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德保:鄉村舊顏換新貌 鄉村振興成效好
地處廣西西南部的德??h曾經是集老、少、窮、山為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壯族人口約占全縣總人口的98%。近年來,德??h強化組織領導,細化工作舉措,推進工作落實,努力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展現新作為。
9月22日,為迎接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和百色撤地設市20周年,進一步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知恩感恩報恩、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感情,切實增強廣大干部群眾對德??h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德??h全力推進“百名宣講員百場”的“雙百”鄉村振興感恩教育宣講活動,以鄉村夜話(村頭巷尾、榕樹下)、座談交流會、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典型代表、各鄉(鎮)脫貧戶典型代表現身說法的方式,利用本地方言就自身的脫貧故事、易地扶貧搬遷后生活的巨變和德??h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群眾享受的福利和惠民政策進行宣講,把宣講團編織成一本貼近群眾的“活教材”,凝聚起助推鄉村振興、共建壯美德保的磅礴力量,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中共德??h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婷婷在啟動儀式上致辭時表示,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從開展脫貧攻堅到現在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實施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全縣住房、教育、醫療、產業、基礎設施等硬件、軟件方面,都下大氣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才有了現在的通村屯硬化路、太陽能路燈、德福社區老鄉家園移民安置點等等,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何婷婷稱:望本次活動宣講員要當好群眾的“翻譯官”,講出脫貧攻堅好典型,講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征程上的農民群眾的新面貌、精氣神,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堅定信心推進鄉村振興全面振興,豪情滿懷建設新階段美好德保。真正做到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團結一心共創美好幸福生活。
中共德??h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婷婷在啟動儀式上致辭。楊亞照/攝
據了解,德??h近幾年確保每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37萬畝以上、完成糧食總產量達9.5萬噸以上。其中優質稻12.6萬畝,產量4.56噸;生豬年出欄12.12萬頭,年產值2.42億元,其中德保黑豬年內出欄達3.5萬頭;中藥材0.86萬畝,年產量0.07萬噸;全縣柑橘種植面積15.03萬畝,年產量9萬噸,主要以種植臍橙、沃柑為主;山楂總面積3.54萬畝,產量0.64萬噸;全縣桑園總面積3萬畝,年鮮繭產量0.27萬噸;全縣蔬菜生產(含食用菌)年種植面積13萬畝,產量21.15萬噸;烤煙種植面積1.43萬畝,產量3.39萬擔;糖料蔗種植面積2.54萬畝,產量7.88萬噸;八角、茴油林面積36萬畝,油茶林面積2.53萬。
德??h燕峒鄉果農正在摘果。楊亞照/攝
位于德??h都安鄉北部的凌雷村,是國家民委幫扶聯系村,全村12個自然屯400余戶1600多人,其中原建檔立卡貧困戶200余戶900多人。在國家民委的大力支持和幫扶下,村里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2017年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目標。如今,凌雷村所有村民都住進了安全適用的房,喝上了干凈衛生的水,用上了方便明亮的電,走上了寬敞平坦的路,全村呈現出一片民族團結和睦、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凌雷村共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542萬元,用于修建都安鄉凌雷村通屯道路及巷道硬化、安裝太陽能路燈、修建排洪渠道、實施飲水工程及綠化美化工程、建設村集體經濟火龍果種植基地、火龍果產業機耕路建設、山豆根產業灌溉水柜工程建設項目等項目,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解決各族人民群眾的民生問題,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燕峒鄉,該鄉大力優化產業結構,依托興旺叫查核心區,以“企業+村黨支部+回收”經營模式創新發展村集體經濟,與企業簽訂回收合同,提供幼苗以及技術支持,充分利用保堂村板栗林濕潤、透氣、清潔的環境在老樹上扦插移植60畝鐵皮石斛,按當前回收價格計算,預計總收入可超過100萬元。拓展區建成后,公司開辦專業技能培訓班,無償分享種植技術,鼓勵群眾結合實際在自家土地、山地上種植,按協議回收,提高群眾收入,實現產業發展、企業提效、農戶增收的新成果。同時,通過提供100個就業崗位,吸納轄區內19村個富余勞動力,固定簽約15人,每月工資3000元,臨時工5000個,日薪120元,實現家門口穩就業、穩增收,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燕峒鄉鐵皮石斛基地育苗清洗過程。楊亞照/攝
此外,德??h在文明鄉風建設方面也穩步推進,德??h通過道德講堂、鄉賢學堂等載體向群眾宣傳破除不良習俗、弘揚文明新風的先進典型,并引導群眾制定符合新時代需要的村規民約,多措并舉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鄉風文明的充實,該縣吹響了移風易俗的號角,以解放思想、孝老敬親、團結鄰里等內容為抓手,從村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匯聚村民智慧,通過發揮村規民約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讓文明鄉風觀念深入人心。
近年來,德??h在自治區、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上級關于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工作部署要求,通過建設書屋“小陣地”,狠抓農家書屋建設和跟蹤管理,使農家書屋活起來,真正成為農村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農民學習科技知識的課堂,發揮了小書屋大陣地、小書屋大作為、小書屋大文章、小書屋大平臺的作用,為農村群眾提供免費開放和免費讀物,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醞釀鄉村振興“大糧倉”。
德??h村民于小書屋閱讀畫面。楊亞照/攝
廣西德保:鄉村舊顏換新貌 鄉村振興成效好
時間:2022-09-26 14:53:29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楊亞照 許藝珈
地處廣西西南部的德??h曾經是集老、少、窮、山為一體的國家級貧困縣,壯族人口約占全縣總人口的98%。近年來,德??h強化組織領導,細化工作舉措,推進工作落實,努力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展現新作為。
9月22日,為迎接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和百色撤地設市20周年,進一步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知恩感恩報恩、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感情,切實增強廣大干部群眾對德??h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德??h全力推進“百名宣講員百場”的“雙百”鄉村振興感恩教育宣講活動,以鄉村夜話(村頭巷尾、榕樹下)、座談交流會、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典型代表、各鄉(鎮)脫貧戶典型代表現身說法的方式,利用本地方言就自身的脫貧故事、易地扶貧搬遷后生活的巨變和德??h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群眾享受的福利和惠民政策進行宣講,把宣講團編織成一本貼近群眾的“活教材”,凝聚起助推鄉村振興、共建壯美德保的磅礴力量,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中共德??h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婷婷在啟動儀式上致辭時表示,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從開展脫貧攻堅到現在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實施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全縣住房、教育、醫療、產業、基礎設施等硬件、軟件方面,都下大氣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才有了現在的通村屯硬化路、太陽能路燈、德福社區老鄉家園移民安置點等等,廣大農民群眾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何婷婷稱:望本次活動宣講員要當好群眾的“翻譯官”,講出脫貧攻堅好典型,講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征程上的農民群眾的新面貌、精氣神,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堅定信心推進鄉村振興全面振興,豪情滿懷建設新階段美好德保。真正做到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團結一心共創美好幸福生活。
中共德??h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婷婷在啟動儀式上致辭。楊亞照/攝
據了解,德??h近幾年確保每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37萬畝以上、完成糧食總產量達9.5萬噸以上。其中優質稻12.6萬畝,產量4.56噸;生豬年出欄12.12萬頭,年產值2.42億元,其中德保黑豬年內出欄達3.5萬頭;中藥材0.86萬畝,年產量0.07萬噸;全縣柑橘種植面積15.03萬畝,年產量9萬噸,主要以種植臍橙、沃柑為主;山楂總面積3.54萬畝,產量0.64萬噸;全縣桑園總面積3萬畝,年鮮繭產量0.27萬噸;全縣蔬菜生產(含食用菌)年種植面積13萬畝,產量21.15萬噸;烤煙種植面積1.43萬畝,產量3.39萬擔;糖料蔗種植面積2.54萬畝,產量7.88萬噸;八角、茴油林面積36萬畝,油茶林面積2.53萬。
德??h燕峒鄉果農正在摘果。楊亞照/攝
位于德??h都安鄉北部的凌雷村,是國家民委幫扶聯系村,全村12個自然屯400余戶1600多人,其中原建檔立卡貧困戶200余戶900多人。在國家民委的大力支持和幫扶下,村里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2017年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目標。如今,凌雷村所有村民都住進了安全適用的房,喝上了干凈衛生的水,用上了方便明亮的電,走上了寬敞平坦的路,全村呈現出一片民族團結和睦、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凌雷村共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542萬元,用于修建都安鄉凌雷村通屯道路及巷道硬化、安裝太陽能路燈、修建排洪渠道、實施飲水工程及綠化美化工程、建設村集體經濟火龍果種植基地、火龍果產業機耕路建設、山豆根產業灌溉水柜工程建設項目等項目,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解決各族人民群眾的民生問題,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燕峒鄉,該鄉大力優化產業結構,依托興旺叫查核心區,以“企業+村黨支部+回收”經營模式創新發展村集體經濟,與企業簽訂回收合同,提供幼苗以及技術支持,充分利用保堂村板栗林濕潤、透氣、清潔的環境在老樹上扦插移植60畝鐵皮石斛,按當前回收價格計算,預計總收入可超過100萬元。拓展區建成后,公司開辦專業技能培訓班,無償分享種植技術,鼓勵群眾結合實際在自家土地、山地上種植,按協議回收,提高群眾收入,實現產業發展、企業提效、農戶增收的新成果。同時,通過提供100個就業崗位,吸納轄區內19村個富余勞動力,固定簽約15人,每月工資3000元,臨時工5000個,日薪120元,實現家門口穩就業、穩增收,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燕峒鄉鐵皮石斛基地育苗清洗過程。楊亞照/攝
此外,德??h在文明鄉風建設方面也穩步推進,德??h通過道德講堂、鄉賢學堂等載體向群眾宣傳破除不良習俗、弘揚文明新風的先進典型,并引導群眾制定符合新時代需要的村規民約,多措并舉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鄉風文明的充實,該縣吹響了移風易俗的號角,以解放思想、孝老敬親、團結鄰里等內容為抓手,從村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匯聚村民智慧,通過發揮村規民約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實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讓文明鄉風觀念深入人心。
近年來,德??h在自治區、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上級關于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工作部署要求,通過建設書屋“小陣地”,狠抓農家書屋建設和跟蹤管理,使農家書屋活起來,真正成為農村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農民學習科技知識的課堂,發揮了小書屋大陣地、小書屋大作為、小書屋大文章、小書屋大平臺的作用,為農村群眾提供免費開放和免費讀物,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醞釀鄉村振興“大糧倉”。
德??h村民于小書屋閱讀畫面。楊亞照/攝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張院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