才培訓。

      六是強化改革創新。因地制宜支持在易地搬遷安置區發展設施農業、特色種養業、手工藝品、健康養生和鄉村旅游等多種經營,加強社會治理和社會融入。助力旅游業發展,加強旅游品牌塑造,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線路、民宿點。

      七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繼續深入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動員引導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民營企業、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等參與東西部協作。鼓勵社會力量與協作地區鎮、村結對幫扶。招募應屆畢業生到西部開展志愿服務,提供醫療、教育、科技、鄉村治理等支持。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成果更牢  未來更好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廣東省鄉村振興承上啟下、開拓新局的關鍵一年。我們將在“三年取得重大進展”的基礎上,乘勢而上、接續奮斗,奮力推動廣東省鄉村振興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一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穩定現行幫扶政策,做好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啟動實施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統籌推進縣鎮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保障、基層治理各項工作。做好新階段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

      二是堅定不移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確保糧食生產功能區穩定在1350萬畝以上。實施“粵強種芯”工程,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聯合攻關,打造廣州國際種業硅谷等種業創新平臺,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種質資源庫。

      三是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體系,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快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高效設施農業。培育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農民嵌入農業現代化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四是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規劃引領,尊重農民意愿,立足鄉村現有基礎,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推進村莊建設。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行動,深入推進村莊“潔化、綠化、美化”行動,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供水保障工程、數字鄉村建設工程,推動農村5G網絡等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

      五是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深入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提升“頭雁”工程質量,強化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中的領導地位,鞏固農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成果。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鄉村治理方式,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新時代嶺南特色鄉風文明建設。

      六是抓好深化新一輪農村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把更多管理職能下沉到縣、鄉。深入總結推廣行之有效的基層改革經驗,擴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改革成果。

      2021年,我們站在了歷史新起點?;赝麃砺?,脫貧攻堅百轉千回,百煉成鋼,我們黨百年風華正茂;放眼未來,鄉村振興千山萬水,千磨萬擊,我們千秋偉業在胸。廣東將一如既往聽黨話跟黨走,繼續發揚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廣東精神,堅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步伐,破解省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同時以廣東所能盡心盡力盡情,一以貫之做好對口幫扶地區的幫扶工作。

      (供稿單位:廣東省鄉村振興局)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
      專題專欄
      聯系我們|網站介紹|管理團隊|歡迎投稿|雜志訂閱|網站聲明|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雜志社 版權所有:中國鄉村振興網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共濟大廈12層 郵編:100028 投訴電話:(010)84297683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在线播放
      1. <big id="levzo"></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