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七十二賢之一澹臺滅明
濟寧市兗州區興隆莊街道有一個澹臺墓村,因為葬有澹臺滅明的墓而得名澹臺墓村。
澹臺滅明是魯國武城人,澹臺是復姓,名滅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罚骸吧倏鬃尤艢q?!薄犊鬃蛹艺Z·七十二弟子解》:“少孔子四十九歲?!币话愦蠹夜J史記為準,認為澹臺滅明比孔子小三十九歲?!靶胁挥蓮健彪m然是生活中一個細節,卻反映了澹臺滅明“為人公正無私(《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的品質。
“行不由徑”雖然是生活中一個細節,卻反映了澹臺滅明“為人公正無私(《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的品質。春秋時期,禮制崩壞,法制闕如,社會秩序主要靠約定俗成的規矩來維系。如果人人都能像澹臺滅明一樣嚴守規矩,從“行不由徑”之類的小事做起,個人雖然增加了一些麻煩,多走了幾步路,但社會秩序得到了維護,大家得到了方便;如果人人都圖方便、走捷徑、占便宜,那么社會就亂套了。
據《姓氏考略》記載,澹臺一姓,是居者以地名為姓而來的。建國后文字簡化,部分簡為單姓“臺”。在山東嘉祥縣南的澹臺山旁,相傳古時滅明居之,即以地為姓,稱澹臺氏,故名為澹臺滅明,字為子羽。
澹臺滅明的父親與武城宰王犯關系密切,王犯是吳國人,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吳國興兵伐魯,兵臨武城,魯人擔心他們與吳人暗中勾結、里應外合,魯大夫子服景伯說:“吳師來,斯(澹臺滅明之父)與之戰,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左傳·哀公八年》)”可見他的父親在國家危難關頭是深明大義、忠于國家的。
子游(即言子)也是吳國人,與王犯是同邑鄉人,子游任武城宰時,澹臺滅明曾在他手下做過小官,子游覺得他為人正派、做事規矩,從來不搞旁門左道、投機取巧之類的卑劣伎倆,因此對他頗為賞識,并建議孔子將其收入孔門。子游向孔子推薦澹臺滅明時選取了一個最為典型的事狀——“行不由徑”?!皬健笔切÷?,澹臺滅明平時走路只走大道,從來不抄近路、走捷徑。他做人也是這樣,一貫規矩本分、坦誠正直,從來不耍小聰明,不占小便宜。有時他甚至有點兒刻板迂腐,他在子游手下當差多年,如果不是公務,他決計不會跑到子游的房間去。
子游從小聰明好學,在子游做武城宰時,孔子在武城聽到優美的音樂聲,曾問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嗎?”(《論語·陽貨》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
因孔子讓子游推薦人才,子游將在武城的澹臺滅明推薦給孔子。子游說:“有位叫澹臺滅明的,做事只關注自己的初發心與結果,而不在乎方法(因此總能得到最好的結果,真正為人著想是真的快樂),如果沒有公事他從不到我屋里來(《論語·雍也》:“子游為武城宰。子曰: 女得人焉耳乎? 曰: 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
澹臺滅明,字子羽,主要生活在江蘇蘇州。今蘇州城南有澹臺湖,傳為其宅陷而成湖,湖口有寶帶橋。民國十八年(1928年)擬建公園,惜未成;又有澹臺湖大橋,飛架運河南北。澹臺滅明品德高尚,位列孔子七十二賢(人物介紹詳見面楊義堂先生與人合著的《孔門弟子畫傳》),滅明死后人們為他建立祠堂,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賢弟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為“金鄉侯”從祀孔子。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封為“先賢澹臺子”。
子游(公元前506-443)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 比孔子小四十五歲,春秋末吳國常熟人,極力推行禮樂教化,其言行似孔子,有“南方夫子”之稱;曾為武城宰(縣令)??鬃拥闹茏?,孔門十哲“文學科”之首。被封為“吳國公”。在蘇州時我常路過干將路,在干將路鑄劍牌坊路邊就是有名的“言子書院”。
平常我們常聽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是不能夠僅憑一個人的相貌來斷定他是不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又或者是一個壞人,這就好比海水深不可測,并不是可以用斗測量出來的一樣。這句諺語典故中的“人不可貌相”就是說的澹臺滅明!
孔子也有以貌取人的過失,差點錯失一個賢才!可萬萬沒有想到他后來竟創造了一套教學管理方法,其影響甚大,更是成為了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非常有影響的學派,澹臺滅明的才干和品德也因此傳遍了各個諸侯國。甚至就在江西南昌以前有個鐘陵縣因為澹臺滅明的教化而改名進賢縣!當孔子聽到這些消息的時候感慨地說道:“我憑語言判斷人,看錯了宰予;憑長相判斷人,看錯了子羽!”可見,就連孔老夫子也有以貌識人看走眼的時候!
子游任武城宰時,澹臺滅明曾在他手下做過小官。子游覺得他為人正派、做事規矩,從來不搞旁門左道、投機取巧之類的卑劣伎倆,因此對他頗為賞識,并建議孔子將其收入師門。
子游向孔子說,澹臺滅明平時走路只走大道,從來不抄近路、走捷徑。澹臺滅明做人也是這樣,一貫規矩本分、坦誠正直,不耍小聰明,不占小便宜,沒有公事時也從來不到身為領導的子游這里走動、拉關系。
老子說“大道甚夷,而民好徑”。行不由徑,雖然是生活中一個細節,卻反映了澹臺滅明為人公正無私的品質,更表現了他不走邪路、正大光明的性格。
由于澹臺滅明天生異相,面貌丑陋,長得額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當他去拜孔子為師時,最初孔子因見澹臺滅明長相丑陋認為他沒有才能, 本不愿收其為徒。因有礙于自己“有教無類”的主張,及弟子言偃專門推薦介紹過滅明,所以才勉強收為弟子。
雖然澹臺滅明被收為弟子,孔子卻常是對他顯得愛答不理,還時常讓澹臺滅明坐冷板凳。因此,他對孔夫子這種以貌取人的態度頗為失望,便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孔子,開始了自己漫長刻苦的自學歷程。
對于澹臺滅明的離去,孔子并沒有當作一回事兒,反而是他的弟子子游對此人頗為欣賞。子游學成以后也時常找機會在孔子面前贊美澹臺滅明:“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庇梦覀儸F在的話來說就是“澹臺滅明這個人做事從來都不投機取巧走捷徑,平日沒有公事也從來不到我屋里來?!钡虉痰目鬃右廊徊粸槠渌鶆?。
澹臺滅明雖然生得相貌丑陋,但卻心胸寬廣,他并沒有因為在孔門受到冷遇而對孔子懷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為師,積極傳播儒家學說。知識淵博、道德高尚的澹臺滅明在江南地區受到了人們的愛戴,當地跟隨他學習的就有三百多人。澹臺滅明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在江南地區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帶動當地文風教化,影響甚大,是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有影響的學派。其才干和品德也因此傳遍了當時的南方各個諸侯國。澹臺滅明往南游學到吳地并且葬于斯,終生再未回北方。
2017年2月27日,當時考古專家在保護?;韬钅钩鐾恋摹翱鬃右络R”過程中,發現上面還繪有澹臺滅明等弟子圣賢的圖像。鏡背表面繪孔子及其多名弟子的畫像,并附記生平事跡。鏡背表面左上側繪孔子像;左下側繪子羽(澹臺滅明)像也側面說明澹臺滅明在南方的影響力!
宋高宗時子羽石刻造像,有宋高宗趙構所題贊《贈江伯》詩“惟子有道,天與異容,狀雖云惡,德則其豐。南止江浥,學者云從,取士自茲,貌或非公?!?/span>
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游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鬃勇勚?,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大戴禮記·五帝德第六十二》有云:孔子曰:“吾欲以顏色取人,于滅明邪改之;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于師邪改之?!痹孜衣勚?,懼,不敢見。
澹臺滅明聽從孔子教誨,刻苦學習,并加強自身修養,終于學有所成,躋身于名流之列,終得揚名諸侯。他到吳國講學時,其門徒達三百之眾,成一代儒師。
澹臺滅明同時還是一個重義輕財的人據《括地志》記載:一次,澹臺滅明身帶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從波濤中躍出,對渡船成夾擊之勢,欲奪寶玉。澹臺滅明氣憤地說:“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力劫?!彼鞊]劍斬二蛟于河內,并將寶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無吝嗇之意。他的這種高尚品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魯人。數千年盛行于齊魯大地“寧讓錢,不讓言”的魯國遺風,可以從澹臺滅明身上找到影子。
澹臺滅明去世后,儒家傳人將他列于曲阜孔廟大成殿前西廡內從祀孔子。明天啟四年(1624年),在山東費縣關陽司建二賢祠,主祀曾參、子游(言子)。清乾隆三年(1766年),關陽司巡檢胡世祚將澹臺滅明由從祀改為主祀,并將二賢祠更名為三賢祠。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糧道孫星衍將錢泳手書墓碑1座立于澹臺滅明墓前。
澹臺滅明的成就傳進了孔老夫子的耳中,此時孔子才幡然悔悟,不禁由衷地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卞E_滅明因相貌問題而被孔子輕視,但最終卻以自己優秀突出的成績得到了孔子和世人的認可,并且還成為了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真可謂是“人不可貌相”。
其實在孔門弟子中,有兩個人一直不入孔子法眼:一個是經常用語言冒犯孔子的宰予(我);另一個是相貌不善、才情平庸的澹臺滅明。后來他們兩人先后離開孔門出仕為官(《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宰予“仕齊,為臨淄大夫”;澹臺滅明“仕魯為大夫”),學以致用,光大儒學,取得不俗的成就??鬃拥搅送砟?,想起這兩個弟子,心有愧疚地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另外一個人宰予也是孔門弟子,他能說會道,利口善辯。宰予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將宰予和子羽相比較,自我反思不能緊緊憑借一個人言語和相貌來評價人的品德才能高下優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要引以鏡鑒。
由此可見,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是大將之才還是無能之輩,都不應該將外貌放在第一位。一個外表美麗大方的人,內心未必美麗大方;而一個相貌丑陋的人,內心也未必是丑陋的。
《史記留侯世家》文末,太史公曰: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绷艉钜嘣?。大意是指,本來以為張良這個人身材魁梧雄壯,看到他的圖畫,相貌卻像個美麗的女子??鬃诱f過:“按照相貌來評判人,在對待子羽上就有所失?!睂τ诹艉钜部梢赃@樣說。連孔子這樣的圣人也判斷失誤,不僅對子羽其人產生興趣。
后來,澹臺滅明南游至江蘇吳縣東南居住。他的住地附近,后來地陷為湖,人稱澹臺湖,也就是今蘇州著名的澹臺湖,湖側仍有墳可見。
依照《史記》的記載,澹臺滅明是當時的魯國武城邑人,即今山東省人。故澹臺姓的始祖就是澹臺滅明。
據傳在山東嘉祥縣的澹臺山下,曾建有“澹臺滅明祠”,現已被毀,只有遺跡可見矣。
澹臺墓村位于山東省兗州市興隆莊鎮,地屬平原,郵政區碼為272101。村名由來本村歷史極古老。村中有一座古墓,叫“澹臺墓”。據《闕里志》記載,春秋末年,孔子弟子澹臺滅明葬于此地,故得名。
清光緒十八年(1892)《鄒縣續志》有:“東屯社·澹臺墓”原屬鄒縣境,1948年劃歸滋陽縣(即現在的兗州區)。文革期間墓被毀。
北宋著名文學家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濟州鉅野人)寫有一首《月波樓詠懷》,其中有“澹臺拔寶劍,碎璧斬長虬”。清代著名學者李超瓊(1846-1909)《過寶帶橋》詩:“澹臺湖心暮煙起,澹臺湖西暮山紫。長橋橋門五十三,葉葉歸舟蕩秋水。罱泥船小無遮闌,老農舉首識舊官。正憂年豐爾難免,隔窗已見催租瘢?!?。唐代詩人楊嗣復(783-848年),在《賦得行不由徑·欲速意何成》寫道:“澹臺千載后,公正有遺名?!?。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有詩“上湖名是實全非,只合松江鴈騖池。若與五湖通譜系,澹臺湖弟太湖兒?!?/p>
據《史記正義》: 澹臺子羽墓在兗州鄒城縣。至今兗州市有澹臺墓村,有澹臺子羽墓。據山東省嘉祥縣澹臺子羽后裔說,澹臺墓村是澹臺子羽墓的守墓人的后代形成的村莊,以前曾有100畝祭田,澹臺子羽因居住在澹臺山,風光很美,故以澹臺為姓,至今嘉祥縣有澹臺山。子羽四個兒子,兩個早夭,長子去兗州守墓,次子居澹臺山守子羽祠堂,一直到現在,世居嘉祥縣,中間曾經搬遷到碭山,后又遷回嘉祥縣,繼續守柌。嘉祥縣澹臺氏以嘉祥縣為澹臺子羽故里,兗州市澹臺墓村為子羽墓所在地。
《孔子家語》卷五《子路初見》中記載:“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宰予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笨鬃釉唬骸袄镎Z云:‘相馬以輿,相士以居?!タ蓮U矣。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p>
孔子的另外一位高徒子貢,在回答衛國將軍衛子的詢問時說:“被重視的時候不欣喜,被輕視的時候不發怒;如果有利于百姓,就要求自己廉潔,為君主做事,也為幫助百姓,這是澹臺滅明的品行?!笨鬃訉Υ嗽u價說:“獨自尊貴,獨自富有,是君子感到恥辱的,這符合澹臺滅明的品行?!保ㄔ摹犊鬃蛹艺Z》卷三-“弟子行”記載: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茍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也??鬃釉唬骸蔼氋F獨富,君子恥也,夫也中之矣?!保?/p>
后世之人都對澹臺滅明的品行稱贊有加,為其人品所折服!
朱熹:“持身以滅明為法,則無茍殘之羞;取人以子游為法,則無邪媚之惑?!?/p>
張居正:“夫子游以一邑宰,其取人猶若是,等而上之,宰相為天子擇百僚,人主為天下擇宰相,必以此類觀焉,則剛方正大之士進,而奔競諂諛之風息矣?!?/p>
澹臺滅明走路從來不走捷徑小路,行就一定走正道,這樣的人行為端正,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可用之才,實在是個難得的正直干練之士,廉潔君子之楷模。
澹臺,是人名也是地名。做人名時,它是復姓。最有名氣的代表人物就是吳中百姓感念的大儒澹臺滅明。此人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游學于江淮。
據傳,澹臺滅明當年曾到蘇州吳中區,在今天澹臺湖一帶結廬而居,開創蘇州最早的學堂,辦學授道主要是在今姑蘇城南的澹臺湖畔,湖因其命名。在那里,澹臺滅明開啟了興學易俗之風,使鄉民大受其益,對整個吳地影響很大,人們尊稱他為澹臺子。滄海桑田、世事云煙,澹臺滅明以前的居住地后來逐漸就地陷成湖。后人為紀念他,遂稱此湖為澹臺湖。
原文《史記》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傳六十一”記載: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
從此,吳中一帶世風日上,家家能歌,戶戶聞弦,據說,后來燦爛的吳文化與此文脈息息相關。澹臺滅明去世后,就安葬在當地(現蘇州城南尹山橋南逸)。
澹臺湖上還有一座寶帶橋,寶帶橋又名長橋,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傍京杭大運河西側,跨澹臺湖口,與趙州橋、盧溝橋等合稱為中國十大名橋。全橋用金山石筑成,橋長316.8米,橋孔53孔,是中國現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
寶帶橋還有一個頗具詩情畫意的盛景--寶帶串月。農歷中秋之月,蕩舟于澹臺湖中、寶帶橋旁,當月亮偏西時,清澈的月光透過橋洞。微波粼粼的水面上便會出現一串月亮的影子。53個橋孔孔孔相連,53個月影月月交映,實為難得一見的奇景,諸位有機會到蘇州不妨一游.也不枉是子羽先生留戀的風水寶地。
在“澹臺湖”的北側,寶帶橋的北端,有一個小島,在島上有一座為紀念澹臺滅明,而恢復重修的“澹臺子祠”,祠內正中供奉著“先賢澹臺滅明”的正襟危坐的塑像,左右有長橋老爺和長橋太太的坐像,供后人瞻仰、緬懷。
(作者:濟寧市工會駐澹臺墓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劉昌國)
孔子七十二賢之一澹臺滅明
時間:2023-01-10 18:01:29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劉昌國
濟寧市兗州區興隆莊街道有一個澹臺墓村,因為葬有澹臺滅明的墓而得名澹臺墓村。
澹臺滅明是魯國武城人,澹臺是復姓,名滅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罚骸吧倏鬃尤艢q?!薄犊鬃蛹艺Z·七十二弟子解》:“少孔子四十九歲?!币话愦蠹夜J史記為準,認為澹臺滅明比孔子小三十九歲?!靶胁挥蓮健彪m然是生活中一個細節,卻反映了澹臺滅明“為人公正無私(《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的品質。
“行不由徑”雖然是生活中一個細節,卻反映了澹臺滅明“為人公正無私(《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的品質。春秋時期,禮制崩壞,法制闕如,社會秩序主要靠約定俗成的規矩來維系。如果人人都能像澹臺滅明一樣嚴守規矩,從“行不由徑”之類的小事做起,個人雖然增加了一些麻煩,多走了幾步路,但社會秩序得到了維護,大家得到了方便;如果人人都圖方便、走捷徑、占便宜,那么社會就亂套了。
據《姓氏考略》記載,澹臺一姓,是居者以地名為姓而來的。建國后文字簡化,部分簡為單姓“臺”。在山東嘉祥縣南的澹臺山旁,相傳古時滅明居之,即以地為姓,稱澹臺氏,故名為澹臺滅明,字為子羽。
澹臺滅明的父親與武城宰王犯關系密切,王犯是吳國人,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吳國興兵伐魯,兵臨武城,魯人擔心他們與吳人暗中勾結、里應外合,魯大夫子服景伯說:“吳師來,斯(澹臺滅明之父)與之戰,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左傳·哀公八年》)”可見他的父親在國家危難關頭是深明大義、忠于國家的。
子游(即言子)也是吳國人,與王犯是同邑鄉人,子游任武城宰時,澹臺滅明曾在他手下做過小官,子游覺得他為人正派、做事規矩,從來不搞旁門左道、投機取巧之類的卑劣伎倆,因此對他頗為賞識,并建議孔子將其收入孔門。子游向孔子推薦澹臺滅明時選取了一個最為典型的事狀——“行不由徑”?!皬健笔切÷?,澹臺滅明平時走路只走大道,從來不抄近路、走捷徑。他做人也是這樣,一貫規矩本分、坦誠正直,從來不耍小聰明,不占小便宜。有時他甚至有點兒刻板迂腐,他在子游手下當差多年,如果不是公務,他決計不會跑到子游的房間去。
子游從小聰明好學,在子游做武城宰時,孔子在武城聽到優美的音樂聲,曾問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嗎?”(《論語·陽貨》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
因孔子讓子游推薦人才,子游將在武城的澹臺滅明推薦給孔子。子游說:“有位叫澹臺滅明的,做事只關注自己的初發心與結果,而不在乎方法(因此總能得到最好的結果,真正為人著想是真的快樂),如果沒有公事他從不到我屋里來(《論語·雍也》:“子游為武城宰。子曰: 女得人焉耳乎? 曰: 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
澹臺滅明,字子羽,主要生活在江蘇蘇州。今蘇州城南有澹臺湖,傳為其宅陷而成湖,湖口有寶帶橋。民國十八年(1928年)擬建公園,惜未成;又有澹臺湖大橋,飛架運河南北。澹臺滅明品德高尚,位列孔子七十二賢(人物介紹詳見面楊義堂先生與人合著的《孔門弟子畫傳》),滅明死后人們為他建立祠堂,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賢弟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為“金鄉侯”從祀孔子。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封為“先賢澹臺子”。
子游(公元前506-443)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 比孔子小四十五歲,春秋末吳國常熟人,極力推行禮樂教化,其言行似孔子,有“南方夫子”之稱;曾為武城宰(縣令)??鬃拥闹茏?,孔門十哲“文學科”之首。被封為“吳國公”。在蘇州時我常路過干將路,在干將路鑄劍牌坊路邊就是有名的“言子書院”。
平常我們常聽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是不能夠僅憑一個人的相貌來斷定他是不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又或者是一個壞人,這就好比海水深不可測,并不是可以用斗測量出來的一樣。這句諺語典故中的“人不可貌相”就是說的澹臺滅明!
孔子也有以貌取人的過失,差點錯失一個賢才!可萬萬沒有想到他后來竟創造了一套教學管理方法,其影響甚大,更是成為了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非常有影響的學派,澹臺滅明的才干和品德也因此傳遍了各個諸侯國。甚至就在江西南昌以前有個鐘陵縣因為澹臺滅明的教化而改名進賢縣!當孔子聽到這些消息的時候感慨地說道:“我憑語言判斷人,看錯了宰予;憑長相判斷人,看錯了子羽!”可見,就連孔老夫子也有以貌識人看走眼的時候!
子游任武城宰時,澹臺滅明曾在他手下做過小官。子游覺得他為人正派、做事規矩,從來不搞旁門左道、投機取巧之類的卑劣伎倆,因此對他頗為賞識,并建議孔子將其收入師門。
子游向孔子說,澹臺滅明平時走路只走大道,從來不抄近路、走捷徑。澹臺滅明做人也是這樣,一貫規矩本分、坦誠正直,不耍小聰明,不占小便宜,沒有公事時也從來不到身為領導的子游這里走動、拉關系。
老子說“大道甚夷,而民好徑”。行不由徑,雖然是生活中一個細節,卻反映了澹臺滅明為人公正無私的品質,更表現了他不走邪路、正大光明的性格。
由于澹臺滅明天生異相,面貌丑陋,長得額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當他去拜孔子為師時,最初孔子因見澹臺滅明長相丑陋認為他沒有才能, 本不愿收其為徒。因有礙于自己“有教無類”的主張,及弟子言偃專門推薦介紹過滅明,所以才勉強收為弟子。
雖然澹臺滅明被收為弟子,孔子卻常是對他顯得愛答不理,還時常讓澹臺滅明坐冷板凳。因此,他對孔夫子這種以貌取人的態度頗為失望,便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孔子,開始了自己漫長刻苦的自學歷程。
對于澹臺滅明的離去,孔子并沒有當作一回事兒,反而是他的弟子子游對此人頗為欣賞。子游學成以后也時常找機會在孔子面前贊美澹臺滅明:“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庇梦覀儸F在的話來說就是“澹臺滅明這個人做事從來都不投機取巧走捷徑,平日沒有公事也從來不到我屋里來?!钡虉痰目鬃右廊徊粸槠渌鶆?。
澹臺滅明雖然生得相貌丑陋,但卻心胸寬廣,他并沒有因為在孔門受到冷遇而對孔子懷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為師,積極傳播儒家學說。知識淵博、道德高尚的澹臺滅明在江南地區受到了人們的愛戴,當地跟隨他學習的就有三百多人。澹臺滅明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在江南地區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帶動當地文風教化,影響甚大,是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有影響的學派。其才干和品德也因此傳遍了當時的南方各個諸侯國。澹臺滅明往南游學到吳地并且葬于斯,終生再未回北方。
2017年2月27日,當時考古專家在保護?;韬钅钩鐾恋摹翱鬃右络R”過程中,發現上面還繪有澹臺滅明等弟子圣賢的圖像。鏡背表面繪孔子及其多名弟子的畫像,并附記生平事跡。鏡背表面左上側繪孔子像;左下側繪子羽(澹臺滅明)像也側面說明澹臺滅明在南方的影響力!
宋高宗時子羽石刻造像,有宋高宗趙構所題贊《贈江伯》詩“惟子有道,天與異容,狀雖云惡,德則其豐。南止江浥,學者云從,取士自茲,貌或非公?!?/span>
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游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鬃勇勚?,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大戴禮記·五帝德第六十二》有云:孔子曰:“吾欲以顏色取人,于滅明邪改之;吾欲以語言取人,于予邪改之;吾欲以容貌取人,于師邪改之?!痹孜衣勚?,懼,不敢見。
澹臺滅明聽從孔子教誨,刻苦學習,并加強自身修養,終于學有所成,躋身于名流之列,終得揚名諸侯。他到吳國講學時,其門徒達三百之眾,成一代儒師。
澹臺滅明同時還是一個重義輕財的人據《括地志》記載:一次,澹臺滅明身帶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從波濤中躍出,對渡船成夾擊之勢,欲奪寶玉。澹臺滅明氣憤地說:“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力劫?!彼鞊]劍斬二蛟于河內,并將寶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無吝嗇之意。他的這種高尚品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魯人。數千年盛行于齊魯大地“寧讓錢,不讓言”的魯國遺風,可以從澹臺滅明身上找到影子。
澹臺滅明去世后,儒家傳人將他列于曲阜孔廟大成殿前西廡內從祀孔子。明天啟四年(1624年),在山東費縣關陽司建二賢祠,主祀曾參、子游(言子)。清乾隆三年(1766年),關陽司巡檢胡世祚將澹臺滅明由從祀改為主祀,并將二賢祠更名為三賢祠。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糧道孫星衍將錢泳手書墓碑1座立于澹臺滅明墓前。
澹臺滅明的成就傳進了孔老夫子的耳中,此時孔子才幡然悔悟,不禁由衷地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卞E_滅明因相貌問題而被孔子輕視,但最終卻以自己優秀突出的成績得到了孔子和世人的認可,并且還成為了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真可謂是“人不可貌相”。
其實在孔門弟子中,有兩個人一直不入孔子法眼:一個是經常用語言冒犯孔子的宰予(我);另一個是相貌不善、才情平庸的澹臺滅明。后來他們兩人先后離開孔門出仕為官(《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宰予“仕齊,為臨淄大夫”;澹臺滅明“仕魯為大夫”),學以致用,光大儒學,取得不俗的成就??鬃拥搅送砟?,想起這兩個弟子,心有愧疚地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另外一個人宰予也是孔門弟子,他能說會道,利口善辯。宰予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將宰予和子羽相比較,自我反思不能緊緊憑借一個人言語和相貌來評價人的品德才能高下優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要引以鏡鑒。
由此可見,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是大將之才還是無能之輩,都不應該將外貌放在第一位。一個外表美麗大方的人,內心未必美麗大方;而一個相貌丑陋的人,內心也未必是丑陋的。
《史記留侯世家》文末,太史公曰: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绷艉钜嘣?。大意是指,本來以為張良這個人身材魁梧雄壯,看到他的圖畫,相貌卻像個美麗的女子??鬃诱f過:“按照相貌來評判人,在對待子羽上就有所失?!睂τ诹艉钜部梢赃@樣說。連孔子這樣的圣人也判斷失誤,不僅對子羽其人產生興趣。
后來,澹臺滅明南游至江蘇吳縣東南居住。他的住地附近,后來地陷為湖,人稱澹臺湖,也就是今蘇州著名的澹臺湖,湖側仍有墳可見。
依照《史記》的記載,澹臺滅明是當時的魯國武城邑人,即今山東省人。故澹臺姓的始祖就是澹臺滅明。
據傳在山東嘉祥縣的澹臺山下,曾建有“澹臺滅明祠”,現已被毀,只有遺跡可見矣。
澹臺墓村位于山東省兗州市興隆莊鎮,地屬平原,郵政區碼為272101。村名由來本村歷史極古老。村中有一座古墓,叫“澹臺墓”。據《闕里志》記載,春秋末年,孔子弟子澹臺滅明葬于此地,故得名。
清光緒十八年(1892)《鄒縣續志》有:“東屯社·澹臺墓”原屬鄒縣境,1948年劃歸滋陽縣(即現在的兗州區)。文革期間墓被毀。
北宋著名文學家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濟州鉅野人)寫有一首《月波樓詠懷》,其中有“澹臺拔寶劍,碎璧斬長虬”。清代著名學者李超瓊(1846-1909)《過寶帶橋》詩:“澹臺湖心暮煙起,澹臺湖西暮山紫。長橋橋門五十三,葉葉歸舟蕩秋水。罱泥船小無遮闌,老農舉首識舊官。正憂年豐爾難免,隔窗已見催租瘢?!?。唐代詩人楊嗣復(783-848年),在《賦得行不由徑·欲速意何成》寫道:“澹臺千載后,公正有遺名?!?。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有詩“上湖名是實全非,只合松江鴈騖池。若與五湖通譜系,澹臺湖弟太湖兒?!?/p>
據《史記正義》: 澹臺子羽墓在兗州鄒城縣。至今兗州市有澹臺墓村,有澹臺子羽墓。據山東省嘉祥縣澹臺子羽后裔說,澹臺墓村是澹臺子羽墓的守墓人的后代形成的村莊,以前曾有100畝祭田,澹臺子羽因居住在澹臺山,風光很美,故以澹臺為姓,至今嘉祥縣有澹臺山。子羽四個兒子,兩個早夭,長子去兗州守墓,次子居澹臺山守子羽祠堂,一直到現在,世居嘉祥縣,中間曾經搬遷到碭山,后又遷回嘉祥縣,繼續守柌。嘉祥縣澹臺氏以嘉祥縣為澹臺子羽故里,兗州市澹臺墓村為子羽墓所在地。
《孔子家語》卷五《子路初見》中記載:“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宰予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笨鬃釉唬骸袄镎Z云:‘相馬以輿,相士以居?!タ蓮U矣。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p>
孔子的另外一位高徒子貢,在回答衛國將軍衛子的詢問時說:“被重視的時候不欣喜,被輕視的時候不發怒;如果有利于百姓,就要求自己廉潔,為君主做事,也為幫助百姓,這是澹臺滅明的品行?!笨鬃訉Υ嗽u價說:“獨自尊貴,獨自富有,是君子感到恥辱的,這符合澹臺滅明的品行?!保ㄔ摹犊鬃蛹艺Z》卷三-“弟子行”記載: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茍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也??鬃釉唬骸蔼氋F獨富,君子恥也,夫也中之矣?!保?/p>
后世之人都對澹臺滅明的品行稱贊有加,為其人品所折服!
朱熹:“持身以滅明為法,則無茍殘之羞;取人以子游為法,則無邪媚之惑?!?/p>
張居正:“夫子游以一邑宰,其取人猶若是,等而上之,宰相為天子擇百僚,人主為天下擇宰相,必以此類觀焉,則剛方正大之士進,而奔競諂諛之風息矣?!?/p>
澹臺滅明走路從來不走捷徑小路,行就一定走正道,這樣的人行為端正,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可用之才,實在是個難得的正直干練之士,廉潔君子之楷模。
澹臺,是人名也是地名。做人名時,它是復姓。最有名氣的代表人物就是吳中百姓感念的大儒澹臺滅明。此人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游學于江淮。
據傳,澹臺滅明當年曾到蘇州吳中區,在今天澹臺湖一帶結廬而居,開創蘇州最早的學堂,辦學授道主要是在今姑蘇城南的澹臺湖畔,湖因其命名。在那里,澹臺滅明開啟了興學易俗之風,使鄉民大受其益,對整個吳地影響很大,人們尊稱他為澹臺子。滄海桑田、世事云煙,澹臺滅明以前的居住地后來逐漸就地陷成湖。后人為紀念他,遂稱此湖為澹臺湖。
原文《史記》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傳六十一”記載: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
從此,吳中一帶世風日上,家家能歌,戶戶聞弦,據說,后來燦爛的吳文化與此文脈息息相關。澹臺滅明去世后,就安葬在當地(現蘇州城南尹山橋南逸)。
澹臺湖上還有一座寶帶橋,寶帶橋又名長橋,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傍京杭大運河西側,跨澹臺湖口,與趙州橋、盧溝橋等合稱為中國十大名橋。全橋用金山石筑成,橋長316.8米,橋孔53孔,是中國現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
寶帶橋還有一個頗具詩情畫意的盛景--寶帶串月。農歷中秋之月,蕩舟于澹臺湖中、寶帶橋旁,當月亮偏西時,清澈的月光透過橋洞。微波粼粼的水面上便會出現一串月亮的影子。53個橋孔孔孔相連,53個月影月月交映,實為難得一見的奇景,諸位有機會到蘇州不妨一游.也不枉是子羽先生留戀的風水寶地。
在“澹臺湖”的北側,寶帶橋的北端,有一個小島,在島上有一座為紀念澹臺滅明,而恢復重修的“澹臺子祠”,祠內正中供奉著“先賢澹臺滅明”的正襟危坐的塑像,左右有長橋老爺和長橋太太的坐像,供后人瞻仰、緬懷。
(作者:濟寧市工會駐澹臺墓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劉昌國)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張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