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ig id="levzo"></big>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廣東鄉村振興專題

      廣東:鄉村振興正當時

      時間:2021-08-26 13:49:19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作者:本刊記者 文煒

      廣東1.jpg

      中國改革開放,廣東得風氣之先,南粵大地見證了多少“春天的故事”激蕩傳唱;脫貧攻堅期間,中國決戰深貧,廣東勇挑重擔,珠江兩岸唱響了多少感天動地的英雄贊歌;鄉村振興開局之年,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廣東再立潮頭,南海之濱誓言鏗鏘,丹心鐵意再創輝煌。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從改革開放到脫貧攻堅再到鄉村振興,廣東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埋頭苦干的精神、頑強奮進的姿態,一代接著一代干,在南粵大地上以如椽巨筆書寫著壯麗的人間奇跡。試看今日鄉村振興的新長征路上,廣東敢為人先,勇拓新路,布局早、行動快,一幅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風景這邊奇好的畫卷正在南海之濱徐徐鋪展……

      富民興村展歡顏

      行走在南粵熱土,你會沉迷于桑田茶園的蔥綠可愛,會動容于碧波池塘里的魚蹦蝦跳,會因滿山坡品種新奇品質優良的累累碩果而口舌生津……這些都是廣東省打造“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鄉村振興產業體系的生動表現。

      無產不富,無產不恒富。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發展產業都是關鍵抓手。

      李金斗家住南海之濱的潮州市饒平縣新圩鎮。饒平縣是“全國漁業百強縣”,李家世代以打魚為生,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轉行漁業養殖,產品主供省內,后來一度因市場飽和,增收進入瓶頸期。2017年,饒平獲批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是首批10個國家級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之一。從此,李金斗的水產養殖踏上了快車道。

      李金斗發現,政府的扶持是實打實的。貸款容易了,這讓他擴大生產規模信心倍增。近三年來,他還參加了政府組團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等農業會展,拿訂單拿到手軟。除了參加國內推介,政府還組織大家遠赴迪拜、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等地參加國際性展銷推介活動,讓饒平優質農產品蜚聲海外,讓李金斗這樣的農民發了“洋財”。3年來,試驗區年均涉農外貿出口額達2.61億美元。

      面對如此傲人成績,饒平乘勢而上,推動本土企業出海越洋,在境外注冊成立農業企業20多家,推動10多家企業與海外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42個有出口備案的原料基地、20多家具備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20家省級出口養殖基地在縣里遍地開花。

      走出去是一條金光大道,引進來是另一條生財之路。近年,饒平引進外資農業企業11家,投資總額達2.7億美元。引進世界500強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旗下益海嘉里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落戶饒平,項目計劃總投資45億元人民幣,年產值將超100億元人民幣。李金斗興奮地說:“這得給我們帶來多少就業崗位??!”

      益海嘉里落戶饒平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就業機會,事實上,當地目前已形成糧油生產加工基地、高智能蛋雞養殖基地、公共碼頭配送基地等3個基地、5家公司的產業布局。

      廣東2.jpg

      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暨第二屆廣東水產種業博覽會開幕式現場。 李奕雯/攝

      龐大的國際市場反作用力盤活了饒平“中國水產之鄉”“中國嶺頭單叢茶之鄉”“中國鹽焗雞之鄉”等金字招牌,推動建設16.8萬畝水產品出口養殖區、12.6萬畝嶺頭單叢茶生產園區、30萬畝嶺南特色果蔬生產區等一批優質農產品出口基地,創建了廣東省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饒平縣宇祥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聯合體入選“首批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名單”。饒平以水產為核心的“1+N”產業貿易結構已穩固形成,李金斗這樣的農民賺得缽滿盆滿。

      當饒平農業大踏步走出國際范時,陽江市陽西縣則在殫精竭慮謀求農業“產供銷”全盤數字化。2020年12月12日,世界數字農業大會現場,陽西縣委書記孫波作為廣東省唯一縣區代表受邀發言,分享陽西數字農業經驗模式,廣受矚目。

      陽西縣是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廣東省首個數字農業示范縣。近年來,陽西縣大力推動農業生產端、供應端、銷售端“三端數字化”發展,以農業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探索出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華秋實,趕集糶米,陽西農民這種千百年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與時俱進地開啟嶄新模式。

      在生產端建成“一館一云四園”:“一館”即數字農業展館,“一云”即數字農業云應用,“四園”即荔枝、程村蠔、羅非魚、東水山茶數字農業產業園。通過物聯網監控、大數據平臺、種植養殖管理系統、溯源系統等模塊,實現種養全過程智能化決策、精準化種養、標準化生產和產品生產全過程可溯源。這樣做帶來的直接好處以羅非魚數字農業產業園為例,電費降低10%、飼料節省5%、死亡率降低8%、銷售額增長5%,“三降一增”都意味著更賺錢。目前,陽西縣建成30個縣級數字農業產業園,全面推廣數字技術應用經驗,打造全縣數字農業新格局。

      在供應端推進數字化。荔枝成熟季節,種植戶周大川每天都盯著實時銷售大數據,第一時間了解市場供需情況,實時調整品種結構,抓住最佳出售時機,以求賣個好價錢?!斑@在過去根本不可想象,那時全憑經驗瞎猜,掙錢靠運氣,賠錢是常事。我算嘗到數字農業的甜頭了?!敝艽蟠ǜ浾叽钪?,眼睛始終舍不得離開大數據屏幕。

      廣東3.jpg

      在雷州市烏石鎮那毛村,駐村第一書記彭彬正在直播帶貨,助力農產品銷售。

      陽西縣借助一批經營主體的一體化經營模式經驗,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與涉農電商平臺建設,推動線上線下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需求的調節作用。完善冷鏈加工、倉儲、物流服務體系,實現區塊鏈品牌可信價值,建立農產品流通大數據平臺,一番操作下來,讓供應端插上數字化翅膀。

      在銷售端,這兩年,周大川家的荔枝越來越多依賴線上銷售,銷量售價雙增長。周大川覺得是自己養了個好兒子,可兒子說主要還是縣里數字化銷售政策好。前些年,大學畢業的兒子嫌農業土、沒前途,一直在廣州打工。陽西成為全省“一村一品”短視頻矩陣試點縣后,“短視頻+網紅直播帶貨”火起來。短視頻大賽、“短視頻+網紅培訓班”、“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短視頻矩陣全覆蓋,越來越多年輕人被吸引回來,周大川的兒子也是返鄉創業一員。小周人聰明,長得帥,當著網紅就把家里的荔枝賣光了。目前,陽西縣像小周這樣的直播帶貨網紅有400多名,直播成了新農活,田間地頭都是直播間。2020年,全縣荔枝產量、產值同比增長33%、43%;生蠔升至每斤7元,產值突破4.5億元,同比增長16.6%、7.2%。

      數字賦能農業在南粵大地成為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

      粵才匯聚競風流

      鄉村振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漫漫征途的重要一環,是一項偉大的國家戰略。今天,我們就站在了這一歷史節點上。

      有了好制度好政策,最緊要的就是解決人才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廣東省把人才振興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近年來相繼出臺有關政策培養鄉村本土人才,鼓勵引導人才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一支規模龐大、素質優良、結構優化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已然興起。

      2019年1月,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云浮鄉村振興學院揭牌。這所云浮市政府與廣東開放大學合作共建的學院承載著為云浮培育鄉村本土人才的重任,辦學理念是讓每一名鄉村干部和農民都有一次選擇育訓的機會。

      學院創新“村鎮課堂”,在鄉鎮設立分院,在村設立教學點,這種辦學架構真正做到育訓結合,力(能力)、歷(學歷)提升。學校辦到家門口對農民的最大利好是解決了就近就地就業創業能力培訓問題。比如,新興縣東城鎮思本村是皮革皮具專業生產村,該教學點就重點開展相關務工培訓;郁南縣建城鎮分院、寶珠鎮分院,立足無核黃皮、黑葉荔枝主導產業,邀請著名土壤學專家陳能場傳授土壤修復與改良專業知識。所學為所用,本事長了收入自然跟著漲,農民大呼解渴管用。

      學院好像一副扁擔,一頭挑著農民,一頭挑著基層干部。村“兩委”干部是一線實踐者,不缺實操缺學歷,往往成為未來發展的致命短板。學院實施以村“兩委”干部為重點的鄉村學歷提升計劃,為村干部學歷文化補短板,為這些鄉村帶頭人未來發展儲備能量。

      中國鄉村隱藏著不少身懷絕技的手藝人,他們行走鄉間,走出了源遠流長的文化風景。鄉村振興需要更多這樣的能工巧匠,用一雙巧手實現夢想,富麗生活。廣東大力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大工程,只為批量培育這一雙雙致富巧手。

      在茂名市,市屬3所技工院校完成了21個省級重點專業建設,其中電氣自動化、數控加工、電梯安裝與維修、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等已成為品牌專業,從這里出發的“廣東技工”受到市場追捧。為了更高質量解決就業,該市技工院校瞄準知名高端企業進行深度合作,與美的、海信等620多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實現前腳出校門、后腳進大廠。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廣東技工”選手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斬獲全國第一。

      廣東認定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100個、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165個。2019年共培訓各類新型職業農民1萬余人,帶動全省各市縣開展農民培訓50萬人次以上。兩年來,廣東累計開展“粵菜師傅”培訓5萬人次,16萬人實現就業創業;培訓“南粵家政”29.88萬人次。越來越多的農民放下鋤頭,吃上了技術飯,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正匯聚成南粵大地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

      廣東4.jpg

      “2020廣東十大杰出高素質農民”頒獎儀式。

      新業態農業需要新型人才,并給農民帶來新發展機遇。為幫助農民搭上短視頻經濟、網紅經濟快車,廣東舉辦10多期“短視頻+網紅”培訓班,培訓農民1500多人。如今的廣大農村,手機變身“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電商“新農業”催生一批“網紅新農人”。

      在廣東,這些鄉村能工巧匠、新農人、新職業農民不再是只能游走江湖的“野路子”出身,而成為擁有各種職稱的國家認定、社會尊崇的專業技術人才。

      2021年6月的一天,林志強在一次世界級高規格養殖研討會上以專家身份侃侃而談。他的發言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與會專家關注。林志強是韶關市仁化縣黃坑鎮的一名普通農民,但又是一位擁有種植中級職稱的不普通的農民。

      在韶關市,截至2020年12月,共評審通過農村實用技術人才475人,其中高級2人、中級61人、初級412人,林志強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取得職稱的林志強們可享受各種優惠政策,包括優先報考事業單位、享受相關技能提升補貼、就業或創業補貼,以及優先推薦參加相關技術培訓、講座、交流或學術活動等。他們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羊。

      美好鄉村生活少不了優質醫療、教育資源保駕護航。廣東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鄉村醫療、教育、企業管理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進行遠程培訓47.8萬人次,以確保欠發達地區的鄉村技術人才隊伍更加專業。

      除了全力培育“土秀才”“土專家”,廣東還大力引導各類人才“上山下鄉”。例如將現代農業領域人才需求納入“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等人才工程重點支持對象;推動編制管理改革,公開招聘欠發達地區急需緊缺人才,推進“廣東省百名衛生首席專家下基層計劃”;開展農業科技特派員“千村大對接”行動,近年來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1.4萬余人,覆蓋1300多個鄉村產業;實施“科技專家服務團”,選派中青年科技人才、高級管理人才到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產業園區、高新區和科技企業掛職服務。

      本土的、外來的、支援的,各路人才源源不斷向鄉村匯聚,原本是人才洼地的鄉村呈現出人才濟濟、能人遍地的喜人局面,為鄉村振興準備了最好的墑情。

      廣東5.jpg

      廣東廣播電視臺演播廳正在錄制鄉村振興大擂臺節目。

      文化薈萃永傳承

      佛山市三水區蘆苞鎮長岐村,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落,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依然保存完整,里巷的肌理脈絡清晰可見。光滑的石板、觸感生澀的青磚,都鐫刻著時光的味道。

      漫步古村,歷史文化感撲面而來。不同姓氏的祠堂有好幾座。長岐村的姓氏很多,卻能代代相傳,長久保持和睦。秘訣在哪兒?或許從村民的言語間能窺一二。

      “這是我們的盧氏大宗祠,先祖有遺訓:先祖積福千年貴,后代善良萬代榮?!啤潜R氏一族的家風?!遍L岐村村民盧志軍時刻牢記與人為善。

      據不完全統計,三水區有超過400座祠堂,至今保存相對完好的接近200座,平均每個村有2~3座。這些祠堂飽含文化韻味,能不能在文化振興中發揮作用?

      為此,三水區首批探索在30個宗祠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在實踐點建設了家風家訓館,從祠堂保存的族譜、楹聯、碑刻、牌匾、文獻資料等著手,挖掘整理一批優秀家風家訓。

      “實踐點可熱鬧呢,每月都會搞活動,活動還有‘菜單’,我們按照自己的想法點單,實踐點有干部接單。所以活動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我們樂意去!”長岐村村民鐘揚是文明實踐活動的“鐵粉”。

      吸引鐘揚的,有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的“我和我的祖國”百姓宣講,有圍繞村居文明風尚組織的“模范選樹”“村規民約誦讀”“好人故事分享”“鄉風文明大講堂”等活動。實踐點傳思想、傳政策、傳文化、傳科技,推動文明實踐不斷深入。

      在三水區“祠堂+文化”基層文化振興實踐進行得如火如荼時,東莞市中堂鎮以“德本”文化為核心引領,開展文明積分進萬家行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也正搞得紅火熱鬧。

      湖南籍員工韓玉花在潢涌村務工近10年,文明積分活動開始后,立馬注冊成為一名志愿者,積極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短短幾個月就獲得100多個積分,排在外來務工人員第三位,“積分就有獎嘛,我要多做好事”。

      2019年起,潢涌村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試點工作,將開展了24年的文明戶評選升級為文明積分進萬家行動,建立實施面向全村群眾,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在內的志愿服務行為積分獎勵機制,每年拿出150多萬元對文明戶、文明戶標兵和“最美家庭”進行獎勵。從而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文明創建行動,摒棄陋習,培育文明鄉風。

      鄉風要文明,不僅需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還要開展移風易俗行動。

      汕尾陸豐市的“三甲”地區(即甲子鎮、甲西鎮、甲東鎮)曾是紅白事鋪張浪費的“重災區”。群眾逢紅白事便大肆操辦,越隆重越有面子,對于白事更存在“出殯時間長,身份地位高”的攀比心理。

      針對這些不良風氣,汕尾市立足新時代文明實踐,提出辦席不鋪張、禮金不攀比、彩禮不收受、宴請不跟風、喪葬不迷信、爆竹不燃放、低俗不參與、費用不強攤等移風易俗8項重點工作。

      “操辦白事一切從簡,沒有了樂隊奏樂、哭喪隊伍、爆竹燃放、大擺酒席等,紅事也避免大操大辦,現在幾乎都不收彩禮了?!奔鬃渔偂?0后”公務員劉莉深深為家鄉的可喜變化而自豪。

      嶺南大地,農民精神風貌在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也在傳承發展。

      在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瑤鄉百姓“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當地緊抓傳承,深挖瑤鄉歷史人文資源,組織文藝宣講隊學習傳承“舞春?!钡葌鹘y歌舞節目,潛移默化傳承本地文化。同時,凸顯特色,緊貼生活,創作“土”味精品,提升感染力。

      2019年12月3日,中國首部當代瑤族音樂劇《過山“謠”》在廣州上演,充分展示了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瑤族民歌、瑤族舞蹈的文化魅力。演出贏得觀眾一陣又一陣掌聲,謝幕時的掌聲更是經久不息。

      “瑤族歌謠、音樂特別好聽?!薄扒閼褲M分!”“演員大部分來自乳源縣,表演有一種靈魂的質樸?!庇^眾好評如潮。

      在瑤族民族文化綻放璀璨光芒時,江門市江海區東紅村也在忙著極具特色的文化振興。本著保護、開發、傳承農耕物質文化遺存和村落文化思路,修繕恢復560余座古民居,維持其原有格局,以利用促保護,打造了“民俗嫁妝”“竹編家具”“龍舟文化”等8間各具特色的鄉村博物館,走出了一條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促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考察時強調,要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傳承文明、延續文化,需要有效載體。近年來,廣東省扎實推進重點工程“三館合一”項目建設,即把廣東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文學館三大館整合在一起,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實現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省、市、縣、鎮、村五級全覆蓋,而地市也不乏創新舉措。

      “我們結合實際,探索形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三個三’工作模式:構建標準化、特色化、數字化‘三元服務空間’,破解‘如何建’問題;形成以行政村(社區)黨組織和委員會為主導、社會組織和社工專業人才參與運作的‘三方聯動格局’,破解‘如何管’問題;實現文化服務與公益服務、便民服務的‘三項服務融合’,破解‘如何用’問題?!敝猩绞修r業農村局局長陳永華介紹。

      惠州龍門農民畫、潮汕英歌舞、英德九龍小鎮農耕文化……一張張廣東農村文化名片,彰顯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與自信。農村文化繁榮興盛,煥發出鄉風文明新氣象。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眱炐銈鹘y文化的存續為鄉村發展留住了“根”,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廣東省在邁入新百年征程的起跑線上,站在豐厚文化積累上,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開創鄉村文化發展新格局,建設文化新高地,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嶺南風韻解鄉愁

      “鄉愁”一詞含義豐富,余光中描述為對親人故鄉的牽掛,席慕容刻畫為一種模糊的悵望,卡森·麥卡勒斯形容為混合著孤獨的懷舊,它的感性意味似乎總是多于理性。

      而在嶺南大地,鄉愁卻是理性的,是可觀可觸可咂摸的。它是功能現代、結構安全、成本經濟、綠色環保、與鄉村環境相協調的農村宜居住房,是經歷“廁所革命”、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后干凈了健康了的家園,更是實施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后綠化了美化了的故鄉。

      行走在梅州市平遠縣上舉鎮畬腦村的鄉間小道上,目力所及,郁郁蔥蔥。小橋流水之間,一排排、一棟棟灰瓦白墻的精致小樓交錯掩映,宛如一幅恬靜秀美的山水畫。

      近年來,平遠縣打造“大美平遠·五彩鄉村”,將民房管控作為鄉村振興的具體抓手,投入獎補資金1.59億元,使平遠山區處處坐落濃厚客家風情的小村莊,處處有令人魂牽夢繞的美麗鄉愁。

      “每棟房子政府能給3萬元以內的改造獎補,算下來大概占成本的30%~40%。條件好了,我們本來就想改得漂亮些,現在又有補貼,還等什么呢?”對于住房改造,畬腦村村民陳永年舉雙手贊成。

      鄉村由此興起一股“裝修熱”。對于如今的村貌,陳永年頗為自豪:“村里農房就兩種,一種是傳統客家民居,外墻白色,屋頂鋪青色琉璃瓦。另一種是樓房,外墻貼瓷磚,屋頂或加蓋琉璃瓦,或用小披檐裝飾屋頂四周???,是不是又簡單又好看又協調?”

      要做到陳永年眼里的簡單好看又協調,光改造還不夠。對于那些長期閑置且荒廢的房屋、亂搭亂建的建筑、危破房等,必須清理拆除。

      為了調動農民拆舊的積極性,平遠縣推出美麗鄉村拆舊復墾綠化補助、拆舊地票證和國土拆舊復墾指標交易收益分配“三招式”。

      拆并不是“一刀切”。開展“三清三拆”工作時,畬腦村把老屋、古井、古樹都當成寶貝,挖掘當地人文歷史,植入時代文明、優秀文化,再現山清水秀、人文厚重的客家古村落風貌。2020年,畬腦村被評為“廣東省農房風貌提升名村”。

      建設農村宜居住房,嶺南各地不甘落后,韶關市分類施策拆危房、黨員帶頭塑新村,東莞市強力整治田間窩棚、煥發美麗田園新面貌……

      “不僅我們的住房改頭換面,村里的環境,甚至整個大環境都變美了。進門是家,出門是青山綠水,這感覺太好了!”四會市貞山街道扶利村村民張金賢由衷贊嘆。

      從家到家園,一字之多,要下的功夫卻不少。

      黨的十九大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廣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舉全省之力全域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從示范試點向沿線連片美麗鄉村風貌帶轉變。

      在粵西北山區,全長26公里的四會市古邑碧道畫廊,貼著蜿蜒碧綠的綏江,古村、古寺、古窯、古碼頭、古會紙作坊錯落分布。一到周末節假日,游人如織。位于畫廊中的扶利村也賺得盆缽滿盈。

      打造如此密集的旅游打卡點涉及農村垃圾處理、農村污水處理、農村改廁工作等等諸多繁雜工作。近年來,四會市克服重重困難,著力提升鄉村地區環境品質和價值,打造出如此這般“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嶺南山水畫廊。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山水嶺南,離不開廣東各市區方方面面的努力。

      云浮市通過強化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規范化管理、獎補、積分、曝光4項制度,有效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態化、制度化,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清運率達98.58%,有效處理率達97.59%,垃圾分類率達51.53%。

      潮州市潮安區認真做好農村污水治理文章,創新三類模式推進設施建設:平原建廠,實施“污水入網”治理;村落布點,實施“一體化”治理;山區自化,實施“三級凈化”治理。利用“加減乘除”法提升污水收集水平:做加法,凝聚力量加強配合;做減法,簡化項目審批程序;做乘法,創新梯度獎補模式;做除法,嚴抓質量關并引入問責機制。

      珠海市斗門區通過抓統籌謀劃、五級聯動、示范引領三個抓手,確保廁所革命全盤推進;突出農村戶廁改造、農村公廁升級改造、旅游公廁建設提升三大重點,提高廁所革命施策精準度;建立村民自愿、競爭導向、長效管護三大機制,確保廁所革命推進實效性。

      廣東6.jpg

      東莞市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成效顯著。圖為改造后的麻涌萬里碧道。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我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強化工作方式方法,引入大數據平臺推動數字化管理。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市縣鎮村五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信息管理系統,對省內15萬多個自然村全面開展摸排,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等20余項數據納入平臺管理,每季度通報一次進展情況,有效推進工作落地落實?!睆V東省鄉村振興局專職副局長梁健介紹說。

      從“臟亂差”到“干凈整潔”,從點狀治理到統籌全域理念推進環境整治,嶺南大地面貌煥然一新。良好的生態,正成為廣東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

      夕陽西下,記者漫步在粵西信宜市“錦江畫廊”。43公里長的碧道串起20多個既有顏值更有氣質的新農村。沿路山巒起伏,碧波萬頃,風吹稻花香。公共服務健全便捷,百姓安居樂業,鄉村活力十足。這,不正是萬千游子夢中的故鄉嗎?

      治理有效黨旗飄

      2020年3月,南粵大地春來早。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際,廣東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成立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由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擔任組長和常務副組長,兩個小組一套人馬、一體運作。將《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下稱《條例》)規定的“一般由黨委副書記任組長”的要求升格為黨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開拓探索早已融入廣東的地域基因,新時代黨管“三農”,腳下的路何去何從?廣東邊實踐邊探索邊總結,一套“六大舉措”組合拳應運而生。

      第一條就是全面提高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的規格;第二條把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決策參謀的職責以法規形式落實到日常工作中;第三條省領導班子成員聯系指導一個以上涉農縣,其他各級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對標落實定點聯系戶,提升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的強大合力;第四條強化細化實化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結果運用,提升鄉村振興考核的權威性導向性;第五條把加強黨對農村改革的領導作為黨管農村的主要任務,激發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第六條將《條例》貫徹落實工作納入省委抓黨建的重要內容,明確組織、農辦部門聯合推動落實《條例》。以發揮組織部門優勢,進一步提升各級貫徹落實《條例》的執行力。

      “六大舉措”招招針對工作中的難點、痛點,每一條都有切實可行的措施,例如第四條規定每年度聚焦鄉村振興硬任務,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和62個省直部門進行分片區“打擂臺”考核的基礎上,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結果納入市縣黨政領導班子綜合考核,作為干部選拔任用、評先獎優、追責問責的重要參考,作為政策試點、項目安排、財政資金分配、用地指標安排、機關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

      “六大舉措”得到中央農辦充分肯定并在全國推廣。廣東省各地市在“六大舉措”框架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各顯其能,全面提升基層組織領導鄉村振興能力。

      初夏時節,在清遠市陽山縣陽城鎮的“魚水·生活”田園綜合體里,村民們在村干部帶領下忙著采摘新一茬西洋菜。這些鮮嫩美味的西洋菜次日就能擺上廣州、深圳、上海的大型超市,為村民換來豐厚回報?!斑@都靠他們這些領頭羊??!”村民王三鋼指著幾位村干部說,“現在的村民小組黨支部有本事,能干事,肯定能帶著大伙兒越過越好!我們服氣?!?/p>

      在清遠市看來,構建符合農村實際的基層組織體系,推動農村黨組織組織力提升、政治功能增強是組織振興第一要務。原6915個村民小組黨支部被調整為2448個,3個村民自治試點鎮43個片區被調整優化為43個行政村,如此這般,農村基層黨組織由散弱變聚強。同時,整合建強農村基層黨建三級網格,所有村民小組黨支部全覆蓋實體化建設黨群活動中心。

      廣東7.jpg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在廣州農講所開展“學百年黨史 聚磅礴偉力 促鄉村振興”專題教育。

      清遠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張偉杰告訴記者,2020年3月,村級組織換屆,清遠市取得多方面突破:“兩委”干部高中以上比例從57%提升到83%,平均年齡從50歲下降到40歲,35歲以下人數從1096人增加到2264人,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經商返鄉等人員占新進“兩委”干部75%以上,招錄26名研究生掛任村黨組織書記助理。

      王三鋼認為這屆村“兩委”“年輕、有文化、把村里的事放在心上,是黨員的樣子”。

      群眾眼里黨員的樣子究竟是什么樣子?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樣子。為提升基層黨員干部謀事干事的主動性,清遠市把鄉鎮黨委打造成為管黨治黨、抓村管村的最強推動力量。出臺強化鄉鎮書記抓黨建若干舉措,實施重用鄉鎮書記戰略,市委把每屆任期中鄉鎮書記直接提拔進縣級黨政班子和市直部門班子的比例從25%提高到30%;落實鄉鎮干部福利待遇高于縣直機關20%,年度考核和黨內表彰預留3%及5%的指標用于擴大鄉鎮書記、駐村干部表彰面,鄉鎮黨委“龍頭”作用明顯強化。鄉鎮干部都說,組織上這樣重視我們,我們唯有以干事創業回報。

      當清遠的基層干部躬身大地干事創業時,汕尾市的基層干部們則在做實“黨建+”文章,這同樣是一條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汕尾下轄陸豐市金廂鎮下埔村村民夏勝利指著村里一排排齊整整的房舍、綠油油的綠化告訴記者:“村里搞人居環境整治,開始我們都不想拆柴房,亂是亂點,可用習慣了呀??墒强吹酱甯刹總儙ь^拆除了自家私搭亂建的房子,我們也就沒啥說的了,沒幾天都拆完了。種上花草樹木,多規整多漂亮,還是應該聽村干部的?!甭鋵崱包h建+生態宜居”,汕尾黨員干部帶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692個行政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428個行政村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涌現出溫厝村、螺洞村、晨洲村、下埔村等一批美麗宜居鄉村。

      汕尾“黨建+”文章是一盤大棋,把黨領導一切在基層演繹得淋漓盡致。

      “黨建+產業興旺”,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示范崗建在鄉村振興項目上,111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帶動15000多名農戶入股就業,每戶年均增收近5000元;“黨建+鄉風文明”以好黨風引領好鄉風、好民風;“黨建+治理有效”,創新“大數據+網格化+群眾路線”基層治理機制,打造“民情地圖”,讓基層治理搭上智能化、智慧化快車;“黨建+生活富?!?,實施農村居民增收計劃,拓寬農民致富渠道,增強農民致富能力;“黨建+充滿活力”,2020年以來全市新增土地流轉面積41507畝,累計流轉面積621889畝,帶動戶均增收800多元……

      在欣欣向榮的南粵大地上,黨組織的力量滲透到基層方方面面,讓群眾真正感受到了有旗幟引領,有主心骨可依,有帶頭羊可跟。黨建向實,確保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總覽全局、協調各方,保證鄉村振興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回望來時路,廣東勇立潮頭搏浪而來;展望新未來,廣東前進步伐更加堅定。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廣東正以更大魄力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中迎風起航。

      0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
      標簽廣東鄉村振興專題    
      北部灣集團專題

      廣東:鄉村振興正當時

      時間:2021-08-26 13:49:19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本刊記者 文煒

      廣東1.jpg

      中國改革開放,廣東得風氣之先,南粵大地見證了多少“春天的故事”激蕩傳唱;脫貧攻堅期間,中國決戰深貧,廣東勇挑重擔,珠江兩岸唱響了多少感天動地的英雄贊歌;鄉村振興開局之年,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廣東再立潮頭,南海之濱誓言鏗鏘,丹心鐵意再創輝煌。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從改革開放到脫貧攻堅再到鄉村振興,廣東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埋頭苦干的精神、頑強奮進的姿態,一代接著一代干,在南粵大地上以如椽巨筆書寫著壯麗的人間奇跡。試看今日鄉村振興的新長征路上,廣東敢為人先,勇拓新路,布局早、行動快,一幅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風景這邊奇好的畫卷正在南海之濱徐徐鋪展……

      富民興村展歡顏

      行走在南粵熱土,你會沉迷于桑田茶園的蔥綠可愛,會動容于碧波池塘里的魚蹦蝦跳,會因滿山坡品種新奇品質優良的累累碩果而口舌生津……這些都是廣東省打造“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鄉村振興產業體系的生動表現。

      無產不富,無產不恒富。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發展產業都是關鍵抓手。

      李金斗家住南海之濱的潮州市饒平縣新圩鎮。饒平縣是“全國漁業百強縣”,李家世代以打魚為生,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轉行漁業養殖,產品主供省內,后來一度因市場飽和,增收進入瓶頸期。2017年,饒平獲批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是首批10個國家級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之一。從此,李金斗的水產養殖踏上了快車道。

      李金斗發現,政府的扶持是實打實的。貸款容易了,這讓他擴大生產規模信心倍增。近三年來,他還參加了政府組團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等農業會展,拿訂單拿到手軟。除了參加國內推介,政府還組織大家遠赴迪拜、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等地參加國際性展銷推介活動,讓饒平優質農產品蜚聲海外,讓李金斗這樣的農民發了“洋財”。3年來,試驗區年均涉農外貿出口額達2.61億美元。

      面對如此傲人成績,饒平乘勢而上,推動本土企業出海越洋,在境外注冊成立農業企業20多家,推動10多家企業與海外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42個有出口備案的原料基地、20多家具備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20家省級出口養殖基地在縣里遍地開花。

      走出去是一條金光大道,引進來是另一條生財之路。近年,饒平引進外資農業企業11家,投資總額達2.7億美元。引進世界500強新加坡豐益國際集團旗下益海嘉里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落戶饒平,項目計劃總投資45億元人民幣,年產值將超100億元人民幣。李金斗興奮地說:“這得給我們帶來多少就業崗位??!”

      益海嘉里落戶饒平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就業機會,事實上,當地目前已形成糧油生產加工基地、高智能蛋雞養殖基地、公共碼頭配送基地等3個基地、5家公司的產業布局。

      廣東2.jpg

      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暨第二屆廣東水產種業博覽會開幕式現場。 李奕雯/攝

      龐大的國際市場反作用力盤活了饒平“中國水產之鄉”“中國嶺頭單叢茶之鄉”“中國鹽焗雞之鄉”等金字招牌,推動建設16.8萬畝水產品出口養殖區、12.6萬畝嶺頭單叢茶生產園區、30萬畝嶺南特色果蔬生產區等一批優質農產品出口基地,創建了廣東省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饒平縣宇祥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聯合體入選“首批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名單”。饒平以水產為核心的“1+N”產業貿易結構已穩固形成,李金斗這樣的農民賺得缽滿盆滿。

      當饒平農業大踏步走出國際范時,陽江市陽西縣則在殫精竭慮謀求農業“產供銷”全盤數字化。2020年12月12日,世界數字農業大會現場,陽西縣委書記孫波作為廣東省唯一縣區代表受邀發言,分享陽西數字農業經驗模式,廣受矚目。

      陽西縣是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廣東省首個數字農業示范縣。近年來,陽西縣大力推動農業生產端、供應端、銷售端“三端數字化”發展,以農業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探索出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華秋實,趕集糶米,陽西農民這種千百年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與時俱進地開啟嶄新模式。

      在生產端建成“一館一云四園”:“一館”即數字農業展館,“一云”即數字農業云應用,“四園”即荔枝、程村蠔、羅非魚、東水山茶數字農業產業園。通過物聯網監控、大數據平臺、種植養殖管理系統、溯源系統等模塊,實現種養全過程智能化決策、精準化種養、標準化生產和產品生產全過程可溯源。這樣做帶來的直接好處以羅非魚數字農業產業園為例,電費降低10%、飼料節省5%、死亡率降低8%、銷售額增長5%,“三降一增”都意味著更賺錢。目前,陽西縣建成30個縣級數字農業產業園,全面推廣數字技術應用經驗,打造全縣數字農業新格局。

      在供應端推進數字化。荔枝成熟季節,種植戶周大川每天都盯著實時銷售大數據,第一時間了解市場供需情況,實時調整品種結構,抓住最佳出售時機,以求賣個好價錢?!斑@在過去根本不可想象,那時全憑經驗瞎猜,掙錢靠運氣,賠錢是常事。我算嘗到數字農業的甜頭了?!敝艽蟠ǜ浾叽钪?,眼睛始終舍不得離開大數據屏幕。

      廣東3.jpg

      在雷州市烏石鎮那毛村,駐村第一書記彭彬正在直播帶貨,助力農產品銷售。

      陽西縣借助一批經營主體的一體化經營模式經驗,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與涉農電商平臺建設,推動線上線下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需求的調節作用。完善冷鏈加工、倉儲、物流服務體系,實現區塊鏈品牌可信價值,建立農產品流通大數據平臺,一番操作下來,讓供應端插上數字化翅膀。

      在銷售端,這兩年,周大川家的荔枝越來越多依賴線上銷售,銷量售價雙增長。周大川覺得是自己養了個好兒子,可兒子說主要還是縣里數字化銷售政策好。前些年,大學畢業的兒子嫌農業土、沒前途,一直在廣州打工。陽西成為全省“一村一品”短視頻矩陣試點縣后,“短視頻+網紅直播帶貨”火起來。短視頻大賽、“短視頻+網紅培訓班”、“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短視頻矩陣全覆蓋,越來越多年輕人被吸引回來,周大川的兒子也是返鄉創業一員。小周人聰明,長得帥,當著網紅就把家里的荔枝賣光了。目前,陽西縣像小周這樣的直播帶貨網紅有400多名,直播成了新農活,田間地頭都是直播間。2020年,全縣荔枝產量、產值同比增長33%、43%;生蠔升至每斤7元,產值突破4.5億元,同比增長16.6%、7.2%。

      數字賦能農業在南粵大地成為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

      粵才匯聚競風流

      鄉村振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漫漫征途的重要一環,是一項偉大的國家戰略。今天,我們就站在了這一歷史節點上。

      有了好制度好政策,最緊要的就是解決人才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廣東省把人才振興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近年來相繼出臺有關政策培養鄉村本土人才,鼓勵引導人才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一支規模龐大、素質優良、結構優化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已然興起。

      2019年1月,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云浮鄉村振興學院揭牌。這所云浮市政府與廣東開放大學合作共建的學院承載著為云浮培育鄉村本土人才的重任,辦學理念是讓每一名鄉村干部和農民都有一次選擇育訓的機會。

      學院創新“村鎮課堂”,在鄉鎮設立分院,在村設立教學點,這種辦學架構真正做到育訓結合,力(能力)、歷(學歷)提升。學校辦到家門口對農民的最大利好是解決了就近就地就業創業能力培訓問題。比如,新興縣東城鎮思本村是皮革皮具專業生產村,該教學點就重點開展相關務工培訓;郁南縣建城鎮分院、寶珠鎮分院,立足無核黃皮、黑葉荔枝主導產業,邀請著名土壤學專家陳能場傳授土壤修復與改良專業知識。所學為所用,本事長了收入自然跟著漲,農民大呼解渴管用。

      學院好像一副扁擔,一頭挑著農民,一頭挑著基層干部。村“兩委”干部是一線實踐者,不缺實操缺學歷,往往成為未來發展的致命短板。學院實施以村“兩委”干部為重點的鄉村學歷提升計劃,為村干部學歷文化補短板,為這些鄉村帶頭人未來發展儲備能量。

      中國鄉村隱藏著不少身懷絕技的手藝人,他們行走鄉間,走出了源遠流長的文化風景。鄉村振興需要更多這樣的能工巧匠,用一雙巧手實現夢想,富麗生活。廣東大力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大工程,只為批量培育這一雙雙致富巧手。

      在茂名市,市屬3所技工院校完成了21個省級重點專業建設,其中電氣自動化、數控加工、電梯安裝與維修、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等已成為品牌專業,從這里出發的“廣東技工”受到市場追捧。為了更高質量解決就業,該市技工院校瞄準知名高端企業進行深度合作,與美的、海信等620多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實現前腳出校門、后腳進大廠。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廣東技工”選手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斬獲全國第一。

      廣東認定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100個、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165個。2019年共培訓各類新型職業農民1萬余人,帶動全省各市縣開展農民培訓50萬人次以上。兩年來,廣東累計開展“粵菜師傅”培訓5萬人次,16萬人實現就業創業;培訓“南粵家政”29.88萬人次。越來越多的農民放下鋤頭,吃上了技術飯,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正匯聚成南粵大地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

      廣東4.jpg

      “2020廣東十大杰出高素質農民”頒獎儀式。

      新業態農業需要新型人才,并給農民帶來新發展機遇。為幫助農民搭上短視頻經濟、網紅經濟快車,廣東舉辦10多期“短視頻+網紅”培訓班,培訓農民1500多人。如今的廣大農村,手機變身“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電商“新農業”催生一批“網紅新農人”。

      在廣東,這些鄉村能工巧匠、新農人、新職業農民不再是只能游走江湖的“野路子”出身,而成為擁有各種職稱的國家認定、社會尊崇的專業技術人才。

      2021年6月的一天,林志強在一次世界級高規格養殖研討會上以專家身份侃侃而談。他的發言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與會專家關注。林志強是韶關市仁化縣黃坑鎮的一名普通農民,但又是一位擁有種植中級職稱的不普通的農民。

      在韶關市,截至2020年12月,共評審通過農村實用技術人才475人,其中高級2人、中級61人、初級412人,林志強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取得職稱的林志強們可享受各種優惠政策,包括優先報考事業單位、享受相關技能提升補貼、就業或創業補貼,以及優先推薦參加相關技術培訓、講座、交流或學術活動等。他們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羊。

      美好鄉村生活少不了優質醫療、教育資源保駕護航。廣東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鄉村醫療、教育、企業管理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進行遠程培訓47.8萬人次,以確保欠發達地區的鄉村技術人才隊伍更加專業。

      除了全力培育“土秀才”“土專家”,廣東還大力引導各類人才“上山下鄉”。例如將現代農業領域人才需求納入“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等人才工程重點支持對象;推動編制管理改革,公開招聘欠發達地區急需緊缺人才,推進“廣東省百名衛生首席專家下基層計劃”;開展農業科技特派員“千村大對接”行動,近年來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1.4萬余人,覆蓋1300多個鄉村產業;實施“科技專家服務團”,選派中青年科技人才、高級管理人才到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產業園區、高新區和科技企業掛職服務。

      本土的、外來的、支援的,各路人才源源不斷向鄉村匯聚,原本是人才洼地的鄉村呈現出人才濟濟、能人遍地的喜人局面,為鄉村振興準備了最好的墑情。

      廣東5.jpg

      廣東廣播電視臺演播廳正在錄制鄉村振興大擂臺節目。

      文化薈萃永傳承

      佛山市三水區蘆苞鎮長岐村,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落,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依然保存完整,里巷的肌理脈絡清晰可見。光滑的石板、觸感生澀的青磚,都鐫刻著時光的味道。

      漫步古村,歷史文化感撲面而來。不同姓氏的祠堂有好幾座。長岐村的姓氏很多,卻能代代相傳,長久保持和睦。秘訣在哪兒?或許從村民的言語間能窺一二。

      “這是我們的盧氏大宗祠,先祖有遺訓:先祖積福千年貴,后代善良萬代榮?!啤潜R氏一族的家風?!遍L岐村村民盧志軍時刻牢記與人為善。

      據不完全統計,三水區有超過400座祠堂,至今保存相對完好的接近200座,平均每個村有2~3座。這些祠堂飽含文化韻味,能不能在文化振興中發揮作用?

      為此,三水區首批探索在30個宗祠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在實踐點建設了家風家訓館,從祠堂保存的族譜、楹聯、碑刻、牌匾、文獻資料等著手,挖掘整理一批優秀家風家訓。

      “實踐點可熱鬧呢,每月都會搞活動,活動還有‘菜單’,我們按照自己的想法點單,實踐點有干部接單。所以活動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我們樂意去!”長岐村村民鐘揚是文明實踐活動的“鐵粉”。

      吸引鐘揚的,有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的“我和我的祖國”百姓宣講,有圍繞村居文明風尚組織的“模范選樹”“村規民約誦讀”“好人故事分享”“鄉風文明大講堂”等活動。實踐點傳思想、傳政策、傳文化、傳科技,推動文明實踐不斷深入。

      在三水區“祠堂+文化”基層文化振興實踐進行得如火如荼時,東莞市中堂鎮以“德本”文化為核心引領,開展文明積分進萬家行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也正搞得紅火熱鬧。

      湖南籍員工韓玉花在潢涌村務工近10年,文明積分活動開始后,立馬注冊成為一名志愿者,積極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短短幾個月就獲得100多個積分,排在外來務工人員第三位,“積分就有獎嘛,我要多做好事”。

      2019年起,潢涌村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試點工作,將開展了24年的文明戶評選升級為文明積分進萬家行動,建立實施面向全村群眾,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在內的志愿服務行為積分獎勵機制,每年拿出150多萬元對文明戶、文明戶標兵和“最美家庭”進行獎勵。從而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文明創建行動,摒棄陋習,培育文明鄉風。

      鄉風要文明,不僅需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還要開展移風易俗行動。

      汕尾陸豐市的“三甲”地區(即甲子鎮、甲西鎮、甲東鎮)曾是紅白事鋪張浪費的“重災區”。群眾逢紅白事便大肆操辦,越隆重越有面子,對于白事更存在“出殯時間長,身份地位高”的攀比心理。

      針對這些不良風氣,汕尾市立足新時代文明實踐,提出辦席不鋪張、禮金不攀比、彩禮不收受、宴請不跟風、喪葬不迷信、爆竹不燃放、低俗不參與、費用不強攤等移風易俗8項重點工作。

      “操辦白事一切從簡,沒有了樂隊奏樂、哭喪隊伍、爆竹燃放、大擺酒席等,紅事也避免大操大辦,現在幾乎都不收彩禮了?!奔鬃渔偂?0后”公務員劉莉深深為家鄉的可喜變化而自豪。

      嶺南大地,農民精神風貌在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也在傳承發展。

      在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瑤鄉百姓“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當地緊抓傳承,深挖瑤鄉歷史人文資源,組織文藝宣講隊學習傳承“舞春?!钡葌鹘y歌舞節目,潛移默化傳承本地文化。同時,凸顯特色,緊貼生活,創作“土”味精品,提升感染力。

      2019年12月3日,中國首部當代瑤族音樂劇《過山“謠”》在廣州上演,充分展示了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瑤族民歌、瑤族舞蹈的文化魅力。演出贏得觀眾一陣又一陣掌聲,謝幕時的掌聲更是經久不息。

      “瑤族歌謠、音樂特別好聽?!薄扒閼褲M分!”“演員大部分來自乳源縣,表演有一種靈魂的質樸?!庇^眾好評如潮。

      在瑤族民族文化綻放璀璨光芒時,江門市江海區東紅村也在忙著極具特色的文化振興。本著保護、開發、傳承農耕物質文化遺存和村落文化思路,修繕恢復560余座古民居,維持其原有格局,以利用促保護,打造了“民俗嫁妝”“竹編家具”“龍舟文化”等8間各具特色的鄉村博物館,走出了一條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促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考察時強調,要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傳承文明、延續文化,需要有效載體。近年來,廣東省扎實推進重點工程“三館合一”項目建設,即把廣東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文學館三大館整合在一起,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實現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省、市、縣、鎮、村五級全覆蓋,而地市也不乏創新舉措。

      “我們結合實際,探索形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三個三’工作模式:構建標準化、特色化、數字化‘三元服務空間’,破解‘如何建’問題;形成以行政村(社區)黨組織和委員會為主導、社會組織和社工專業人才參與運作的‘三方聯動格局’,破解‘如何管’問題;實現文化服務與公益服務、便民服務的‘三項服務融合’,破解‘如何用’問題?!敝猩绞修r業農村局局長陳永華介紹。

      惠州龍門農民畫、潮汕英歌舞、英德九龍小鎮農耕文化……一張張廣東農村文化名片,彰顯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與自信。農村文化繁榮興盛,煥發出鄉風文明新氣象。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眱炐銈鹘y文化的存續為鄉村發展留住了“根”,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廣東省在邁入新百年征程的起跑線上,站在豐厚文化積累上,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開創鄉村文化發展新格局,建設文化新高地,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嶺南風韻解鄉愁

      “鄉愁”一詞含義豐富,余光中描述為對親人故鄉的牽掛,席慕容刻畫為一種模糊的悵望,卡森·麥卡勒斯形容為混合著孤獨的懷舊,它的感性意味似乎總是多于理性。

      而在嶺南大地,鄉愁卻是理性的,是可觀可觸可咂摸的。它是功能現代、結構安全、成本經濟、綠色環保、與鄉村環境相協調的農村宜居住房,是經歷“廁所革命”、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后干凈了健康了的家園,更是實施生態保護、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后綠化了美化了的故鄉。

      行走在梅州市平遠縣上舉鎮畬腦村的鄉間小道上,目力所及,郁郁蔥蔥。小橋流水之間,一排排、一棟棟灰瓦白墻的精致小樓交錯掩映,宛如一幅恬靜秀美的山水畫。

      近年來,平遠縣打造“大美平遠·五彩鄉村”,將民房管控作為鄉村振興的具體抓手,投入獎補資金1.59億元,使平遠山區處處坐落濃厚客家風情的小村莊,處處有令人魂牽夢繞的美麗鄉愁。

      “每棟房子政府能給3萬元以內的改造獎補,算下來大概占成本的30%~40%。條件好了,我們本來就想改得漂亮些,現在又有補貼,還等什么呢?”對于住房改造,畬腦村村民陳永年舉雙手贊成。

      鄉村由此興起一股“裝修熱”。對于如今的村貌,陳永年頗為自豪:“村里農房就兩種,一種是傳統客家民居,外墻白色,屋頂鋪青色琉璃瓦。另一種是樓房,外墻貼瓷磚,屋頂或加蓋琉璃瓦,或用小披檐裝飾屋頂四周???,是不是又簡單又好看又協調?”

      要做到陳永年眼里的簡單好看又協調,光改造還不夠。對于那些長期閑置且荒廢的房屋、亂搭亂建的建筑、危破房等,必須清理拆除。

      為了調動農民拆舊的積極性,平遠縣推出美麗鄉村拆舊復墾綠化補助、拆舊地票證和國土拆舊復墾指標交易收益分配“三招式”。

      拆并不是“一刀切”。開展“三清三拆”工作時,畬腦村把老屋、古井、古樹都當成寶貝,挖掘當地人文歷史,植入時代文明、優秀文化,再現山清水秀、人文厚重的客家古村落風貌。2020年,畬腦村被評為“廣東省農房風貌提升名村”。

      建設農村宜居住房,嶺南各地不甘落后,韶關市分類施策拆危房、黨員帶頭塑新村,東莞市強力整治田間窩棚、煥發美麗田園新面貌……

      “不僅我們的住房改頭換面,村里的環境,甚至整個大環境都變美了。進門是家,出門是青山綠水,這感覺太好了!”四會市貞山街道扶利村村民張金賢由衷贊嘆。

      從家到家園,一字之多,要下的功夫卻不少。

      黨的十九大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廣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場硬仗,舉全省之力全域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從示范試點向沿線連片美麗鄉村風貌帶轉變。

      在粵西北山區,全長26公里的四會市古邑碧道畫廊,貼著蜿蜒碧綠的綏江,古村、古寺、古窯、古碼頭、古會紙作坊錯落分布。一到周末節假日,游人如織。位于畫廊中的扶利村也賺得盆缽滿盈。

      打造如此密集的旅游打卡點涉及農村垃圾處理、農村污水處理、農村改廁工作等等諸多繁雜工作。近年來,四會市克服重重困難,著力提升鄉村地區環境品質和價值,打造出如此這般“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嶺南山水畫廊。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山水嶺南,離不開廣東各市區方方面面的努力。

      云浮市通過強化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規范化管理、獎補、積分、曝光4項制度,有效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態化、制度化,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清運率達98.58%,有效處理率達97.59%,垃圾分類率達51.53%。

      潮州市潮安區認真做好農村污水治理文章,創新三類模式推進設施建設:平原建廠,實施“污水入網”治理;村落布點,實施“一體化”治理;山區自化,實施“三級凈化”治理。利用“加減乘除”法提升污水收集水平:做加法,凝聚力量加強配合;做減法,簡化項目審批程序;做乘法,創新梯度獎補模式;做除法,嚴抓質量關并引入問責機制。

      珠海市斗門區通過抓統籌謀劃、五級聯動、示范引領三個抓手,確保廁所革命全盤推進;突出農村戶廁改造、農村公廁升級改造、旅游公廁建設提升三大重點,提高廁所革命施策精準度;建立村民自愿、競爭導向、長效管護三大機制,確保廁所革命推進實效性。

      廣東6.jpg

      東莞市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成效顯著。圖為改造后的麻涌萬里碧道。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我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強化工作方式方法,引入大數據平臺推動數字化管理。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市縣鎮村五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信息管理系統,對省內15萬多個自然村全面開展摸排,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等20余項數據納入平臺管理,每季度通報一次進展情況,有效推進工作落地落實?!睆V東省鄉村振興局專職副局長梁健介紹說。

      從“臟亂差”到“干凈整潔”,從點狀治理到統籌全域理念推進環境整治,嶺南大地面貌煥然一新。良好的生態,正成為廣東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

      夕陽西下,記者漫步在粵西信宜市“錦江畫廊”。43公里長的碧道串起20多個既有顏值更有氣質的新農村。沿路山巒起伏,碧波萬頃,風吹稻花香。公共服務健全便捷,百姓安居樂業,鄉村活力十足。這,不正是萬千游子夢中的故鄉嗎?

      治理有效黨旗飄

      2020年3月,南粵大地春來早。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際,廣東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成立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由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擔任組長和常務副組長,兩個小組一套人馬、一體運作。將《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下稱《條例》)規定的“一般由黨委副書記任組長”的要求升格為黨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開拓探索早已融入廣東的地域基因,新時代黨管“三農”,腳下的路何去何從?廣東邊實踐邊探索邊總結,一套“六大舉措”組合拳應運而生。

      第一條就是全面提高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的規格;第二條把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協調、決策參謀的職責以法規形式落實到日常工作中;第三條省領導班子成員聯系指導一個以上涉農縣,其他各級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對標落實定點聯系戶,提升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的強大合力;第四條強化細化實化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結果運用,提升鄉村振興考核的權威性導向性;第五條把加強黨對農村改革的領導作為黨管農村的主要任務,激發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第六條將《條例》貫徹落實工作納入省委抓黨建的重要內容,明確組織、農辦部門聯合推動落實《條例》。以發揮組織部門優勢,進一步提升各級貫徹落實《條例》的執行力。

      “六大舉措”招招針對工作中的難點、痛點,每一條都有切實可行的措施,例如第四條規定每年度聚焦鄉村振興硬任務,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和62個省直部門進行分片區“打擂臺”考核的基礎上,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結果納入市縣黨政領導班子綜合考核,作為干部選拔任用、評先獎優、追責問責的重要參考,作為政策試點、項目安排、財政資金分配、用地指標安排、機關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

      “六大舉措”得到中央農辦充分肯定并在全國推廣。廣東省各地市在“六大舉措”框架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各顯其能,全面提升基層組織領導鄉村振興能力。

      初夏時節,在清遠市陽山縣陽城鎮的“魚水·生活”田園綜合體里,村民們在村干部帶領下忙著采摘新一茬西洋菜。這些鮮嫩美味的西洋菜次日就能擺上廣州、深圳、上海的大型超市,為村民換來豐厚回報?!斑@都靠他們這些領頭羊??!”村民王三鋼指著幾位村干部說,“現在的村民小組黨支部有本事,能干事,肯定能帶著大伙兒越過越好!我們服氣?!?/p>

      在清遠市看來,構建符合農村實際的基層組織體系,推動農村黨組織組織力提升、政治功能增強是組織振興第一要務。原6915個村民小組黨支部被調整為2448個,3個村民自治試點鎮43個片區被調整優化為43個行政村,如此這般,農村基層黨組織由散弱變聚強。同時,整合建強農村基層黨建三級網格,所有村民小組黨支部全覆蓋實體化建設黨群活動中心。

      廣東7.jpg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在廣州農講所開展“學百年黨史 聚磅礴偉力 促鄉村振興”專題教育。

      清遠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張偉杰告訴記者,2020年3月,村級組織換屆,清遠市取得多方面突破:“兩委”干部高中以上比例從57%提升到83%,平均年齡從50歲下降到40歲,35歲以下人數從1096人增加到2264人,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經商返鄉等人員占新進“兩委”干部75%以上,招錄26名研究生掛任村黨組織書記助理。

      王三鋼認為這屆村“兩委”“年輕、有文化、把村里的事放在心上,是黨員的樣子”。

      群眾眼里黨員的樣子究竟是什么樣子?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樣子。為提升基層黨員干部謀事干事的主動性,清遠市把鄉鎮黨委打造成為管黨治黨、抓村管村的最強推動力量。出臺強化鄉鎮書記抓黨建若干舉措,實施重用鄉鎮書記戰略,市委把每屆任期中鄉鎮書記直接提拔進縣級黨政班子和市直部門班子的比例從25%提高到30%;落實鄉鎮干部福利待遇高于縣直機關20%,年度考核和黨內表彰預留3%及5%的指標用于擴大鄉鎮書記、駐村干部表彰面,鄉鎮黨委“龍頭”作用明顯強化。鄉鎮干部都說,組織上這樣重視我們,我們唯有以干事創業回報。

      當清遠的基層干部躬身大地干事創業時,汕尾市的基層干部們則在做實“黨建+”文章,這同樣是一條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汕尾下轄陸豐市金廂鎮下埔村村民夏勝利指著村里一排排齊整整的房舍、綠油油的綠化告訴記者:“村里搞人居環境整治,開始我們都不想拆柴房,亂是亂點,可用習慣了呀??墒强吹酱甯刹總儙ь^拆除了自家私搭亂建的房子,我們也就沒啥說的了,沒幾天都拆完了。種上花草樹木,多規整多漂亮,還是應該聽村干部的?!甭鋵崱包h建+生態宜居”,汕尾黨員干部帶頭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692個行政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428個行政村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涌現出溫厝村、螺洞村、晨洲村、下埔村等一批美麗宜居鄉村。

      汕尾“黨建+”文章是一盤大棋,把黨領導一切在基層演繹得淋漓盡致。

      “黨建+產業興旺”,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示范崗建在鄉村振興項目上,111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帶動15000多名農戶入股就業,每戶年均增收近5000元;“黨建+鄉風文明”以好黨風引領好鄉風、好民風;“黨建+治理有效”,創新“大數據+網格化+群眾路線”基層治理機制,打造“民情地圖”,讓基層治理搭上智能化、智慧化快車;“黨建+生活富?!?,實施農村居民增收計劃,拓寬農民致富渠道,增強農民致富能力;“黨建+充滿活力”,2020年以來全市新增土地流轉面積41507畝,累計流轉面積621889畝,帶動戶均增收800多元……

      在欣欣向榮的南粵大地上,黨組織的力量滲透到基層方方面面,讓群眾真正感受到了有旗幟引領,有主心骨可依,有帶頭羊可跟。黨建向實,確保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總覽全局、協調各方,保證鄉村振興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回望來時路,廣東勇立潮頭搏浪而來;展望新未來,廣東前進步伐更加堅定。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廣東正以更大魄力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中迎風起航。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
      專題專欄
      聯系我們|網站介紹|管理團隊|歡迎投稿|雜志訂閱|網站聲明|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雜志社 版權所有:中國鄉村振興網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共濟大廈12層 郵編:100028 投訴電話:(010)84297683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在线播放
      1. <big id="levzo"></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