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思想政治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以寧夏西吉縣龍王壩村為例
黨管農村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將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領內嵌于鄉村治理的各環節、全過程,使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治理能力,統領鄉村全面振興,把廣大基層黨員和群眾的思想、行動、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引導農民群眾自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確保鄉村振興取得實效,是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關鍵所在。
背景
龍王壩村地處寧夏六盤山著名紅色旅游風景區、西吉縣旅游核心區。2013年以前,龍王壩村貧困發生率高,且受限于山地條件,受制于降雨量的匱乏,人均純收入只有2300元,大批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空巢現象逐年加劇,嚴重制約了村莊發展。窮則思變。脫貧摘帽后,龍王壩村在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領下,緊緊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組織領導保障、基層工作思想轉變、基層治理組織重構、鄉村人才隊伍建設、聚力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生態宜居特色康養村莊建設等方面,主動發力,探索實現跨越式發展,人均純收入達到13200元,實現了村民共建共享的發展成果。
主要做法和成效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涵養農民民主和法治意識。
鄉村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關鍵,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之一。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農民民主法治意識、文明素養與鄉村振興息息相關,推動鄉村振興必然需要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關注農民精神生活,這是引領農民群眾奔向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龍王壩村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建立“一根紅線穿到底”的縱向自治管理機制,將黨的領導從縣委到鎮黨委到村黨支部再到每位黨員貫徹到底,切實發揮村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
一是體現“改”,轉變村民思想,構建鏈條式選拔組織機制。龍王壩村實現了由以往的“政府唱戲,群眾看戲”向現在的“政府主導,村民主體”轉變,完成縣、鎮政府由“指揮員”到“輔導員”的轉變,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建立了以龍王壩村村務監督組織、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以及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朔∞r經濟的分散性,針對鄉村生活節奏相對散漫、村民自律意識差、法治意識淡薄的實際,加強黨組織的領導,把不同群體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經常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積極健康的群眾活動,提高了農村組織化程度。在健全村級組織體系的基礎上,讓“輪子”都轉起來,各就各位,各盡其責,將組織體系轉化為治理能力,將制度效能轉化為治理效能。
二是突出“實”,落實工作責任,統籌聯動,構建層級式程序管理機制。基層治理是共同治理、多元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龍王壩村建立了全體村民都參與的“1+4N”村民自治組織。成立以村黨支部為核心,村委會為支撐,初步建立村莊合作社(經濟)、村莊理事會(建設)、村民協會(文化)、建設監督委員會(監督)四類村民組織作為抓手,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局面。
三是把握“質”,健全工作制度,績效聯考,構建全程式考核評價機制。龍王壩村建立“村民主體,協商共治”的機制,保障村民的參與權和決策權。實行“村民建議、村民自治組織提議、村‘兩委’商議、全體村民大會決議”的決策機制。如,全體村民對于村莊事務可借助微信群、建議箱向村“兩委”建議,也可向村民組織反映,經自治組織向全體村民代表大會提議,由村民代表大會進行決策,真正做到村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對村委會干部及村民組織干部進行考核管理,由村民及村民代表打分考核,形成閉合式全程考核機制,有效激發干部活力。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凝聚農村向心力和凝聚力。
農民的思想意識深刻影響著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農村治理的基本手段和新型農民人格塑造的基本方式,在鄉村振興建設中,要以黨心凝聚民心,培育和造就懂技術、會經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為主要目標。
一是以上率下,突出鄉村“主心骨”角色。為提升龍王壩村村容村貌,西吉縣住建局聯動實施有關龍王壩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對村內原有的水泥路面進行重新規劃改造,用紅黑相間的柏油路代替了原來的水泥路。同時,對景區內路燈及亮化設施進行更換,統一淘汰老舊設備,在保證景區夜間照明的同時增加了景區整體美感,使村內整體布局更加和諧美好。黨支部狠抓第一責任,對標共謀機制,集成全體村民、政府人員、社會力量三方共同參與謀劃發展格局,針對村莊公共空間整治、基礎設施改造進行共謀共議。
二是合力共治,鼓勵村民爭當鄉村共建主人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利用宣傳展板和標語、LED電子顯示屏、院壩會、村民說事會等載體和方式,加強對群眾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筑牢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全體村民積極響應號召,參與村容村貌整治活動,對村內邊角綠地、垃圾清理、河道溝渠整治、廣場及其他公共空間進行投工投勞,合力共治。村民代表行使監督權,對縣住建局所提供的技術管理、設計團隊提供的技術支持進行監督,確保建設工程質量過硬、技術過關,對各項工程進行共同評價驗收。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鄉村文明程度。
龍王壩村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注重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一是融入村規民約。龍王壩村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定或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引導和規范農民群眾行為。
二是融入各項群眾文化活動。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使廣大農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三是融入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大力推動村民中心、文化廣場、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讓思想文化陣地成為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積極開展各種鄉村文化節慶活動,打造特色鄉村文化品牌,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整合利用,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讓群眾在感受鄉情中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文明新風。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內生動力。
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以民為本謀發展、惠民生是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基本出發點。
一是學會運用市場思維自主發展。龍王壩村由原來家長式管理向協商共治轉變,下沉服務工作,深入調研每家每戶實際情況,以建立村民組織為抓手,做到“事事有人想,事事有人干”,學習和運營市場思維自主發展。如,龍王壩村創新推出民宿群,村民可自愿選擇加盟民宿一條街經營模式,定點打造智慧民宿示范戶,吸引更多農民將自己舊房改造升級,實現農民民宿收入遠超進城務工收入。
二是著力提升留守婦女收入保障。龍王壩村充分利用龍王壩旅游區自身品牌優勢,加大宣傳力度,對馬鈴薯、小秋雜糧粉等本地農產品進行品牌包裝,召集當地未外出務工且無經濟來源的婦女,統一培訓制作手工藝品,制成民宿內如床單、被套、抱枕等剛需非遺產品,并與縣城內及周邊縣市手工藝品公司合作銷售,引導婦女學會線上線下“互聯網+”的電商銷售模式,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為留守婦女提供收入保障。
有益啟示
啟示一:堅持黨建引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龍王壩村積極探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抓好基層黨建,注重以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為目的,以發揮各種自治組織體系作用為抓手,實現以“互聯網+農村金融+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為主的融合發展模式,打造智能化、智慧化新型民宿產業,為游客提供高效優質服務,不僅提高了支部的凝聚力,共同抵御市場風險,還提高了村民參與村級發展的積極性,帶動農戶積極經營鄉村民宿,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走出了一條“落后村莊”變“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的脫貧致富發展新路子。
啟示二: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鄉村本土項目發展,助推鄉村文化發展。龍王壩村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始終踐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不僅注重內需發展,更注重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2017年龍王壩村被確定為央視農民春晚和鄉村大世界走進西吉拍攝基地,2020年央視心連心藝術團走進西吉拍攝基地,為當地村民及游客帶來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更是先后獲“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稱號。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新聞培訓中心)
淺析思想政治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以寧夏西吉縣龍王壩村為例
時間:2022-05-06 12:52:29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2年第5期
作者:王芳
黨管農村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將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領內嵌于鄉村治理的各環節、全過程,使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治理能力,統領鄉村全面振興,把廣大基層黨員和群眾的思想、行動、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引導農民群眾自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確保鄉村振興取得實效,是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關鍵所在。
背景
龍王壩村地處寧夏六盤山著名紅色旅游風景區、西吉縣旅游核心區。2013年以前,龍王壩村貧困發生率高,且受限于山地條件,受制于降雨量的匱乏,人均純收入只有2300元,大批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空巢現象逐年加劇,嚴重制約了村莊發展。窮則思變。脫貧摘帽后,龍王壩村在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領下,緊緊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組織領導保障、基層工作思想轉變、基層治理組織重構、鄉村人才隊伍建設、聚力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生態宜居特色康養村莊建設等方面,主動發力,探索實現跨越式發展,人均純收入達到13200元,實現了村民共建共享的發展成果。
主要做法和成效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涵養農民民主和法治意識。
鄉村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關鍵,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之一。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農民民主法治意識、文明素養與鄉村振興息息相關,推動鄉村振興必然需要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關注農民精神生活,這是引領農民群眾奔向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龍王壩村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建立“一根紅線穿到底”的縱向自治管理機制,將黨的領導從縣委到鎮黨委到村黨支部再到每位黨員貫徹到底,切實發揮村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
一是體現“改”,轉變村民思想,構建鏈條式選拔組織機制。龍王壩村實現了由以往的“政府唱戲,群眾看戲”向現在的“政府主導,村民主體”轉變,完成縣、鎮政府由“指揮員”到“輔導員”的轉變,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建立了以龍王壩村村務監督組織、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以及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朔∞r經濟的分散性,針對鄉村生活節奏相對散漫、村民自律意識差、法治意識淡薄的實際,加強黨組織的領導,把不同群體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經常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積極健康的群眾活動,提高了農村組織化程度。在健全村級組織體系的基礎上,讓“輪子”都轉起來,各就各位,各盡其責,將組織體系轉化為治理能力,將制度效能轉化為治理效能。
二是突出“實”,落實工作責任,統籌聯動,構建層級式程序管理機制。基層治理是共同治理、多元治理、綜合治理、系統治理。龍王壩村建立了全體村民都參與的“1+4N”村民自治組織。成立以村黨支部為核心,村委會為支撐,初步建立村莊合作社(經濟)、村莊理事會(建設)、村民協會(文化)、建設監督委員會(監督)四類村民組織作為抓手,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局面。
三是把握“質”,健全工作制度,績效聯考,構建全程式考核評價機制。龍王壩村建立“村民主體,協商共治”的機制,保障村民的參與權和決策權。實行“村民建議、村民自治組織提議、村‘兩委’商議、全體村民大會決議”的決策機制。如,全體村民對于村莊事務可借助微信群、建議箱向村“兩委”建議,也可向村民組織反映,經自治組織向全體村民代表大會提議,由村民代表大會進行決策,真正做到村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對村委會干部及村民組織干部進行考核管理,由村民及村民代表打分考核,形成閉合式全程考核機制,有效激發干部活力。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凝聚農村向心力和凝聚力。
農民的思想意識深刻影響著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農村治理的基本手段和新型農民人格塑造的基本方式,在鄉村振興建設中,要以黨心凝聚民心,培育和造就懂技術、會經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為主要目標。
一是以上率下,突出鄉村“主心骨”角色。為提升龍王壩村村容村貌,西吉縣住建局聯動實施有關龍王壩基礎設施提升改造項目,對村內原有的水泥路面進行重新規劃改造,用紅黑相間的柏油路代替了原來的水泥路。同時,對景區內路燈及亮化設施進行更換,統一淘汰老舊設備,在保證景區夜間照明的同時增加了景區整體美感,使村內整體布局更加和諧美好。黨支部狠抓第一責任,對標共謀機制,集成全體村民、政府人員、社會力量三方共同參與謀劃發展格局,針對村莊公共空間整治、基礎設施改造進行共謀共議。
二是合力共治,鼓勵村民爭當鄉村共建主人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利用宣傳展板和標語、LED電子顯示屏、院壩會、村民說事會等載體和方式,加強對群眾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筑牢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全體村民積極響應號召,參與村容村貌整治活動,對村內邊角綠地、垃圾清理、河道溝渠整治、廣場及其他公共空間進行投工投勞,合力共治。村民代表行使監督權,對縣住建局所提供的技術管理、設計團隊提供的技術支持進行監督,確保建設工程質量過硬、技術過關,對各項工程進行共同評價驗收。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鄉村文明程度。
龍王壩村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注重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一是融入村規民約。龍王壩村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定或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引導和規范農民群眾行為。
二是融入各項群眾文化活動。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使廣大農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三是融入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大力推動村民中心、文化廣場、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讓思想文化陣地成為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積極開展各種鄉村文化節慶活動,打造特色鄉村文化品牌,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整合利用,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讓群眾在感受鄉情中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文明新風。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內生動力。
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以民為本謀發展、惠民生是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基本出發點。
一是學會運用市場思維自主發展。龍王壩村由原來家長式管理向協商共治轉變,下沉服務工作,深入調研每家每戶實際情況,以建立村民組織為抓手,做到“事事有人想,事事有人干”,學習和運營市場思維自主發展。如,龍王壩村創新推出民宿群,村民可自愿選擇加盟民宿一條街經營模式,定點打造智慧民宿示范戶,吸引更多農民將自己舊房改造升級,實現農民民宿收入遠超進城務工收入。
二是著力提升留守婦女收入保障。龍王壩村充分利用龍王壩旅游區自身品牌優勢,加大宣傳力度,對馬鈴薯、小秋雜糧粉等本地農產品進行品牌包裝,召集當地未外出務工且無經濟來源的婦女,統一培訓制作手工藝品,制成民宿內如床單、被套、抱枕等剛需非遺產品,并與縣城內及周邊縣市手工藝品公司合作銷售,引導婦女學會線上線下“互聯網+”的電商銷售模式,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為留守婦女提供收入保障。
有益啟示
啟示一:堅持黨建引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龍王壩村積極探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抓好基層黨建,注重以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為目的,以發揮各種自治組織體系作用為抓手,實現以“互聯網+農村金融+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為主的融合發展模式,打造智能化、智慧化新型民宿產業,為游客提供高效優質服務,不僅提高了支部的凝聚力,共同抵御市場風險,還提高了村民參與村級發展的積極性,帶動農戶積極經營鄉村民宿,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走出了一條“落后村莊”變“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的脫貧致富發展新路子。
啟示二: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鄉村本土項目發展,助推鄉村文化發展。龍王壩村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始終踐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不僅注重內需發展,更注重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2017年龍王壩村被確定為央視農民春晚和鄉村大世界走進西吉拍攝基地,2020年央視心連心藝術團走進西吉拍攝基地,為當地村民及游客帶來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更是先后獲“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稱號。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新聞培訓中心)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