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杰:念好“五”字訣 提升“五”個力 賦能農村農民共同富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深化農村改革,必須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激活千家萬戶發展活力,推動千萬農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在“統”字上面做文章,必須做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題中應有之義。
山西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高位推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行動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貪腐問題專項整治,山西省各級各部門念好“新、活、富、嚴、責”五字訣,實現了提升五個力,彰顯了山西在深化農村改革、發展新型集體經濟中的使命和擔當。
“新”字引領,深化認識強定力。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論述,為集體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要深刻理解“新”內涵。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最大的底線是集體資產不流失,農民利益不受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既不是“一大二公”吃大鍋飯,也不是干部經濟、集體經營;既不能因循守舊,裹足不前,也不能脫離現實,盲目冒進。要在守好底線的基礎上,全面準確把握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核心內涵,以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根,以集體和成員協同發展為魂,構建各類主體廣泛參與的新發展形態。要準確把握“新”方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最根本的方向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傳統的農村集體經濟由村組織統一經營,經營方式比較單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在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基礎上,通過合作與聯合紐帶,發展參與市場經濟的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新形式。要積極探索“新”路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最核心的內容是發展新產業,構建新模式。要圍繞“十穩十提”核心任務,貫徹落實好《關于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行動的意見》,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融合、資產租賃、資金收益、文旅康養、生產服務、勞動轉移“六種經濟”。要加強黨建引領,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村村聯合、村企聯合、村社聯合、產業聯盟等形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要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不下指標、不定任務,嚴格控制集體經營風險和債務規模。多種模式、多種路徑有效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截至目前,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超過128億元,其中經營性收入79億元,占比超過61%。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的村占比達到98%以上,基本實現全覆蓋。光伏幫扶電站發電收入19.2億元,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村均增收超過20萬元。近期,評選出以朔州市平魯區西易村、呂梁市汾陽市賈家莊村、晉城市陽城縣皇城村等10個村為代表的首批山西省集體經濟發展“十佳村”和“先進村”,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樹立了榜樣。
“活”字賦能,活化“三資”添動力。推動農村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讓沉睡的資產資源動起來,真正實現農民財產權利。要“活”化集體“三資”。盤活用好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探索通過投資入股等方式設立公司法人、建立市場運營平臺等方式開展經營活動。加快省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建設,把農村產權交易全部放到平臺上,推動農村集體資產公開、公平、公正流轉交易,太原市晉源區將全區所有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納入平臺管理,已辦理土地流轉交易617宗3636.5萬畝,交易金額978萬元。要“活”化發展要素。統籌整合集體經濟扶持資金、獎勵資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資金和各類項目資金,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加強集體經營管理人才培育,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建立集體經營管理人員聘任管理制度,落實“鄉村振興萬人計劃”招聘到村工作大學生擔任村級報賬員要求。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發展特色經濟。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通過入股、租賃等方式直接用于發展鄉村產業。截至目前,全省統籌各類資金25億元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依托“頭雁”“耕耘者”農村改革業務、高素質農民等系列培訓,培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4.2萬人。要“活”化發展主體。積極引導市場主體參與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發揮其資金、技術、管理、品牌等方面的優勢,形成產業鏈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實現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雙贏”。
“富”字夯基,共同富裕增實力。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農民是主體、集體是基礎、機制是關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不僅要做強集體,還要帶富群眾。要謀劃“富”村舉措。“集體有、跟著走,集體空、沒人聽”,農村集體強不強是黨在農村執政能力的重要基礎。要圍繞種養業基地、農產品加工流通、現代鄉村服務業、農文旅融合等,謀劃、組織、實施一批重點項目。鼓勵從事農業生產及相關產業融合項目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服務。支持有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報產地倉儲保鮮設施等項目,參與農村各類小型項目建設。2022年,省級落實農業生產托管、冷鏈倉儲設施建設等項目發展資金5.5億元,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申報建設。要探索“富”民路徑。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財產權利多種實現形式。圍繞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集體資產收益權權能,積極探索開展集體資產收益權抵押擔保、有償退出等試點,研究制定進城落戶農民依法有償自愿退出集體收益分配權的具體辦法。2021年起,選定10個產改基礎較為扎實的縣(市、區),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質)押貸款試點,并取得較好成效。要建立共“富”機制。充分發揮集體“統”的功能,提升集體帶富能力。通過建立健全集體收益分配制度,將集體成員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作為參與集體收益分配的依據,形成集體與農民之間穩定的收益分配關系,實現“大河水滿小河漲”,帶動農民共同富裕。2022年,全省分紅的集體經濟組織2347個,累計分紅13.3億元。
“嚴”字當頭,強化監管提能力。要堅持嚴的主基調,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摸清底數形成“明白賬”,健全監管制度找準“突破口”,加強人員培訓提升“基本功”。要“嚴”抓制度落實。落實《山西省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全面摸清集體資產底數。截至2022年底,全省農村集體資產總額2982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624億元,分別排名全國第九和第十二名。進一步核查集體資產數量、產權歸屬等基礎信息,及時整治集體資產登記有遺漏、集體資產被侵占、合同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建立起管好用好農村集體資產的長效機制。貫徹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制度,規范財務公開程序,重大財務事項參照執行“四議兩公開”制度。運城市鹽湖區對村集體重大經濟事項,在成員或成員代表會議形成決議后,將會議記錄、實施現場照片等向鄉鎮(街道)報備,鄉鎮(街道)同時對決議方案公開及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將村集體重大經濟事項監督關口進一步前移,實現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監管鞏固提升清化收成果,做好清化收“回頭看”和總結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調整完善不規范合同44.24萬份,調整完善率達到99%以上,清收債權149.3億元,化解債務187.1億元,通過集體資產合理收費新增集體收入14.2億元。要“嚴”格外部監督。綜合利用審計、巡查、民主監督的手段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健全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制度,對村級集體經濟開展定期審計,對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開展任期和離任審計。對一些集體經濟體量大、工程項目建設多、廉政風險高的村,要加強審計監督。2021年,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組織對20153個村開展經濟責任專項審計。對大量扶貧資金形成的扶貧資產,要及時移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時納入集體資產臺賬管理。全省764.9億元扶貧項目資產全部完成確權,其中確權到村238.96億元。對確權到村集體的經營性資產收益權可以份額或股份形式量化到成員,作為其參加集體收益分配的依據。用好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對集體資產進行全程實時監控,推進集體資產管理規范化信息化。要“嚴”格體系建設。扎實解決好“管什么、誰來管、怎么管”的問題。市縣統籌設置農村經濟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或在相關單位加掛牌子,承擔相關職能。鄉鎮依據集體經濟組織及成員數量等,在鄉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設置農經服務專崗。探索在鄉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加掛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服務中心牌子。抓好縣鄉農經管理人員、農村審計人員、鄉鎮記賬員、村級報賬員“四類人員”的隊伍建設,提升人員素質。晉城市沁水縣建強農經“監管人”隊伍,實行縣級農經機構單列,實現黨組織、編制、人員、財務、辦公場所“五獨立”。按照鄉5~7人、鎮7~9人的標準,選優配強鄉鎮農經力量。
“責”字為要,強化擔當聚合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是事關農村社會穩定、農民穩步增收的大事,必須堅持不懈抓緊抓好。要強化責任抓落實。各級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細化任務,完善舉措,形成抓落實工作閉環,確保責任到人,抓出成效??h鄉村三級書記要明確責任,按照“縣為主體、鄉村落實”的原則,縣委書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壯大提質村級集體經濟上,親自上手,靠前指揮;鄉村書記深入一線,主動擔責,切實發揮鄉村兩級基礎作用。要深化探索抓創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開展差異化創新探索,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發展各類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創造更多的發展經驗,形成更多的發展典型。對集體資產監管的典型,要注重總結點上情況,形成制度化成果在面上推廣。要督導考核抓成效。繼續用好“清單化辦理、專班化推進、責任化落實”的工作機制,開展立體化、多維度督促指導。適時開展階段性成效評估,查缺補漏,改進工作。要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列入各類考核范圍,優化考核內容,加大分值權重,運用好考核成果,傳導壓力,樹牢導向。
下一步,山西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深化改革,推動農村改革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劉志杰:念好“五”字訣 提升“五”個力 賦能農村農民共同富裕
時間:2023-01-15 12:16:59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2023年02期
作者:劉志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深化農村改革,必須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激活千家萬戶發展活力,推動千萬農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在“統”字上面做文章,必須做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題中應有之義。
山西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高位推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行動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貪腐問題專項整治,山西省各級各部門念好“新、活、富、嚴、責”五字訣,實現了提升五個力,彰顯了山西在深化農村改革、發展新型集體經濟中的使命和擔當。
“新”字引領,深化認識強定力。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論述,為集體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要深刻理解“新”內涵。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最大的底線是集體資產不流失,農民利益不受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既不是“一大二公”吃大鍋飯,也不是干部經濟、集體經營;既不能因循守舊,裹足不前,也不能脫離現實,盲目冒進。要在守好底線的基礎上,全面準確把握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核心內涵,以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根,以集體和成員協同發展為魂,構建各類主體廣泛參與的新發展形態。要準確把握“新”方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最根本的方向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傳統的農村集體經濟由村組織統一經營,經營方式比較單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在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基礎上,通過合作與聯合紐帶,發展參與市場經濟的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新形式。要積極探索“新”路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最核心的內容是發展新產業,構建新模式。要圍繞“十穩十提”核心任務,貫徹落實好《關于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行動的意見》,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融合、資產租賃、資金收益、文旅康養、生產服務、勞動轉移“六種經濟”。要加強黨建引領,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村村聯合、村企聯合、村社聯合、產業聯盟等形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要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不下指標、不定任務,嚴格控制集體經營風險和債務規模。多種模式、多種路徑有效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活力。截至目前,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超過128億元,其中經營性收入79億元,占比超過61%。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的村占比達到98%以上,基本實現全覆蓋。光伏幫扶電站發電收入19.2億元,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村均增收超過20萬元。近期,評選出以朔州市平魯區西易村、呂梁市汾陽市賈家莊村、晉城市陽城縣皇城村等10個村為代表的首批山西省集體經濟發展“十佳村”和“先進村”,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樹立了榜樣。
“活”字賦能,活化“三資”添動力。推動農村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讓沉睡的資產資源動起來,真正實現農民財產權利。要“活”化集體“三資”。盤活用好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探索通過投資入股等方式設立公司法人、建立市場運營平臺等方式開展經營活動。加快省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建設,把農村產權交易全部放到平臺上,推動農村集體資產公開、公平、公正流轉交易,太原市晉源區將全區所有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納入平臺管理,已辦理土地流轉交易617宗3636.5萬畝,交易金額978萬元。要“活”化發展要素。統籌整合集體經濟扶持資金、獎勵資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資金和各類項目資金,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加強集體經營管理人才培育,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建立集體經營管理人員聘任管理制度,落實“鄉村振興萬人計劃”招聘到村工作大學生擔任村級報賬員要求。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發展特色經濟。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通過入股、租賃等方式直接用于發展鄉村產業。截至目前,全省統籌各類資金25億元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依托“頭雁”“耕耘者”農村改革業務、高素質農民等系列培訓,培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4.2萬人。要“活”化發展主體。積極引導市場主體參與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發揮其資金、技術、管理、品牌等方面的優勢,形成產業鏈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實現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雙贏”。
“富”字夯基,共同富裕增實力。黨的二十大報告特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農民是主體、集體是基礎、機制是關鍵。發展新型集體經濟,不僅要做強集體,還要帶富群眾。要謀劃“富”村舉措。“集體有、跟著走,集體空、沒人聽”,農村集體強不強是黨在農村執政能力的重要基礎。要圍繞種養業基地、農產品加工流通、現代鄉村服務業、農文旅融合等,謀劃、組織、實施一批重點項目。鼓勵從事農業生產及相關產業融合項目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服務。支持有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報產地倉儲保鮮設施等項目,參與農村各類小型項目建設。2022年,省級落實農業生產托管、冷鏈倉儲設施建設等項目發展資金5.5億元,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申報建設。要探索“富”民路徑。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財產權利多種實現形式。圍繞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集體資產收益權權能,積極探索開展集體資產收益權抵押擔保、有償退出等試點,研究制定進城落戶農民依法有償自愿退出集體收益分配權的具體辦法。2021年起,選定10個產改基礎較為扎實的縣(市、區),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質)押貸款試點,并取得較好成效。要建立共“富”機制。充分發揮集體“統”的功能,提升集體帶富能力。通過建立健全集體收益分配制度,將集體成員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作為參與集體收益分配的依據,形成集體與農民之間穩定的收益分配關系,實現“大河水滿小河漲”,帶動農民共同富裕。2022年,全省分紅的集體經濟組織2347個,累計分紅13.3億元。
“嚴”字當頭,強化監管提能力。要堅持嚴的主基調,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摸清底數形成“明白賬”,健全監管制度找準“突破口”,加強人員培訓提升“基本功”。要“嚴”抓制度落實。落實《山西省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全面摸清集體資產底數。截至2022年底,全省農村集體資產總額2982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624億元,分別排名全國第九和第十二名。進一步核查集體資產數量、產權歸屬等基礎信息,及時整治集體資產登記有遺漏、集體資產被侵占、合同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建立起管好用好農村集體資產的長效機制。貫徹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制度,規范財務公開程序,重大財務事項參照執行“四議兩公開”制度。運城市鹽湖區對村集體重大經濟事項,在成員或成員代表會議形成決議后,將會議記錄、實施現場照片等向鄉鎮(街道)報備,鄉鎮(街道)同時對決議方案公開及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將村集體重大經濟事項監督關口進一步前移,實現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監管鞏固提升清化收成果,做好清化收“回頭看”和總結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調整完善不規范合同44.24萬份,調整完善率達到99%以上,清收債權149.3億元,化解債務187.1億元,通過集體資產合理收費新增集體收入14.2億元。要“嚴”格外部監督。綜合利用審計、巡查、民主監督的手段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健全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制度,對村級集體經濟開展定期審計,對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開展任期和離任審計。對一些集體經濟體量大、工程項目建設多、廉政風險高的村,要加強審計監督。2021年,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組織對20153個村開展經濟責任專項審計。對大量扶貧資金形成的扶貧資產,要及時移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時納入集體資產臺賬管理。全省764.9億元扶貧項目資產全部完成確權,其中確權到村238.96億元。對確權到村集體的經營性資產收益權可以份額或股份形式量化到成員,作為其參加集體收益分配的依據。用好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對集體資產進行全程實時監控,推進集體資產管理規范化信息化。要“嚴”格體系建設。扎實解決好“管什么、誰來管、怎么管”的問題。市縣統籌設置農村經濟經營管理服務中心,或在相關單位加掛牌子,承擔相關職能。鄉鎮依據集體經濟組織及成員數量等,在鄉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設置農經服務專崗。探索在鄉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加掛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服務中心牌子。抓好縣鄉農經管理人員、農村審計人員、鄉鎮記賬員、村級報賬員“四類人員”的隊伍建設,提升人員素質。晉城市沁水縣建強農經“監管人”隊伍,實行縣級農經機構單列,實現黨組織、編制、人員、財務、辦公場所“五獨立”。按照鄉5~7人、鎮7~9人的標準,選優配強鄉鎮農經力量。
“責”字為要,強化擔當聚合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是事關農村社會穩定、農民穩步增收的大事,必須堅持不懈抓緊抓好。要強化責任抓落實。各級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細化任務,完善舉措,形成抓落實工作閉環,確保責任到人,抓出成效??h鄉村三級書記要明確責任,按照“縣為主體、鄉村落實”的原則,縣委書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壯大提質村級集體經濟上,親自上手,靠前指揮;鄉村書記深入一線,主動擔責,切實發揮鄉村兩級基礎作用。要深化探索抓創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開展差異化創新探索,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發展各類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創造更多的發展經驗,形成更多的發展典型。對集體資產監管的典型,要注重總結點上情況,形成制度化成果在面上推廣。要督導考核抓成效。繼續用好“清單化辦理、專班化推進、責任化落實”的工作機制,開展立體化、多維度督促指導。適時開展階段性成效評估,查缺補漏,改進工作。要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列入各類考核范圍,優化考核內容,加大分值權重,運用好考核成果,傳導壓力,樹牢導向。
下一步,山西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深化改革,推動農村改革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