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娟俠: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探索與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秉h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接下來如何推進鞏固拓展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為此,筆者就新時期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了一些探索與思考。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潼關縣位于秦、晉、豫三省交界,總面積526平方公里,轄四鎮一辦、28個行政村(社區),人口16萬,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片區縣。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14個,貧困戶5024戶15832人。經過持續奮斗,截至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1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024戶15832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全面脫貧,貧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4年初的3166元增長到2020年末的11641元,年均增幅24.2%,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一)在頂層設計上有效銜接。調整充實了潼關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鄉村振興領導小組),成立了潼關縣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領導小組,構建了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協調推進,其他縣級領導分頭推進落實的工作組織體系。建立了定期報告、協調推進、督導考核工作推進機制,制定下發了縣級領導、縣級部門包聯責任清單,夯實了各級各部門工作責任,有力推動了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
(二)在扶持政策上有效銜接。脫貧攻堅工作中,出臺了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長效機制311項,其中在縣級層面建立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全縣產業扶貧帶貧益貧機制》、《潼關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潼關農村集體經濟“三資”管理辦法》等19個,指導鎮村及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完善長效機制292個。出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和健康、教育等1+25配套政策,將鄉村振興列入全縣“十項重點工作”專班推進。通過增強政策的延續性和擴展性,使原有扶貧政策保持不變,支持力度不減,從而更好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無縫銜接。
(三)在方法措施上有效銜接。成立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產業振興有效銜接、穩崗就業有效銜接、組織和人才振興有效銜接等13個專項工作組,明確工作職責,扎實開展工作,定期組織自查,召開專題會議,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推動各項部署和工作措施落地見效。健全完善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建立橫向倒邊、縱向到底的1013人的縣鎮村組四級網格化監測預警隊伍。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對全縣28個村(社區)進行綜合研判,重新調整包聯單位,實現了縣級領導、包村部門、第一書記、幫扶干部包村全覆蓋,構建了省市縣118家單位包聯、28名第一書記和83名駐村隊員下沉一線的工作格局。
(四)在考核機制上有效銜接。制定《潼關縣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管理辦法和考核辦法》,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納入各鎮(街道)、各部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范圍,全面落實精準管理“四支隊伍”《十六條措施》,不斷強化對駐村幫扶干部的管理考核,形成“精嚴細實、曬比拼超”良好工作氛圍,通過懲戒約束手段,為鄉村振興工作戴上“緊箍咒”,引導黨員干部不斷改進工作作風,讓工作落實落地。
(五)在產業體系上有效銜接。立足區位和旅游資源優勢,緊緊扣軟籽石榴、花椒、潼關肉夾饃、種鴨和生豬養殖等特色產業布局,推動“三產融合”、提檔升級。大力發展軟籽石榴產業,全縣累計栽植軟籽石榴5萬余畝,產值1.8億元,全力打造中國軟籽石榴第一縣;進一步延長花椒產業鏈和附加值,在鞏固13萬畝花椒面積的基礎上,發展深加工企業10家,產值突破4億元;持續拓展潼關肉夾饃產業,打造“互聯網+鄉村振興示范區”,雙方在本地優質品牌推廣、職業技能培訓、智慧旅游建設等領域全面開展合作。目前,潼關肉夾饃直營店有3000余家,年產值2億元,帶動從業人員10萬余人。2021年,潼關縣“十村同建”探索鄉村振興典型案例榮獲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案例。
二、存在問題
潼關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雖然整體進展順利、態勢良好,但距離群眾的期盼和后評估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工作重心有待轉變。做好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工作重心的轉變,從貧困戶、貧困村轉變為所有農戶和所有行政村,從“兩不愁三保障”轉變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二是內生動力有待激發。脫貧攻堅期間,貧困戶長期接受輸血式扶貧,部分群眾缺乏自強獨立、艱苦創業精神,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缺乏致富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三是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全縣除軟籽石榴產業外,其它產業規模小,經營方式粗放,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實力普遍較弱,開拓市場和防范風險能力不強,農村致富能人較少、帶動能力弱。四是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由于受自然條件限制,脫貧攻堅期間建成的部分基礎設施難以滿足將來的快速發展需求,缺乏長效管護措施。且各村民小組沒有完善的污水處理體統,垃圾收運成本大。五是勞動力就業比較分散。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都靠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留守在農村的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農村空巢化和老齡化問題嚴重,難以滿足地方農業產業發展用工需求。
三、對策建議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典型的“條塊結合”的特征。下一步,該縣將認真落實落細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具體要求,明確縣級各部門推進鄉村振興責任,從產業培育、隊伍培養、設施改善、城鄉并軌及機制建設等方面入手,集中力量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
(一)從產業培育入手,做好發展銜接。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及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軟籽石榴、花椒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千畝大櫻桃、千畝黃金桃、千畝設施果菜等產業基地建設,打造“一村一品”發展新格局;做好農產品推廣銷售對接工作,建立農產品產地與銷地、生產者與消費者互動溝通機制。二是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鏈。把農產品加工項目優先安排在產業發展好的鎮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逐步形成全產業鏈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扶貧到產業興旺的轉變。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產業帶貧益貧能力。積極推廣“四跟四走”“功能性黨支部+”等產業扶貧和利益聯結模式,不斷增強產業扶貧的帶貧益貧效應。
(二)從隊伍培養入手,做好人才銜接。一是充分發揮黨組織引聚育才優勢,持續深化農村“領頭雁培養工程”,注重從村級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中培養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推動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二是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持續激發群眾的主體意識,培育自我發展能力。三是支持能人返鄉創業,大力培育鄉土人才,通過舉辦鄉賢人才座談會等形式,引導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到鄉村振興一線建言獻策、建功立業,為鄉村振興培育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三)從設施改善入手,做好基礎銜接。按照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一部署,繼續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持續改善村容村貌。一是堅持統籌推進,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補齊目前存在的突出短板;二是合理規劃布局,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做好“空心村”和空閑宅基地的整治和利用工作,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三是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著力發揮數字信息技術的普惠效應和溢出效應。
(四)從城鄉并軌入手,做好服務銜接。一是著力提升財政對鄉村公共服務的保障水平,提高鄉村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二是加強鄉村治理工作,大力推廣積分制和清單制,將脫貧攻堅中形成的治理框架經過一定的再創新后,形成更好服務于鄉村振興的治理體系,大力發揮鄉賢在鄉村振興的作用,夯實鄉村振興的基層基礎。三是大力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族文化,轉化為農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自覺摒棄陳規陋習,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使鄉村真正成為具有鄉土氣息、傳承鄉村文明真善美的幸福家園。
(五)從機制建設入手,做好政策銜接。參照脫貧攻堅形成的經驗做法,通過建立健全責任體系、監督體系、考核評估體系等在內的制度體系,建立防范返貧和新生貧困、解決相對貧困的鞏固脫貧成果長效機制,豐富和完善鄉村振興體制機制,激發主體和要素活力。在領導體制上,明確黨政一把手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責任人,強化黨組織書記抓鄉村振興的組織機制。在工作機制上,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統籌銜接的工作機制,積極用好在脫貧攻堅期間建立的工作體系,從而更好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作者系中共潼關縣委書記)
于娟俠: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探索與思考
時間:2022-08-01 17:04:46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于娟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秉h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提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接下來如何推進鞏固拓展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為此,筆者就新時期推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了一些探索與思考。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潼關縣位于秦、晉、豫三省交界,總面積526平方公里,轄四鎮一辦、28個行政村(社區),人口16萬,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片區縣。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14個,貧困戶5024戶15832人。經過持續奮斗,截至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1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024戶15832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全面脫貧,貧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4年初的3166元增長到2020年末的11641元,年均增幅24.2%,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一)在頂層設計上有效銜接。調整充實了潼關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實施鄉村振興領導小組),成立了潼關縣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領導小組,構建了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協調推進,其他縣級領導分頭推進落實的工作組織體系。建立了定期報告、協調推進、督導考核工作推進機制,制定下發了縣級領導、縣級部門包聯責任清單,夯實了各級各部門工作責任,有力推動了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
(二)在扶持政策上有效銜接。脫貧攻堅工作中,出臺了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長效機制311項,其中在縣級層面建立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全縣產業扶貧帶貧益貧機制》、《潼關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潼關農村集體經濟“三資”管理辦法》等19個,指導鎮村及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完善長效機制292個。出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和健康、教育等1+25配套政策,將鄉村振興列入全縣“十項重點工作”專班推進。通過增強政策的延續性和擴展性,使原有扶貧政策保持不變,支持力度不減,從而更好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無縫銜接。
(三)在方法措施上有效銜接。成立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產業振興有效銜接、穩崗就業有效銜接、組織和人才振興有效銜接等13個專項工作組,明確工作職責,扎實開展工作,定期組織自查,召開專題會議,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推動各項部署和工作措施落地見效。健全完善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建立橫向倒邊、縱向到底的1013人的縣鎮村組四級網格化監測預警隊伍。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對全縣28個村(社區)進行綜合研判,重新調整包聯單位,實現了縣級領導、包村部門、第一書記、幫扶干部包村全覆蓋,構建了省市縣118家單位包聯、28名第一書記和83名駐村隊員下沉一線的工作格局。
(四)在考核機制上有效銜接。制定《潼關縣鄉村振興駐村幫扶工作管理辦法和考核辦法》,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納入各鎮(街道)、各部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范圍,全面落實精準管理“四支隊伍”《十六條措施》,不斷強化對駐村幫扶干部的管理考核,形成“精嚴細實、曬比拼超”良好工作氛圍,通過懲戒約束手段,為鄉村振興工作戴上“緊箍咒”,引導黨員干部不斷改進工作作風,讓工作落實落地。
(五)在產業體系上有效銜接。立足區位和旅游資源優勢,緊緊扣軟籽石榴、花椒、潼關肉夾饃、種鴨和生豬養殖等特色產業布局,推動“三產融合”、提檔升級。大力發展軟籽石榴產業,全縣累計栽植軟籽石榴5萬余畝,產值1.8億元,全力打造中國軟籽石榴第一縣;進一步延長花椒產業鏈和附加值,在鞏固13萬畝花椒面積的基礎上,發展深加工企業10家,產值突破4億元;持續拓展潼關肉夾饃產業,打造“互聯網+鄉村振興示范區”,雙方在本地優質品牌推廣、職業技能培訓、智慧旅游建設等領域全面開展合作。目前,潼關肉夾饃直營店有3000余家,年產值2億元,帶動從業人員10萬余人。2021年,潼關縣“十村同建”探索鄉村振興典型案例榮獲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案例。
二、存在問題
潼關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雖然整體進展順利、態勢良好,但距離群眾的期盼和后評估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工作重心有待轉變。做好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工作重心的轉變,從貧困戶、貧困村轉變為所有農戶和所有行政村,從“兩不愁三保障”轉變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二是內生動力有待激發。脫貧攻堅期間,貧困戶長期接受輸血式扶貧,部分群眾缺乏自強獨立、艱苦創業精神,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缺乏致富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三是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全縣除軟籽石榴產業外,其它產業規模小,經營方式粗放,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實力普遍較弱,開拓市場和防范風險能力不強,農村致富能人較少、帶動能力弱。四是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由于受自然條件限制,脫貧攻堅期間建成的部分基礎設施難以滿足將來的快速發展需求,缺乏長效管護措施。且各村民小組沒有完善的污水處理體統,垃圾收運成本大。五是勞動力就業比較分散。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都靠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留守在農村的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農村空巢化和老齡化問題嚴重,難以滿足地方農業產業發展用工需求。
三、對策建議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典型的“條塊結合”的特征。下一步,該縣將認真落實落細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具體要求,明確縣級各部門推進鄉村振興責任,從產業培育、隊伍培養、設施改善、城鄉并軌及機制建設等方面入手,集中力量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
(一)從產業培育入手,做好發展銜接。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及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軟籽石榴、花椒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千畝大櫻桃、千畝黃金桃、千畝設施果菜等產業基地建設,打造“一村一品”發展新格局;做好農產品推廣銷售對接工作,建立農產品產地與銷地、生產者與消費者互動溝通機制。二是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鏈。把農產品加工項目優先安排在產業發展好的鎮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逐步形成全產業鏈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扶貧到產業興旺的轉變。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產業帶貧益貧能力。積極推廣“四跟四走”“功能性黨支部+”等產業扶貧和利益聯結模式,不斷增強產業扶貧的帶貧益貧效應。
(二)從隊伍培養入手,做好人才銜接。一是充分發揮黨組織引聚育才優勢,持續深化農村“領頭雁培養工程”,注重從村級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中培養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推動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二是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持續激發群眾的主體意識,培育自我發展能力。三是支持能人返鄉創業,大力培育鄉土人才,通過舉辦鄉賢人才座談會等形式,引導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到鄉村振興一線建言獻策、建功立業,為鄉村振興培育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三)從設施改善入手,做好基礎銜接。按照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一部署,繼續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持續改善村容村貌。一是堅持統籌推進,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補齊目前存在的突出短板;二是合理規劃布局,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做好“空心村”和空閑宅基地的整治和利用工作,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三是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著力發揮數字信息技術的普惠效應和溢出效應。
(四)從城鄉并軌入手,做好服務銜接。一是著力提升財政對鄉村公共服務的保障水平,提高鄉村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二是加強鄉村治理工作,大力推廣積分制和清單制,將脫貧攻堅中形成的治理框架經過一定的再創新后,形成更好服務于鄉村振興的治理體系,大力發揮鄉賢在鄉村振興的作用,夯實鄉村振興的基層基礎。三是大力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族文化,轉化為農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自覺摒棄陳規陋習,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使鄉村真正成為具有鄉土氣息、傳承鄉村文明真善美的幸福家園。
(五)從機制建設入手,做好政策銜接。參照脫貧攻堅形成的經驗做法,通過建立健全責任體系、監督體系、考核評估體系等在內的制度體系,建立防范返貧和新生貧困、解決相對貧困的鞏固脫貧成果長效機制,豐富和完善鄉村振興體制機制,激發主體和要素活力。在領導體制上,明確黨政一把手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責任人,強化黨組織書記抓鄉村振興的組織機制。在工作機制上,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統籌銜接的工作機制,積極用好在脫貧攻堅期間建立的工作體系,從而更好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作者系中共潼關縣委書記)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