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貢獻“粵力量”
廣東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鄉村振興局局長顧幸偉(前排左二)在廣東南海(陽江)開漁節現場調研漁船情況。
廣東得改革開放之先機,銳意進取,勇立潮頭,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創造了世人矚目的改革開放成果。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鄉村振興工作中,廣東傳承發揚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改革精神,總結出一批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顯示出強勁的“粵力量”。本刊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廣東省委農辦主任、省鄉村振興局局長顧幸偉。
《中國鄉村振興》: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廣東做了不少新嘗試新探索,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工作。
顧幸偉: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廣東始終注重發揚和踐行改革開放精神,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領域中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借鑒的創新經驗。
一是以消費幫扶創新社會幫扶。創新建立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推動幫扶地區產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形成“全產業鏈”體系化的消費幫扶模式。將廣東“6·30”扶貧濟困日活動引入消費幫扶,營造“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人人皆愿為”的社會幫扶新氛圍。2018年以來累計消費扶貧、消費幫扶591億元。
二是以“三大基地”創新致富帶頭人培訓。在佛山南海首創建設粵桂扶貧協作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在清遠市連江口鎮連樟村碧桂園和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幸福田園創建兩個全國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實訓基地,采取“雙培雙帶雙促”培育模式,先后輻射帶動扶貧協作四?。▍^)培訓2.9萬人,創業成功7384人,帶動已脫貧戶上萬戶。目前,幾個基地已全面轉入鄉村振興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工作。
三是以完善配套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援建后扶模式。在涼山、怒江、百色等曾經的深度貧困地區援建76個易地扶貧搬遷點,實施生活設施和產業、就業等配套,補齊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方面的短板。廣州援建畢節柏楊林、深圳援建百色“深圳小鎮”、珠海援建怒江維拉壩、佛山援建三河村等,成為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示范樣板。
四是以幫扶邊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創新穩邊固疆舉措。對邊民實施危房改造幫扶、教育幫扶、醫療衛生幫扶、信息化建設幫扶等“六項幫扶”。深圳市龍崗區幫扶百色市靖西大莫村全面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把一個曾經沒有水喝、沒有產業、沒有手機信號的貧困村,打造成為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美麗鄉村,讓邊民安居邊境、樂業邊境、穩在邊境。
《中國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請問廣東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方面有哪些好經驗好做法?
顧幸偉:廣東緊緊圍繞“把產業興旺作為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求,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力構建“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跑出“加速度”。
一是高位推動系統謀劃。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動、重點部署。李希書記在省委常委會、馬興瑞省長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均要求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2019年以來,我們出臺了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行動計劃、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生豬家禽產業轉型升級意見、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意見等一批產業提升規劃文件,謀定鄉村產業發展方向。
二是產銷同抓保供提質。出臺農產品收儲補貼政策,搭建“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幫助236家涉農企業獲得146億元專項再貸款支持。創新“12221”市場體系,由點至面拓展覆蓋產業。推動荔枝出口企業抱團出海,并通過廣東貿易通道將兄弟省份的農產品推向大灣區和國際市場。
三是平臺集聚全鏈發展。累計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4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3個(含農墾)、農業產業強鎮42個(含農墾),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61個、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鎮2200個,各類產業平臺首尾呼應,集聚發力。
四是主體引領示范帶動。培育認定省重點龍頭企業1183家(含國龍67家),上市融資涉農企業超100家;現有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超過20萬家,各類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4萬個以上;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高素質農民培訓”等人才培育工程。
五是科技賦能品牌提效。打造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一批成果轉化平臺,新增51個農業科技創新團隊,貫通產學研全技術服務流程通道,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達70.2%。發布一批區域公用品牌、名牌系列農產品,創建了57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六是融合發展創新驅動。開展農業產業鏈“鏈長制”試點,探索鄉村產業發展新機制。初步建成省級農產品加工中試公共服務平臺,為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中試放大等服務。打造“粵休閑農業”微信小程序,助力休閑農業復蘇重振。
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金和鎮山湖村。 黃東洲/攝
《中國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期間,廣東省在開展消費扶貧上下了大功夫,花了大力氣,取得了良好效果,請您介紹一下消費扶貧的總體情況。下一步,廣東在鄉村振興中將如何進一步推進消費幫扶工作?
顧幸偉:脫貧攻堅期間,廣東省委、省政府堅持把消費扶貧作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等工作的重要渠道,作為產業扶貧、增收脫貧的重要手段,高位推動,統籌落實。一是建立“一項機制”,上下聯動、協同推進消費扶貧。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級消費扶貧工作專班,建立了以省分管領導為召集人、16個部門單位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實現了全省“一盤棋”推進消費扶貧。二是打造“一批基地”,有力提升產品供給質量。實施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在全國19個省份認定生產基地962個、加工企業93家,探索認定省內帶貧產品3200多種。三是暢通“兩條渠道”,全面構建消費扶貧交易體系。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目前已有18個省、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和部分省直單位組織企業入駐,搭建58個消費扶貧專館,承辦大型產銷對接活動50多場,集中展銷3200多家企業的特色產品,交易額累計超3億元。四是抓好“一系列宣傳”,營造全民參與消費扶貧濃厚氛圍。協調40多家媒體開展消費扶貧專題報道,采取高鐵、地鐵冠名,投放消費扶貧廣告、宣傳視頻到城市交通設施、微信朋友圈等多種方式加強推廣,推動發行“消費扶貧愛心卡”70多萬張。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抓好“四個一”建設。一是打造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共建產業園。借鑒我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經驗做法,支持有條件的結對幫扶縣共建“一縣一園”鄉村振興產業園。繼續支持廣州黔南和廣州畢節產業園區、深圳巴馬合作試驗區、廣東東西部產業協作基地(肇慶·賀州)等重點項目建設。二是建設一套縣鎮村三級聯動的現代物流體系。加快推進以中心鎮為單位的物流配送中心、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冷鏈倉儲物流等設施建設,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廣東供銷冷鏈物流網建設,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三是健全一套產銷銜接的銷售機制。堅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消費”,充分發揮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和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作用,繼續做大做強“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拓展“12221”市場體系建設,建好用好廣東農產品采購商聯盟。四是創新一套激發農村消費的激勵機制。實施電子商務下鄉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支撐工程,完善農村生活性服務業支持政策,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網點,推動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發展。
《中國鄉村振興》:廣東素有“守望相助”“樂善好施”的文化傳統,請您介紹一下廣東在社會幫扶方面的經驗做法及成果。
顧幸偉:2010年以來,廣東省以“廣東扶貧濟困日”(以下簡稱“6·30”活動)、“萬企幫萬村”為平臺,吸引1000多家社會組織、近萬家企業、100多萬志愿者、2000多萬愛心人士參與,累計募集社會資金373.3.1億元,對接慈善項目近5000個,幫扶40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構建了“345”廣東社會扶貧新模式。
一是發揮三大優勢,為社會幫扶提供基本支撐。主要是發揮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和群眾優勢,省委、省政府領導帶隊走訪企業、召開動員會議、召開重點企業座談會、接見愛心企業家代表并頒發廣東扶貧濟困“紅棉杯”,形成必經的“四個習慣動作”,成立“6·30”扶貧濟困日活動辦公室,著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個人齊心合力的鄉村振興大格局。
二是構建四大機制,破解社會幫扶實踐困境。主要是構建資源整合機制、社會動員機制、規范運轉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把全省近5萬個社會組織、50多萬名專職工作人員、210多萬名個人會員、50多萬個會員企業(單位)組織起來。在全國首創建立“末梢監督系統”,對項目進行全流程追蹤,并通過定向投放和二次分配,將幫扶資金真正投放到最需要幫扶的村莊,推動廣東全社會形成“人人皆能為、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的全民慈善氛圍。
三是形成五大創新亮點,確保社會幫扶工作成效。構建起久久為功高位推進、搭建平臺規范管理、精準對接專業運行、服務社會多方共贏、價值引領全民動員的長效運營機制,實現了吸引社會資本助力農村發展、提升營商環境助力企業成長等多方共贏的成效,極大提高社會各界對社會組織參與幫扶的認可度,調動社會人員參與幫扶的積極性,逐漸形成了一種守望相助、幫扶濟困的價值取向和文化。
《中國鄉村振興》: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聚集的省份,廣東省吸收農民工居全國之首,為他們在粵穩崗就業、持續增收,廣東做了大量細致扎實的工作,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工作。
顧幸偉:一直以來,我們堅持智志雙扶,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以“小切口”改革推動服務“大變化”,既“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不斷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
一是統籌部署、標準引領,推動三項工程規范化發展。成立省實施三項工程工作領導小組,出臺“廣東技工”工程實施方案,深入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保就業促發展實施方案落地,推動“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工程高質量發展,建立“粵菜師傅”地方特色標準,推行“廣東技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制度,完善“南粵家政”規范管理制度。
二是市場導向、就業驅動,全面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建成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各42個,實現21個地市全覆蓋。全省職業院校、技工院校開設粵菜廚藝類專業184個,在校生6.8萬人,建成省級重點和特色專業16個,283所各類院校開設了護理、老年服務與管理、幼兒教育等家政相關專業。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2020年省級安排766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南粵家政”綜合服務示范基地和培訓基地建設。打造“廣東技工在線”網絡平臺,舉辦形式多樣的“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專場招聘活動,累計帶動就業創業26萬人次、76萬人次。
三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實施鄉村振興重大戰略中彰顯擔當作為。實施“粵菜師傅”與粵菜產業共同發展計劃,拉伸產業鏈,培育龍頭企業,打造了一批粵菜品牌項目;實施“廣東技工”與廣東制造共同成長計劃,面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133個省級重點專業和30個特色專業;實施“南粵家政”與現代服務業相互促進計劃,扶持一批誠信、正規、優質的家政服務企業做大做強。將“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導入省際省內協作機制,面向省內幫扶對象開展“粵菜師傅”培訓1.2萬人次,為對口幫扶地區勞動力提供“粵菜師傅”培訓3600多人次、家政服務培訓3.03萬人次,引導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持續增收,從根本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貢獻“粵力量”
時間:2021-08-26 13:40:13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本刊記者 文煒
廣東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鄉村振興局局長顧幸偉(前排左二)在廣東南海(陽江)開漁節現場調研漁船情況。
廣東得改革開放之先機,銳意進取,勇立潮頭,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創造了世人矚目的改革開放成果。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鄉村振興工作中,廣東傳承發揚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改革精神,總結出一批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顯示出強勁的“粵力量”。本刊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廣東省委農辦主任、省鄉村振興局局長顧幸偉。
《中國鄉村振興》: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廣東做了不少新嘗試新探索,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工作。
顧幸偉: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廣東始終注重發揚和踐行改革開放精神,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領域中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借鑒的創新經驗。
一是以消費幫扶創新社會幫扶。創新建立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推動幫扶地區產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形成“全產業鏈”體系化的消費幫扶模式。將廣東“6·30”扶貧濟困日活動引入消費幫扶,營造“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人人皆愿為”的社會幫扶新氛圍。2018年以來累計消費扶貧、消費幫扶591億元。
二是以“三大基地”創新致富帶頭人培訓。在佛山南海首創建設粵桂扶貧協作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在清遠市連江口鎮連樟村碧桂園和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幸福田園創建兩個全國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實訓基地,采取“雙培雙帶雙促”培育模式,先后輻射帶動扶貧協作四?。▍^)培訓2.9萬人,創業成功7384人,帶動已脫貧戶上萬戶。目前,幾個基地已全面轉入鄉村振興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工作。
三是以完善配套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援建后扶模式。在涼山、怒江、百色等曾經的深度貧困地區援建76個易地扶貧搬遷點,實施生活設施和產業、就業等配套,補齊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方面的短板。廣州援建畢節柏楊林、深圳援建百色“深圳小鎮”、珠海援建怒江維拉壩、佛山援建三河村等,成為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示范樣板。
四是以幫扶邊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創新穩邊固疆舉措。對邊民實施危房改造幫扶、教育幫扶、醫療衛生幫扶、信息化建設幫扶等“六項幫扶”。深圳市龍崗區幫扶百色市靖西大莫村全面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把一個曾經沒有水喝、沒有產業、沒有手機信號的貧困村,打造成為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美麗鄉村,讓邊民安居邊境、樂業邊境、穩在邊境。
《中國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請問廣東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方面有哪些好經驗好做法?
顧幸偉:廣東緊緊圍繞“把產業興旺作為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求,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力構建“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鄉村產業振興跑出“加速度”。
一是高位推動系統謀劃。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動、重點部署。李希書記在省委常委會、馬興瑞省長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均要求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2019年以來,我們出臺了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行動計劃、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生豬家禽產業轉型升級意見、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意見等一批產業提升規劃文件,謀定鄉村產業發展方向。
二是產銷同抓保供提質。出臺農產品收儲補貼政策,搭建“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幫助236家涉農企業獲得146億元專項再貸款支持。創新“12221”市場體系,由點至面拓展覆蓋產業。推動荔枝出口企業抱團出海,并通過廣東貿易通道將兄弟省份的農產品推向大灣區和國際市場。
三是平臺集聚全鏈發展。累計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4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3個(含農墾)、農業產業強鎮42個(含農墾),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61個、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鎮2200個,各類產業平臺首尾呼應,集聚發力。
四是主體引領示范帶動。培育認定省重點龍頭企業1183家(含國龍67家),上市融資涉農企業超100家;現有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超過20萬家,各類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4萬個以上;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高素質農民培訓”等人才培育工程。
五是科技賦能品牌提效。打造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一批成果轉化平臺,新增51個農業科技創新團隊,貫通產學研全技術服務流程通道,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達70.2%。發布一批區域公用品牌、名牌系列農產品,創建了57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六是融合發展創新驅動。開展農業產業鏈“鏈長制”試點,探索鄉村產業發展新機制。初步建成省級農產品加工中試公共服務平臺,為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中試放大等服務。打造“粵休閑農業”微信小程序,助力休閑農業復蘇重振。
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金和鎮山湖村。 黃東洲/攝
《中國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期間,廣東省在開展消費扶貧上下了大功夫,花了大力氣,取得了良好效果,請您介紹一下消費扶貧的總體情況。下一步,廣東在鄉村振興中將如何進一步推進消費幫扶工作?
顧幸偉:脫貧攻堅期間,廣東省委、省政府堅持把消費扶貧作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等工作的重要渠道,作為產業扶貧、增收脫貧的重要手段,高位推動,統籌落實。一是建立“一項機制”,上下聯動、協同推進消費扶貧。在全國率先成立省級消費扶貧工作專班,建立了以省分管領導為召集人、16個部門單位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實現了全省“一盤棋”推進消費扶貧。二是打造“一批基地”,有力提升產品供給質量。實施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在全國19個省份認定生產基地962個、加工企業93家,探索認定省內帶貧產品3200多種。三是暢通“兩條渠道”,全面構建消費扶貧交易體系。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目前已有18個省、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和部分省直單位組織企業入駐,搭建58個消費扶貧專館,承辦大型產銷對接活動50多場,集中展銷3200多家企業的特色產品,交易額累計超3億元。四是抓好“一系列宣傳”,營造全民參與消費扶貧濃厚氛圍。協調40多家媒體開展消費扶貧專題報道,采取高鐵、地鐵冠名,投放消費扶貧廣告、宣傳視頻到城市交通設施、微信朋友圈等多種方式加強推廣,推動發行“消費扶貧愛心卡”70多萬張。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抓好“四個一”建設。一是打造一批輻射帶動力強的共建產業園。借鑒我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經驗做法,支持有條件的結對幫扶縣共建“一縣一園”鄉村振興產業園。繼續支持廣州黔南和廣州畢節產業園區、深圳巴馬合作試驗區、廣東東西部產業協作基地(肇慶·賀州)等重點項目建設。二是建設一套縣鎮村三級聯動的現代物流體系。加快推進以中心鎮為單位的物流配送中心、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冷鏈倉儲物流等設施建設,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廣東供銷冷鏈物流網建設,改造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施。三是健全一套產銷銜接的銷售機制。堅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消費”,充分發揮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和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作用,繼續做大做強“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拓展“12221”市場體系建設,建好用好廣東農產品采購商聯盟。四是創新一套激發農村消費的激勵機制。實施電子商務下鄉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支撐工程,完善農村生活性服務業支持政策,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網點,推動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發展。
《中國鄉村振興》:廣東素有“守望相助”“樂善好施”的文化傳統,請您介紹一下廣東在社會幫扶方面的經驗做法及成果。
顧幸偉:2010年以來,廣東省以“廣東扶貧濟困日”(以下簡稱“6·30”活動)、“萬企幫萬村”為平臺,吸引1000多家社會組織、近萬家企業、100多萬志愿者、2000多萬愛心人士參與,累計募集社會資金373.3.1億元,對接慈善項目近5000個,幫扶40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構建了“345”廣東社會扶貧新模式。
一是發揮三大優勢,為社會幫扶提供基本支撐。主要是發揮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和群眾優勢,省委、省政府領導帶隊走訪企業、召開動員會議、召開重點企業座談會、接見愛心企業家代表并頒發廣東扶貧濟困“紅棉杯”,形成必經的“四個習慣動作”,成立“6·30”扶貧濟困日活動辦公室,著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個人齊心合力的鄉村振興大格局。
二是構建四大機制,破解社會幫扶實踐困境。主要是構建資源整合機制、社會動員機制、規范運轉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把全省近5萬個社會組織、50多萬名專職工作人員、210多萬名個人會員、50多萬個會員企業(單位)組織起來。在全國首創建立“末梢監督系統”,對項目進行全流程追蹤,并通過定向投放和二次分配,將幫扶資金真正投放到最需要幫扶的村莊,推動廣東全社會形成“人人皆能為、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的全民慈善氛圍。
三是形成五大創新亮點,確保社會幫扶工作成效。構建起久久為功高位推進、搭建平臺規范管理、精準對接專業運行、服務社會多方共贏、價值引領全民動員的長效運營機制,實現了吸引社會資本助力農村發展、提升營商環境助力企業成長等多方共贏的成效,極大提高社會各界對社會組織參與幫扶的認可度,調動社會人員參與幫扶的積極性,逐漸形成了一種守望相助、幫扶濟困的價值取向和文化。
《中國鄉村振興》: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聚集的省份,廣東省吸收農民工居全國之首,為他們在粵穩崗就業、持續增收,廣東做了大量細致扎實的工作,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工作。
顧幸偉:一直以來,我們堅持智志雙扶,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以“小切口”改革推動服務“大變化”,既“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不斷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
一是統籌部署、標準引領,推動三項工程規范化發展。成立省實施三項工程工作領導小組,出臺“廣東技工”工程實施方案,深入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保就業促發展實施方案落地,推動“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工程高質量發展,建立“粵菜師傅”地方特色標準,推行“廣東技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制度,完善“南粵家政”規范管理制度。
二是市場導向、就業驅動,全面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建成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各42個,實現21個地市全覆蓋。全省職業院校、技工院校開設粵菜廚藝類專業184個,在校生6.8萬人,建成省級重點和特色專業16個,283所各類院校開設了護理、老年服務與管理、幼兒教育等家政相關專業。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2020年省級安排766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南粵家政”綜合服務示范基地和培訓基地建設。打造“廣東技工在線”網絡平臺,舉辦形式多樣的“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專場招聘活動,累計帶動就業創業26萬人次、76萬人次。
三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實施鄉村振興重大戰略中彰顯擔當作為。實施“粵菜師傅”與粵菜產業共同發展計劃,拉伸產業鏈,培育龍頭企業,打造了一批粵菜品牌項目;實施“廣東技工”與廣東制造共同成長計劃,面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133個省級重點專業和30個特色專業;實施“南粵家政”與現代服務業相互促進計劃,扶持一批誠信、正規、優質的家政服務企業做大做強。將“粵菜師傅”“南粵家政”導入省際省內協作機制,面向省內幫扶對象開展“粵菜師傅”培訓1.2萬人次,為對口幫扶地區勞動力提供“粵菜師傅”培訓3600多人次、家政服務培訓3.03萬人次,引導群眾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持續增收,從根本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