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ig id="levzo"></big>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關于湘西州農民和脫貧戶收入及如何持續增收的分析與思考

      時間:2023-01-26 12:02:35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作者: 李 靜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擴大農村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農村農民收入,尤其是脫貧戶和監測對象收入,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近年來,湘西州農民收入進一步提高,表現出穩健的增長態勢,但也應該看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低,近年其增速也低于同期湖南省其他市的增長速度。為進一步認清湘西州農民和脫貧戶收入的現狀,發現問題所在,探求破解其增收難之路,本文作以下粗淺分析和思考。

      一、增加農民收入的意義是什么

      (一)國家有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薄皥猿侄鄤诙嗟?,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都對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部署。

      (二)法律有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鼓勵支持農民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國家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涉農企業、電子商務企業、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等以多種方式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三)農民有需求

      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影響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成色。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民通過工資性收入的增長來增加收入的難度將加大,農民希望通過多種途徑來增加收入,這就需提高農民的家庭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來提高農民的總體收入,讓億萬農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趕上來、不掉隊。

      (四)考核有指標

      近年來,湖南省對市州、縣市區黨委和政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考核,都單列出農民收入的考核指標,“主要考核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增速是否高于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脫貧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是否高于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以下簡稱“2個高于”。在年度國家對各省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中,也重點考核脫貧戶和監測戶的收入。

      二、湘西州農民收入現狀如何

      (一)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現狀水平

      根據湘西州統計局、湖南省內其他各市統計局、湖南省統計局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1年湘西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3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295.2元)32.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8931元)34.9% ;2021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0:1,湖南省比值為2.45:1,全省各市州中城鄉收入差距最大的城市是懷化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是2.45:1,湘西州是2.41:1倒數第二,張家界市是2.35:1倒數第三。觀察全省其他發達地區,例如長沙、益陽、衡陽、湘潭市,其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均在1.80以下,且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湘西州??梢?,湘西州在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異、提高農民收入,縮短城鄉居民收入差異方面還存在提升空間。 QQ截圖20230126120727.jpg

      (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構成

      2021年,湘西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3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90元,增長9.70%,沒有達到“2個高于”中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要求,位列全省末尾,其中:工資性收入為5436元,占44.08%;經營凈收入為3456元,占28.02%;轉移凈收入為3218元,占26.09%;財產凈收入為222元,占1.80%。2022年的數據尚未公布。

      (三)脫貧戶人均純收入構成

      2021年,湘西州脫貧戶人均純收入為13535元,比上年增長11.93%,實現了“2個高于”中的“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增速高于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要求,其中:工資性收入為11054元,占81.67%,增幅為16.71%;經營性凈收入為638元,占4.71%,增幅為6.84%;轉移凈收入為1771元,占13.09%,增幅為1.91%;財產性凈收入為72元,占0.53%,增幅為44.85%。

      2022年,湘西州脫貧戶人均純收入為15276元,比上年增長12.86%,其中:工資性收入為12003元,占78.57%,增幅為8.59%;經營性凈收入為1376元,占9.0 %,增幅為115.67 %;轉移凈收入為1755元,占11.49 %,增幅為-0.90%;財產性凈收入為142元,占0.93 %,增幅為97.22%。

      QQ截圖20230126120524.jpg

      由上可見,第一,工資性收入是湘西州農民及脫貧戶收入增加的主要來源,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5436元,占44.08%,脫貧戶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1054元,占81.67%,到2022年,脫貧戶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2003元,占78.57%;第二,經營性收入在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第2,在脫貧戶人均純收入中占比第3,但脫貧戶家庭經營性收入增勢強勁,2021年增幅為6.84%,2022年實現人均1376元,比上年增長115.67%,是近幾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主要來自于家庭經營的第一產業對脫貧戶收入的貢獻,但對比2021年全州農村居民和脫貧戶的經營性凈收入,兩者仍有2818元的差距;第三,隨著農村居民財富的積累,投資渠道更趨多元化,農民利息紅利收入和轉讓承包土地經營權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以脫貧戶為例,2021年,湘西州脫貧戶人均財產性凈收入為72元,占總收入的0.53%,2022年,則為142元,占總收入的0.93 %,增幅為97.22%;第四,轉移性收入連續兩年來在脫貧戶人均純收入中占比第2,且穩步在11%以上。

      三、湘西州農民及脫貧戶增收的難點在哪里

      從湘西州農民收入現狀分析可得出,在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全州農村居民收入連續穩步增長,但存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民和脫貧戶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農民尤其是脫貧戶的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均比重小等問題,就當前階段來看,全州農民及脫貧戶增收主要存在以下困難。

      (一)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占比大,上升空間小

      工資性收入占湘西州農民及脫貧戶收入的主要比重,尤其是脫貧戶收入的主要來源,其2021年—2022年比重都在78%以上,上升空間小。首先,如遇到意外突發事件,極易讓農民總體收入受到沖擊,例如,2022年受疫情影響,我州脫貧戶工資性性收入就下滑了3.1個百分點,再如脫貧戶家庭的外出打工主要勞動力遭受意外的話,這戶就會因收入銳減而發生返貧風險。其次,受自身素質及家庭影響,我州已經轉移就業的勞動力,外出打工從事的普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層次偏低,如不提高勞動技能水平,大幅度提高工資水平的機會不大。

      (二)經營性收入占比有待提高,但存在瓶頸

      從家庭經營性收入看,2021年湘西州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為3456元,占28.02%,脫貧戶人均經營性凈收入為638元,占比僅為4.71%,2022年脫貧戶經營性凈收入為1376元,占9.0 %,雖然上升空間大,但存在瓶頸。一是集約化經營程度低,根據2021年湘西州統計年鑒,全州農村居民人均經營耕地0.98畝,這樣估算戶均耕地僅4畝左右。這就意味著家庭農業生產經營難以采用規?;默F代耕作手段,有的農戶在播種、管理、收獲各個環節處于“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一家一戶分散生產,難以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率。二是農產品附加值低,從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中的經營收入結構比來看,家庭的第一產業經營收入為3605元,第二產業經營收入為77元,第三產業經營收入為3113元,第二產業經營收入對農民經營收入貢獻甚微。加上農村外出務工人數居多,留在農村的青壯年少,整體文化科技素質偏低,農產品多為初級產品,商品率低,產品附加值低,很難使價格上去。三是抗風險能力弱,留守農民的市場意識淡薄,商品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民在經營上隨大流,陷入了“什么賺錢種什么,種出什么難賺錢”“豐產不豐收”的怪圈,抗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風險能力弱。

      (三)財產性收入有待通過進一步改革來釋放潛力

      農民財產性收入在湘西州農民可支配收入和脫貧戶的純收入中均占比最低,以2021年為例,全州農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222元,占1.80%,脫貧戶人均財產性凈收入為72元,占0.53%。究其原因,是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土地流轉租金收入,而農民村集體經濟組織財產性收益、房屋出租、個人金融資產收益較少。

      四、如何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需要不斷縮小脫貧群眾與其他農民的收入差距,而確保農村與城市同步全面建成現代化并保證其成色,也必須在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上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持續增加農民及脫貧群眾收入,實現“十四五”湘西州農民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目標,實現共同富裕,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大力發展鄉村富民產業,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目前,湘西州農民的經營凈收入占農民收入不到30%,脫貧戶的不到10%,當前,就是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通過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加經營性收入,特別是要向組織化經營要收入、向產業鏈要收入、向品牌化要收入,向防災減災要收入。

      一是培優做強聯農帶農新型經營主體,向組織化經營要收入。十八大以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湘西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貧困戶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11.8萬有產業發展能力及意愿的脫貧戶,同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聯結,截止2021年,湘西州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6720個,農產品加工企業3030家,其中州級以上龍頭企業205家,家庭農場2615戶。下一步需積極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培優做強更多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目標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以帶動更多農民及脫貧戶增收。首先要強化指導服務扶持,可建立縣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導員隊伍,由農業農村、發改、財政、文旅、林業、供銷聯社等部門中具體業務和技術人員組成,專職或兼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與發展給予業務指導、政策咨詢、財務會計輔導和服務,紓解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全面提升經營者素質,提升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其次支持新型主體之間融合發展,采用合作經營模式,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構建農業經營體系。例如,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秦南鎮農業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打造“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四位一體運營模式:農戶加入合作社成為成員,由合作社統一組織農事生產、農資采購和農產品銷售,節約進入市場的交易費用,分享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環節的增值收益。家庭農場依托合作社,與其他生產類型相同或類似的家庭農場組成利益共同體,承接合作社種植項目,開展專業化生產。企業憑借資金、信息、技術優勢,開拓市場,農產品由農戶及家庭農場負責生產,合作社負責驗級,企業負責加工和銷售。合作社服務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對內服務成員,對外面向更多農戶提供優質社會化服務?!八奈灰惑w”的運營模式使得企業可以專心搞市場、家庭農場專心搞生產、合作社專心搞服務,讓小農戶的微力量聚合成發展產業的大動能,2020年合作社共實現營業綜合收入1670萬元,盈余42萬元,最終向成員返還盈余17萬余元,該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2020年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最后要提升聯農帶農水平,要優化龍頭企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發展和營商環境,每年安排一定的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支持經營主體實施的項目,推動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連接機制,以市場為紐帶進行聯結,開展訂單收購,指導農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施標準化、專業化、規?;a,克服農戶不懂市場、沒有資金、缺乏技術的發展困局;以服務為紐帶進行聯結,為農戶提供統一標準化服務;以股份為紐帶進行聯結,支持農戶入股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采取入股保底分紅和盈余返還等方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增值收益。

      二是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向產業鏈要收入。以州內菖蒲塘村、竹山村、洞坎村、隘口村、比耳村為代表,繼續打造一批通過自身文化、產業、旅游等資源優勢融合二三產業發展,帶動本村村民及周邊村脫貧致富的富裕村和網紅村。大力支持有能力和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以農產品和農村資源優勢為基礎的農村二三產業,使農業與這些相關的二三產業在主要由農民構成的同一農業經營主體下進行真正融合發展。進一步推進鄉村旅游示范村、休閑康養基地等建設,推廣鄉村旅游民宿、美食、富有湘西州特色的土家族苗族系列旅游商品。加快發展農村電商,推廣“電子商務+農村物流”“網紅直播帶貨”等模式,促進產銷對接。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推進供銷社為農服務中心建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郵政快遞公司、農業服務公司生產服務一體化發展,逐步提升農林牧漁服務業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例,通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現二三產業創造的價值增值由農民共享。

      三是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打造“土特產”,向品牌化要收入。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提出“要做好土特產文章”,湘西州要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打造品牌化“土特產”一方面需從“特”處著手,持續加快發展全州茶葉、獼猴桃、柑橘、油茶、煙葉、中藥材、油菜、桑蠶、黑豬等特色高效農業,全面提升設施農業發展水平,建設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繼續積極發展“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支持各縣市加快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建設;也需從“微”處突破,因地制宜發展小種植、小養殖、小田園、小加工、小商貿、小民宿等特色庭院經濟,不僅能夠促進鄉村的產業興旺,在改善鄉村環境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還能幫助農民提升技術與經營水平,拓寬發展渠道與創新手段??山梃b全國已成功落地的庭院經濟模式,例如,福建省武夷山市西郊村,2019年先由市里的科技特派員對村民的庭院進行了經濟改造,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將以前的閑置空地利用起來,種植了花葉絡石、金邊麥冬、金姬小蠟等花苗木,預計年產利潤在30%左右。針對這個村子離城區遠的位置條件,村里還開發了炸油餅、做麥芽糖等沉浸式體驗項目來吸引人流。又如,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鼓勵農戶利用房前屋后、院壩和房頂等“非耕地”發展庭院經濟,打造一批以石斛盆栽、中藥材種植、生態雞養殖、蜜蜂養殖為主的庭院經濟主題村莊,目前,石棉縣庭院利用面積5100余畝,發展石斛、白芨、重樓等中藥材盆景63萬余盆,地栽41200平方米,利用率達53.8%,年庭院經濟總收入達4436萬元,全縣23個脫貧村和5個重點幫扶村均已實現庭院經濟全覆蓋,促進人均增收579元。另一方面要加快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引導農戶不斷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更多采用安全、綠色、有機等生產方式,提升農產品品質,增強安全性,同時依托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打造更多優質農產品品牌,有效開發銷售市場,通過優質優價提升農民生產經營效益,也確保脫貧群眾經營性收入穩步提升。

      四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改善農民增收環境,向防災減災要收入。隨著近年來極端天氣的增多,農作物受自然災害減產的不確定性增大,需不斷完善健全農業防災減災制度,一要防,地方財政要加大防災減災資金、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預算,確保及時足額到位。要加強農田水利設施防御體系建設,周期性開展水旱災害防御前期檢查,加強溝渠疏浚以及水庫、泵站建設和管護,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隱患。二要救,建立部門間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加強氣象、水文、防汛、農業現代化建設,制定干旱、洪澇、冰凍等自然災害的防御工作預案和緊急救助預案,形成災害救助網絡系統。三要保,將農業保險貫穿農業防災、減災、災后賠付全過程,加大農業保險產品創新開發力度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力度,提高保障標準,增強保險吸引力。災害發生后,以最快速度開展定損理賠,幫助農民減少災害損失,及時恢復再生產。

      (二)穩步促進充分就業創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工資性收入是湘西州農民及脫貧戶收入的主要來源,雖然近年來,疫情對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造成一定影響,但不像經營性收入受耕地、氣候等客觀因素影響大,因此持續增加全州農民收入,需實現農民及脫貧戶充分就業,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從短期來看,要大力支持農民工穩定就業,隨著疫情結束,市場逐漸恢復,全州各級政府需積極主動地與外地勞務輸入地對接,廣泛收集并及時發布企業用工需求,組織好“一站式”直達運輸服務,幫助農民工盡快安全返崗復工;繼續組織開展“春風行動”,為農民工和用人單位搭建就業服務供需平臺,對在本地已經有固定崗位、工作比較穩定的農民工提供免費政策咨詢、職業指導等公共服務;對于不能外出的農民工,主動幫助其解決在家務農所需。

      一要加快高素質農民培育。繼續抓好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構建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提高農民工科技文化素質,使其從單純的勞力型向技能型轉變,以“花垣焊工”為例,打造更多的勞務品牌。同時,推進農村實用人才培育,重點培養家政、廚師、司機、養老護理等社會需求量大的從業人員。

      二要拓寬農民就業渠道。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以脫貧農民和農村低收入群體為重點,實施一批能夠廣泛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投資規模小、技術門檻低、前期工作簡單、務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基礎設施項目,增加就業容量。進一步開發公益性崗位,在村集體經濟基礎較好的地方,探索開發道路養護、垃圾污水處理、高標準農田管護等崗位,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脫貧人口、監測對象特別是其中的弱勞力、半勞力等就業。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對外經營,承擔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積極吸納農民就業。

      三要大力促進返鄉創業。實施回歸創業工程,推進返鄉創業示范縣市(園區、項目)建設,落實好財政、金融、用地、人才等扶持政策,支持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科技人員、退役軍人等返鄉入鄉創業。搭建創業平臺,建設各類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強化創業指導,為創業農民工提供開業指導、項目策劃、政策咨詢、信貸融資等服務。

      (三)深化農村改革制度創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現在農村還有大量的“沉睡”資源,這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潛力所在,要通過改革來激活,使農民的資產由隱性變為顯性,有更多機會參與分享市場收益。

      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湘西州農村居民人均經營耕地0.98畝,戶均耕地面積少和農村土地的分散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和農業收入的提高,要實現土地規模經營,需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增強土地、山林等自然資源的流轉性和變現空間,促進土地經營權以出租、入股或其他方式流轉,鼓勵、支持農民承包戶土地向新型規模經營主體相對集中,增加農民及脫貧群眾的土地租金和分紅收益。

      二是分類盤活宅基地資源。對于縣市內城郊村的閑置宅基地,可充分綜合考慮地理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特點、生態環境容量、歷史文化傳承等因素,結合當地鄉村建設重點工程,發展可不限于傳統鄉村旅游、民宿和休閑農業的綠色康養,還可以發展電子商務、自駕車營地和鄉村非遺工坊新產業新業態;具備一定產業發展前景的村寨,應著力開展土地整理項目,加強“空心房”整治,依法依規將節約的宅基地轉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既能為農民提升住房水平或實現集中居住提供用地保障,也可為鄉村科技文體廣場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非農產業發展提供土地要素條件;對于遠離縣市鎮中心且沒有特色產業支撐的農村,房地資源盤活價值有限,應鼓勵農戶騰退分散、閑置宅基地和農房,并利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支持性政策,與城鎮交易用地指標,分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紅利。

      三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需認真貫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村集體經濟促進和管理條例》,健全“縣統籌、鄉組織、村實施”發展機制,做大集體經濟“蛋糕”,讓村民及貧困群眾變身股東參與分紅??赏茝V州內吉首市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例如,吉首市在盤活村集體各類存量資產上,采取自主、租賃、委托等經營方式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其市的望江坳村利用村屬閑置空地,采取自建庫房1000平方米出租,當年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20萬元。同時,吉首市整合市區77間門面和59個攤位等資產配置給38個村集體經濟薄弱的村,采取國有公司集中托管,統一出租經營,實現每村每年分紅5萬元以上;在服務創收上,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增加村集體收益,其市的興田村因高鐵站建設,村民及村集體土地幾乎全部被征收,該村另辟蹊徑,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吉首市興田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由“兩委”成員組成公司董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組成公司監事會,全體村民組成股東,大力發展勞務外包、物業管理、環衛保潔等業務,為8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村集體經濟80萬元以上。

      (四)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是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的重要內容。增加農民及脫貧群眾的轉移性收入,需要在財政、公共服務上齊發力。

      一是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稻谷最低收購價等惠農補貼政策。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實現水稻、玉米等主糧作物成本保險全覆蓋。創新農村金融支持政策,幫助農民創業增收,可借鑒河南省的蘭考普惠金融模式,蘭考縣是全國首個普惠金融試驗區,通過“以數字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為核心,金融服務體系、普惠授信體系、信用信息體系、風險防控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一平臺四體系”,解決了“信貸風控難、服務成本高、農民貸款難”等問題,目前蘭考縣的農戶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呈現逐年下降態勢,老百姓的滿意度、獲得感明顯提高,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模式已在河南省全省推廣。

      二是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推廣“1+6”醫共體新模式建設,不斷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尤其是針對當前農村地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情況,要建立健全農村地區新冠疫情防控責任體系,切實把各項措施落實到村到戶。需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對符合條件的農戶實施精準高效的醫療、住房、教育、就業和受災人員救助等專項社會救助,逐步提高救助水平,同時,穩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縮小城鄉低保差距。(作者單位:湖南省湘西州鄉村振興局)

      0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
      標簽調查研究    
      觀察思考

      關于湘西州農民和脫貧戶收入及如何持續增收的分析與思考

      時間:2023-01-26 12:02:35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 李 靜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擴大農村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農村農民收入,尤其是脫貧戶和監測對象收入,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近年來,湘西州農民收入進一步提高,表現出穩健的增長態勢,但也應該看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低,近年其增速也低于同期湖南省其他市的增長速度。為進一步認清湘西州農民和脫貧戶收入的現狀,發現問題所在,探求破解其增收難之路,本文作以下粗淺分析和思考。

      一、增加農民收入的意義是什么

      (一)國家有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薄皥猿侄鄤诙嗟?,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都對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部署。

      (二)法律有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鼓勵支持農民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國家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涉農企業、電子商務企業、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等以多種方式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三)農民有需求

      農民收入水平偏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影響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成色。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民通過工資性收入的增長來增加收入的難度將加大,農民希望通過多種途徑來增加收入,這就需提高農民的家庭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來提高農民的總體收入,讓億萬農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趕上來、不掉隊。

      (四)考核有指標

      近年來,湖南省對市州、縣市區黨委和政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考核,都單列出農民收入的考核指標,“主要考核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增速是否高于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脫貧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是否高于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以下簡稱“2個高于”。在年度國家對各省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考核評估中,也重點考核脫貧戶和監測戶的收入。

      二、湘西州農民收入現狀如何

      (一)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現狀水平

      根據湘西州統計局、湖南省內其他各市統計局、湖南省統計局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1年湘西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3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295.2元)32.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8931元)34.9% ;2021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0:1,湖南省比值為2.45:1,全省各市州中城鄉收入差距最大的城市是懷化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是2.45:1,湘西州是2.41:1倒數第二,張家界市是2.35:1倒數第三。觀察全省其他發達地區,例如長沙、益陽、衡陽、湘潭市,其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均在1.80以下,且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湘西州??梢?,湘西州在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異、提高農民收入,縮短城鄉居民收入差異方面還存在提升空間。 QQ截圖20230126120727.jpg

      (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構成

      2021年,湘西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3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90元,增長9.70%,沒有達到“2個高于”中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要求,位列全省末尾,其中:工資性收入為5436元,占44.08%;經營凈收入為3456元,占28.02%;轉移凈收入為3218元,占26.09%;財產凈收入為222元,占1.80%。2022年的數據尚未公布。

      (三)脫貧戶人均純收入構成

      2021年,湘西州脫貧戶人均純收入為13535元,比上年增長11.93%,實現了“2個高于”中的“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增速高于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要求,其中:工資性收入為11054元,占81.67%,增幅為16.71%;經營性凈收入為638元,占4.71%,增幅為6.84%;轉移凈收入為1771元,占13.09%,增幅為1.91%;財產性凈收入為72元,占0.53%,增幅為44.85%。

      2022年,湘西州脫貧戶人均純收入為15276元,比上年增長12.86%,其中:工資性收入為12003元,占78.57%,增幅為8.59%;經營性凈收入為1376元,占9.0 %,增幅為115.67 %;轉移凈收入為1755元,占11.49 %,增幅為-0.90%;財產性凈收入為142元,占0.93 %,增幅為97.22%。

      QQ截圖20230126120524.jpg

      由上可見,第一,工資性收入是湘西州農民及脫貧戶收入增加的主要來源,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5436元,占44.08%,脫貧戶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1054元,占81.67%,到2022年,脫貧戶人均工資性收入為12003元,占78.57%;第二,經營性收入在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第2,在脫貧戶人均純收入中占比第3,但脫貧戶家庭經營性收入增勢強勁,2021年增幅為6.84%,2022年實現人均1376元,比上年增長115.67%,是近幾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主要來自于家庭經營的第一產業對脫貧戶收入的貢獻,但對比2021年全州農村居民和脫貧戶的經營性凈收入,兩者仍有2818元的差距;第三,隨著農村居民財富的積累,投資渠道更趨多元化,農民利息紅利收入和轉讓承包土地經營權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以脫貧戶為例,2021年,湘西州脫貧戶人均財產性凈收入為72元,占總收入的0.53%,2022年,則為142元,占總收入的0.93 %,增幅為97.22%;第四,轉移性收入連續兩年來在脫貧戶人均純收入中占比第2,且穩步在11%以上。

      三、湘西州農民及脫貧戶增收的難點在哪里

      從湘西州農民收入現狀分析可得出,在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全州農村居民收入連續穩步增長,但存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民和脫貧戶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農民尤其是脫貧戶的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均比重小等問題,就當前階段來看,全州農民及脫貧戶增收主要存在以下困難。

      (一)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占比大,上升空間小

      工資性收入占湘西州農民及脫貧戶收入的主要比重,尤其是脫貧戶收入的主要來源,其2021年—2022年比重都在78%以上,上升空間小。首先,如遇到意外突發事件,極易讓農民總體收入受到沖擊,例如,2022年受疫情影響,我州脫貧戶工資性性收入就下滑了3.1個百分點,再如脫貧戶家庭的外出打工主要勞動力遭受意外的話,這戶就會因收入銳減而發生返貧風險。其次,受自身素質及家庭影響,我州已經轉移就業的勞動力,外出打工從事的普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層次偏低,如不提高勞動技能水平,大幅度提高工資水平的機會不大。

      (二)經營性收入占比有待提高,但存在瓶頸

      從家庭經營性收入看,2021年湘西州農村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為3456元,占28.02%,脫貧戶人均經營性凈收入為638元,占比僅為4.71%,2022年脫貧戶經營性凈收入為1376元,占9.0 %,雖然上升空間大,但存在瓶頸。一是集約化經營程度低,根據2021年湘西州統計年鑒,全州農村居民人均經營耕地0.98畝,這樣估算戶均耕地僅4畝左右。這就意味著家庭農業生產經營難以采用規?;默F代耕作手段,有的農戶在播種、管理、收獲各個環節處于“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一家一戶分散生產,難以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率。二是農產品附加值低,從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中的經營收入結構比來看,家庭的第一產業經營收入為3605元,第二產業經營收入為77元,第三產業經營收入為3113元,第二產業經營收入對農民經營收入貢獻甚微。加上農村外出務工人數居多,留在農村的青壯年少,整體文化科技素質偏低,農產品多為初級產品,商品率低,產品附加值低,很難使價格上去。三是抗風險能力弱,留守農民的市場意識淡薄,商品意識不強,大部分農民在經營上隨大流,陷入了“什么賺錢種什么,種出什么難賺錢”“豐產不豐收”的怪圈,抗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風險能力弱。

      (三)財產性收入有待通過進一步改革來釋放潛力

      農民財產性收入在湘西州農民可支配收入和脫貧戶的純收入中均占比最低,以2021年為例,全州農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222元,占1.80%,脫貧戶人均財產性凈收入為72元,占0.53%。究其原因,是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比較單一,主要是土地流轉租金收入,而農民村集體經濟組織財產性收益、房屋出租、個人金融資產收益較少。

      四、如何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需要不斷縮小脫貧群眾與其他農民的收入差距,而確保農村與城市同步全面建成現代化并保證其成色,也必須在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上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持續增加農民及脫貧群眾收入,實現“十四五”湘西州農民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目標,實現共同富裕,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大力發展鄉村富民產業,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

      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目前,湘西州農民的經營凈收入占農民收入不到30%,脫貧戶的不到10%,當前,就是要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通過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加經營性收入,特別是要向組織化經營要收入、向產業鏈要收入、向品牌化要收入,向防災減災要收入。

      一是培優做強聯農帶農新型經營主體,向組織化經營要收入。十八大以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湘西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貧困戶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11.8萬有產業發展能力及意愿的脫貧戶,同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建立了利益聯結,截止2021年,湘西州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6720個,農產品加工企業3030家,其中州級以上龍頭企業205家,家庭農場2615戶。下一步需積極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培優做強更多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目標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以帶動更多農民及脫貧戶增收。首先要強化指導服務扶持,可建立縣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導員隊伍,由農業農村、發改、財政、文旅、林業、供銷聯社等部門中具體業務和技術人員組成,專職或兼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與發展給予業務指導、政策咨詢、財務會計輔導和服務,紓解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全面提升經營者素質,提升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其次支持新型主體之間融合發展,采用合作經營模式,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構建農業經營體系。例如,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秦南鎮農業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打造“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四位一體運營模式:農戶加入合作社成為成員,由合作社統一組織農事生產、農資采購和農產品銷售,節約進入市場的交易費用,分享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環節的增值收益。家庭農場依托合作社,與其他生產類型相同或類似的家庭農場組成利益共同體,承接合作社種植項目,開展專業化生產。企業憑借資金、信息、技術優勢,開拓市場,農產品由農戶及家庭農場負責生產,合作社負責驗級,企業負責加工和銷售。合作社服務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對內服務成員,對外面向更多農戶提供優質社會化服務?!八奈灰惑w”的運營模式使得企業可以專心搞市場、家庭農場專心搞生產、合作社專心搞服務,讓小農戶的微力量聚合成發展產業的大動能,2020年合作社共實現營業綜合收入1670萬元,盈余42萬元,最終向成員返還盈余17萬余元,該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2020年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最后要提升聯農帶農水平,要優化龍頭企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發展和營商環境,每年安排一定的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支持經營主體實施的項目,推動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連接機制,以市場為紐帶進行聯結,開展訂單收購,指導農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施標準化、專業化、規?;a,克服農戶不懂市場、沒有資金、缺乏技術的發展困局;以服務為紐帶進行聯結,為農戶提供統一標準化服務;以股份為紐帶進行聯結,支持農戶入股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采取入股保底分紅和盈余返還等方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增值收益。

      二是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向產業鏈要收入。以州內菖蒲塘村、竹山村、洞坎村、隘口村、比耳村為代表,繼續打造一批通過自身文化、產業、旅游等資源優勢融合二三產業發展,帶動本村村民及周邊村脫貧致富的富裕村和網紅村。大力支持有能力和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以農產品和農村資源優勢為基礎的農村二三產業,使農業與這些相關的二三產業在主要由農民構成的同一農業經營主體下進行真正融合發展。進一步推進鄉村旅游示范村、休閑康養基地等建設,推廣鄉村旅游民宿、美食、富有湘西州特色的土家族苗族系列旅游商品。加快發展農村電商,推廣“電子商務+農村物流”“網紅直播帶貨”等模式,促進產銷對接。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推進供銷社為農服務中心建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郵政快遞公司、農業服務公司生產服務一體化發展,逐步提升農林牧漁服務業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例,通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實現二三產業創造的價值增值由農民共享。

      三是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打造“土特產”,向品牌化要收入。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提出“要做好土特產文章”,湘西州要發展優勢特色農業打造品牌化“土特產”一方面需從“特”處著手,持續加快發展全州茶葉、獼猴桃、柑橘、油茶、煙葉、中藥材、油菜、桑蠶、黑豬等特色高效農業,全面提升設施農業發展水平,建設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繼續積極發展“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支持各縣市加快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建設;也需從“微”處突破,因地制宜發展小種植、小養殖、小田園、小加工、小商貿、小民宿等特色庭院經濟,不僅能夠促進鄉村的產業興旺,在改善鄉村環境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還能幫助農民提升技術與經營水平,拓寬發展渠道與創新手段??山梃b全國已成功落地的庭院經濟模式,例如,福建省武夷山市西郊村,2019年先由市里的科技特派員對村民的庭院進行了經濟改造,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將以前的閑置空地利用起來,種植了花葉絡石、金邊麥冬、金姬小蠟等花苗木,預計年產利潤在30%左右。針對這個村子離城區遠的位置條件,村里還開發了炸油餅、做麥芽糖等沉浸式體驗項目來吸引人流。又如,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鼓勵農戶利用房前屋后、院壩和房頂等“非耕地”發展庭院經濟,打造一批以石斛盆栽、中藥材種植、生態雞養殖、蜜蜂養殖為主的庭院經濟主題村莊,目前,石棉縣庭院利用面積5100余畝,發展石斛、白芨、重樓等中藥材盆景63萬余盆,地栽41200平方米,利用率達53.8%,年庭院經濟總收入達4436萬元,全縣23個脫貧村和5個重點幫扶村均已實現庭院經濟全覆蓋,促進人均增收579元。另一方面要加快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引導農戶不斷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更多采用安全、綠色、有機等生產方式,提升農產品品質,增強安全性,同時依托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打造更多優質農產品品牌,有效開發銷售市場,通過優質優價提升農民生產經營效益,也確保脫貧群眾經營性收入穩步提升。

      四是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改善農民增收環境,向防災減災要收入。隨著近年來極端天氣的增多,農作物受自然災害減產的不確定性增大,需不斷完善健全農業防災減災制度,一要防,地方財政要加大防災減災資金、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預算,確保及時足額到位。要加強農田水利設施防御體系建設,周期性開展水旱災害防御前期檢查,加強溝渠疏浚以及水庫、泵站建設和管護,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隱患。二要救,建立部門間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加強氣象、水文、防汛、農業現代化建設,制定干旱、洪澇、冰凍等自然災害的防御工作預案和緊急救助預案,形成災害救助網絡系統。三要保,將農業保險貫穿農業防災、減災、災后賠付全過程,加大農業保險產品創新開發力度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力度,提高保障標準,增強保險吸引力。災害發生后,以最快速度開展定損理賠,幫助農民減少災害損失,及時恢復再生產。

      (二)穩步促進充分就業創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工資性收入是湘西州農民及脫貧戶收入的主要來源,雖然近年來,疫情對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造成一定影響,但不像經營性收入受耕地、氣候等客觀因素影響大,因此持續增加全州農民收入,需實現農民及脫貧戶充分就業,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從短期來看,要大力支持農民工穩定就業,隨著疫情結束,市場逐漸恢復,全州各級政府需積極主動地與外地勞務輸入地對接,廣泛收集并及時發布企業用工需求,組織好“一站式”直達運輸服務,幫助農民工盡快安全返崗復工;繼續組織開展“春風行動”,為農民工和用人單位搭建就業服務供需平臺,對在本地已經有固定崗位、工作比較穩定的農民工提供免費政策咨詢、職業指導等公共服務;對于不能外出的農民工,主動幫助其解決在家務農所需。

      一要加快高素質農民培育。繼續抓好新型農民職業技能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構建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提高農民工科技文化素質,使其從單純的勞力型向技能型轉變,以“花垣焊工”為例,打造更多的勞務品牌。同時,推進農村實用人才培育,重點培養家政、廚師、司機、養老護理等社會需求量大的從業人員。

      二要拓寬農民就業渠道。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以脫貧農民和農村低收入群體為重點,實施一批能夠廣泛帶動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投資規模小、技術門檻低、前期工作簡單、務工技能要求不高的基礎設施項目,增加就業容量。進一步開發公益性崗位,在村集體經濟基礎較好的地方,探索開發道路養護、垃圾污水處理、高標準農田管護等崗位,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脫貧人口、監測對象特別是其中的弱勞力、半勞力等就業。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對外經營,承擔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積極吸納農民就業。

      三要大力促進返鄉創業。實施回歸創業工程,推進返鄉創業示范縣市(園區、項目)建設,落實好財政、金融、用地、人才等扶持政策,支持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科技人員、退役軍人等返鄉入鄉創業。搭建創業平臺,建設各類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強化創業指導,為創業農民工提供開業指導、項目策劃、政策咨詢、信貸融資等服務。

      (三)深化農村改革制度創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現在農村還有大量的“沉睡”資源,這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潛力所在,要通過改革來激活,使農民的資產由隱性變為顯性,有更多機會參與分享市場收益。

      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湘西州農村居民人均經營耕地0.98畝,戶均耕地面積少和農村土地的分散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和農業收入的提高,要實現土地規模經營,需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增強土地、山林等自然資源的流轉性和變現空間,促進土地經營權以出租、入股或其他方式流轉,鼓勵、支持農民承包戶土地向新型規模經營主體相對集中,增加農民及脫貧群眾的土地租金和分紅收益。

      二是分類盤活宅基地資源。對于縣市內城郊村的閑置宅基地,可充分綜合考慮地理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特點、生態環境容量、歷史文化傳承等因素,結合當地鄉村建設重點工程,發展可不限于傳統鄉村旅游、民宿和休閑農業的綠色康養,還可以發展電子商務、自駕車營地和鄉村非遺工坊新產業新業態;具備一定產業發展前景的村寨,應著力開展土地整理項目,加強“空心房”整治,依法依規將節約的宅基地轉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既能為農民提升住房水平或實現集中居住提供用地保障,也可為鄉村科技文體廣場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非農產業發展提供土地要素條件;對于遠離縣市鎮中心且沒有特色產業支撐的農村,房地資源盤活價值有限,應鼓勵農戶騰退分散、閑置宅基地和農房,并利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支持性政策,與城鎮交易用地指標,分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紅利。

      三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需認真貫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農村集體經濟促進和管理條例》,健全“縣統籌、鄉組織、村實施”發展機制,做大集體經濟“蛋糕”,讓村民及貧困群眾變身股東參與分紅??赏茝V州內吉首市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例如,吉首市在盤活村集體各類存量資產上,采取自主、租賃、委托等經營方式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其市的望江坳村利用村屬閑置空地,采取自建庫房1000平方米出租,當年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20萬元。同時,吉首市整合市區77間門面和59個攤位等資產配置給38個村集體經濟薄弱的村,采取國有公司集中托管,統一出租經營,實現每村每年分紅5萬元以上;在服務創收上,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增加村集體收益,其市的興田村因高鐵站建設,村民及村集體土地幾乎全部被征收,該村另辟蹊徑,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吉首市興田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由“兩委”成員組成公司董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組成公司監事會,全體村民組成股東,大力發展勞務外包、物業管理、環衛保潔等業務,為8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增加村集體經濟80萬元以上。

      (四)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是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的重要內容。增加農民及脫貧群眾的轉移性收入,需要在財政、公共服務上齊發力。

      一是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稻谷最低收購價等惠農補貼政策。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實現水稻、玉米等主糧作物成本保險全覆蓋。創新農村金融支持政策,幫助農民創業增收,可借鑒河南省的蘭考普惠金融模式,蘭考縣是全國首個普惠金融試驗區,通過“以數字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為核心,金融服務體系、普惠授信體系、信用信息體系、風險防控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一平臺四體系”,解決了“信貸風控難、服務成本高、農民貸款難”等問題,目前蘭考縣的農戶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呈現逐年下降態勢,老百姓的滿意度、獲得感明顯提高,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模式已在河南省全省推廣。

      二是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推廣“1+6”醫共體新模式建設,不斷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尤其是針對當前農村地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情況,要建立健全農村地區新冠疫情防控責任體系,切實把各項措施落實到村到戶。需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對符合條件的農戶實施精準高效的醫療、住房、教育、就業和受災人員救助等專項社會救助,逐步提高救助水平,同時,穩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縮小城鄉低保差距。(作者單位:湖南省湘西州鄉村振興局)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
      專題專欄
      聯系我們|網站介紹|管理團隊|歡迎投稿|雜志訂閱|網站聲明|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雜志社 版權所有:中國鄉村振興網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共濟大廈12層 郵編:100028 投訴電話:(010)84297683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在线播放
      1. <big id="levzo"></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