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ig id="levzo"></big>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淺談村級集體經濟的出路——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林縣為例

      時間:2022-05-08 20:48:51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2年第7期作者:黃紹碧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助力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舉措之一。同時,村級集體經濟也是村級發展的支柱經濟,在引導、帶動群眾發展產業方面,具有示范、扶持等重要作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林縣位于桂西地區,是全自治區面積最大的縣,總面積5577平方公里??h域內全部為高山地貌,各村屯分散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中,產業基礎薄弱。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一些行政村特別是脫貧村的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已具雛形,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的村級產業發展基礎。但是,在今后發展過程中,一些基礎比較薄弱的村該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筆者在當地做了一些調研,認為村級集體經濟出路關鍵在于培育“造血功能”。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通過脫貧攻堅,如今田林縣每個村都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產業零的突破,主要是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業。但是,一些深山村受地理條件、環境資源等因素制約,歷史欠賬多,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維護成本高,信息技術滯后,經營管理型人才缺乏,又加之受市場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導致一些村級集體經濟產業根基不穩,成長緩慢。

      一是在“輸血”中成立。一些村級集體經濟是完全依靠政府扶持,以“輸血”方式發展。據統計,田林縣共有168個村,平均每個村享受扶持資金20萬元以上,每個產業的投入資金也在20萬元以上,但卻呈現出資金“撒胡椒面”的局面,產業發展效益非常有限。

      二是在“喂養”中成長。有些已具雛形的村級產業,后續管理資金仍然靠“喂養”扶持。有3種“喂養”方式:一是成本喂養,有的產業從投入成本中留出一部分,作為管護資金,但卻壓縮了項目規模。二是股份喂養,有些產業靠合作社、農戶入股資金作為管理經費,招商引資吸引力不足,流動資金穩定性不高,造成“飽一餐餓一餐”,平時管理少,在結果或收獲時才投入管理,效果不佳。三是賒賬喂養,有的產業靠貸款維持生產,有的產業靠村干部出勞力賒賬管護,產業未收益,成本先增加。所有這些項目,本來扶持資金少,只夠基礎設施建設,后續資金流短缺,嚴重影響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如,某村某產業園,從建園到種植3年間,10名固定勞動者和30多名臨時工工資及園區日常管理維護資金全靠縣級產業扶持資金維持。

      三是在“車間”里徘徊。有些村級集體產業發展規模小、時間短,還沒有形成氣候,產業鏈條尚未建立起來。有些種植養殖產業只是某些大企業的一個生產車間,技術、資金、銷售等全部依靠外地的總公司。公司有的在廣東,有的在四川,遠離產地,指導管理缺位,一會兒資金鏈短缺,一會兒銷售環節出問題,效益不明顯。如,某養雞產業,從雞苗、飼料、技術、設備到銷路,全部由公司提供,村里只是出人力,負責看管和喂養,這種做法雖然風險小,但發展規模由公司決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僅靠一個車間。再如,某養雞場外地公司受疫情影響無法送雞苗,村里被迫停止生產。

      四是靠“保姆”攙扶走。有的村級集體經濟總體運行良好,培育起來的產業各憑本事,發展艱難。有的產業雖產生了一定效益,但只能維持成本,產業的運行靠新型的聯合主體強力推進。聯合主體結構復雜,通常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運行過程中,有的僅靠一方出力,大包大攬,人為過多干涉市場功能;有的雖各方均出力,但權責不清,易滋生矛盾;有的產業缺乏技術指導,由村干部采取傳統方式支撐,收益微薄。

      探索新出路

      當前,大部分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期盼有好的環境,培育出“造血功能”,實現自主發展。

      一是“抱團”發展。田林縣針對一些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問題,推行“抱團”發展方式。主要由幾個行政村將政府項目扶持資金整合在一起,選擇一個氣候土壤條件適合的村,共同發展某類種植養殖產業。幾個村的啟動資金集中在一起,投入量變大,有利于擴大產業規模,特別是讓那些基礎條件差的村,通過“飛地”模式共享其他村的優勢資源,實現優勢聚集、利益共享。如,某村的砂糖桔產業由附近的5個村整合資金128萬元共同種植124.1畝,某村獼猴桃產業由6個村整合資金發展170畝,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這兩個產業,如果依托一個村的20元萬啟動資金很難實現?!氨F”發展成為田林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越來越被老百姓認可。

      二是“轉型”經營。目前大部分村主要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村委+企業+黨員+農戶”等方式發展集體經濟,經營主體多元化,但卻存在分工不明、職責不清等一系列問題。有些村嘗試把產業轉包出去,由單獨一方承包經營,變原來大而全的合作為個人辦公司等新的經營主體,由公司自然人法人自行解決后續資金、技術、人力等問題,自負盈虧,倒逼和刺激產業獨立發展壯大。

      三是突出“特色”。挖掘村級優勢資源,打造特色品牌,通過品牌效應,做優產業。如,某村利用地理氣候等優勢,在高山上種植熱帶水果,打造“晚熟芒果”品牌,避開銷售高峰上市,收獲了高價。

      又如,“八渡筍”屬楠竹的幼芽,受到當地土壤和氣候影響,呈現鮮嫩、清脆的獨特味道,曾經是清朝貢品,如今也格外受消費者歡迎,帶富了2萬多移民及3個鄉鎮村民。

      四是“融合”多贏。獨木不成林,產業融合是現代經濟發展新模式,效益更多元。而目前大部分村級集體經濟多依托某一類種植養殖產業,發展單一。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形成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多贏效應將成為鄉村振興領域很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課題。如,有些村以種植養殖產業為主線,開發綜合產業,發展林下養雞、果樹采摘、河塘垂釣、農家飯莊、農產品加工等,構建一系列產業集群,吸引外地客商和消費者,逐步做強產業。

      五是人才培育。實現產業造血,必須依靠人才。每一個產業,僅僅依靠引進外部人才不是長久之舉。以種植養殖產業為例,在生產、管理、銷售過程中,培育本地“土專家”,培養本土經營管理型人才,讓他們從一個產業的失敗或成功的經驗里逐漸成長為這一產業的行家里手,帶動產業“造血”,從而實現獨立發展,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林縣鄉村振興戰略指揮部) 

      0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胡津瑞
      標簽調查研究    
      觀察思考

      淺談村級集體經濟的出路——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林縣為例

      時間:2022-05-08 20:48:51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2年第7期

      作者:黃紹碧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助力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舉措之一。同時,村級集體經濟也是村級發展的支柱經濟,在引導、帶動群眾發展產業方面,具有示范、扶持等重要作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林縣位于桂西地區,是全自治區面積最大的縣,總面積5577平方公里??h域內全部為高山地貌,各村屯分散在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中,產業基礎薄弱。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在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一些行政村特別是脫貧村的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已具雛形,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的村級產業發展基礎。但是,在今后發展過程中,一些基礎比較薄弱的村該如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筆者在當地做了一些調研,認為村級集體經濟出路關鍵在于培育“造血功能”。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通過脫貧攻堅,如今田林縣每個村都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產業零的突破,主要是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業。但是,一些深山村受地理條件、環境資源等因素制約,歷史欠賬多,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維護成本高,信息技術滯后,經營管理型人才缺乏,又加之受市場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導致一些村級集體經濟產業根基不穩,成長緩慢。

      一是在“輸血”中成立。一些村級集體經濟是完全依靠政府扶持,以“輸血”方式發展。據統計,田林縣共有168個村,平均每個村享受扶持資金20萬元以上,每個產業的投入資金也在20萬元以上,但卻呈現出資金“撒胡椒面”的局面,產業發展效益非常有限。

      二是在“喂養”中成長。有些已具雛形的村級產業,后續管理資金仍然靠“喂養”扶持。有3種“喂養”方式:一是成本喂養,有的產業從投入成本中留出一部分,作為管護資金,但卻壓縮了項目規模。二是股份喂養,有些產業靠合作社、農戶入股資金作為管理經費,招商引資吸引力不足,流動資金穩定性不高,造成“飽一餐餓一餐”,平時管理少,在結果或收獲時才投入管理,效果不佳。三是賒賬喂養,有的產業靠貸款維持生產,有的產業靠村干部出勞力賒賬管護,產業未收益,成本先增加。所有這些項目,本來扶持資金少,只夠基礎設施建設,后續資金流短缺,嚴重影響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如,某村某產業園,從建園到種植3年間,10名固定勞動者和30多名臨時工工資及園區日常管理維護資金全靠縣級產業扶持資金維持。

      三是在“車間”里徘徊。有些村級集體產業發展規模小、時間短,還沒有形成氣候,產業鏈條尚未建立起來。有些種植養殖產業只是某些大企業的一個生產車間,技術、資金、銷售等全部依靠外地的總公司。公司有的在廣東,有的在四川,遠離產地,指導管理缺位,一會兒資金鏈短缺,一會兒銷售環節出問題,效益不明顯。如,某養雞產業,從雞苗、飼料、技術、設備到銷路,全部由公司提供,村里只是出人力,負責看管和喂養,這種做法雖然風險小,但發展規模由公司決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僅靠一個車間。再如,某養雞場外地公司受疫情影響無法送雞苗,村里被迫停止生產。

      四是靠“保姆”攙扶走。有的村級集體經濟總體運行良好,培育起來的產業各憑本事,發展艱難。有的產業雖產生了一定效益,但只能維持成本,產業的運行靠新型的聯合主體強力推進。聯合主體結構復雜,通常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運行過程中,有的僅靠一方出力,大包大攬,人為過多干涉市場功能;有的雖各方均出力,但權責不清,易滋生矛盾;有的產業缺乏技術指導,由村干部采取傳統方式支撐,收益微薄。

      探索新出路

      當前,大部分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期盼有好的環境,培育出“造血功能”,實現自主發展。

      一是“抱團”發展。田林縣針對一些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問題,推行“抱團”發展方式。主要由幾個行政村將政府項目扶持資金整合在一起,選擇一個氣候土壤條件適合的村,共同發展某類種植養殖產業。幾個村的啟動資金集中在一起,投入量變大,有利于擴大產業規模,特別是讓那些基礎條件差的村,通過“飛地”模式共享其他村的優勢資源,實現優勢聚集、利益共享。如,某村的砂糖桔產業由附近的5個村整合資金128萬元共同種植124.1畝,某村獼猴桃產業由6個村整合資金發展170畝,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這兩個產業,如果依托一個村的20元萬啟動資金很難實現?!氨F”發展成為田林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越來越被老百姓認可。

      二是“轉型”經營。目前大部分村主要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村委+企業+黨員+農戶”等方式發展集體經濟,經營主體多元化,但卻存在分工不明、職責不清等一系列問題。有些村嘗試把產業轉包出去,由單獨一方承包經營,變原來大而全的合作為個人辦公司等新的經營主體,由公司自然人法人自行解決后續資金、技術、人力等問題,自負盈虧,倒逼和刺激產業獨立發展壯大。

      三是突出“特色”。挖掘村級優勢資源,打造特色品牌,通過品牌效應,做優產業。如,某村利用地理氣候等優勢,在高山上種植熱帶水果,打造“晚熟芒果”品牌,避開銷售高峰上市,收獲了高價。

      又如,“八渡筍”屬楠竹的幼芽,受到當地土壤和氣候影響,呈現鮮嫩、清脆的獨特味道,曾經是清朝貢品,如今也格外受消費者歡迎,帶富了2萬多移民及3個鄉鎮村民。

      四是“融合”多贏。獨木不成林,產業融合是現代經濟發展新模式,效益更多元。而目前大部分村級集體經濟多依托某一類種植養殖產業,發展單一。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形成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多贏效應將成為鄉村振興領域很多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課題。如,有些村以種植養殖產業為主線,開發綜合產業,發展林下養雞、果樹采摘、河塘垂釣、農家飯莊、農產品加工等,構建一系列產業集群,吸引外地客商和消費者,逐步做強產業。

      五是人才培育。實現產業造血,必須依靠人才。每一個產業,僅僅依靠引進外部人才不是長久之舉。以種植養殖產業為例,在生產、管理、銷售過程中,培育本地“土專家”,培養本土經營管理型人才,讓他們從一個產業的失敗或成功的經驗里逐漸成長為這一產業的行家里手,帶動產業“造血”,從而實現獨立發展,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林縣鄉村振興戰略指揮部)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胡津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
      專題專欄
      聯系我們|網站介紹|管理團隊|歡迎投稿|雜志訂閱|網站聲明|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雜志社 版權所有:中國鄉村振興網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共濟大廈12層 郵編:100028 投訴電話:(010)84297683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在线播放
      1. <big id="levzo"></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