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ig id="levzo"></big>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湖南保靖:抓實村集體經濟 助力鄉村振興

      時間:2023-02-01 19:01:05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作者:

      2022年,湖南省保靖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二十大精神為指導,把黨建引領作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根本保障,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截至2022年底,全縣村(社區)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4745.28萬元,同比增長378%,增幅排全州第一,位于全省前列,典型經驗入選中組部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榜樣的力量》。

      夯實集體經濟基礎促進組織振興

             堅持把發展村集體經濟作為鍛煉隊伍、建強堡壘的主戰場,持續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以黨建引領傳導鄉村振興壓力。
      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把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合二為一,合署辦公,一體推進“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以縣委1號文件出臺村集體經濟五年行動方案,構建“北部示范帶、中部提質片、南部發展圈”新發展版圖,打造“三級書記工程”。46名縣級領導聯系包抓12個鄉鎮,組織172個村(社區)“兩委”成員制定“一村一策”發展方案。

             以資產挖潛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開展清理農村集體經濟合同挖潛、清查村級債權債務堵漏、清收新增資源費增效“三清”行動,厘清全縣扶貧項目經營性集體資產2.61億元,清查各類合同169份,清收新增資產775.46萬元,集體資產總額達18.13余億元。納入五個文明績效和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舉辦首屆鄉鎮黨委書記抓集體經濟“比武打擂”活動,評比“明星村”“示范村”“先進村”,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在縣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將326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凈利潤獎勵做出突出貢獻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極大激發了村干部主動作為、比學趕超干事活力。

             以人才下沉提升鄉村振興動力。
      將130名懂經營、善管理的黨員培養為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人員,下派172名駐村(社區)第一書記作為集體經濟發展的指導員,5個專家服務團106名科技專家人才定期到村里提供服務,精選8名臨近退休人員、事業單位專技人員到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等機構任職。建立把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黨員致富帶頭人培養成村組干部的“三培養”機制,累計培養村級后備人才370余人。

      做大集體經濟支撐推動產業振興

             立足特色產業資源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步入高速軌道。

             聚焦鄉村振興產業發展。
      “兩茶一果”特色產業進一步向規?;?、集約化發展,總面積達45萬畝,綜合產值25億元。其中,保靖黃金茶種植面積近15萬畝,綜合產值達21.36億元,受益農民群眾8萬余人,促進穩定增收2萬余人,實現茶農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各村合作社代銷保靖黃金茶0.7萬余公斤,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800余萬元。探索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助力發展勞務經濟,截至目前,共承接以工代賑項目210個,合同資金9120余萬元,村集體受益968萬元。

             聚焦鄉村振興產業布局。
      構建北部酉水河流域集體經濟示范帶、中部209國道沿線集體經濟提質片、南部呂洞山集體經濟發展圈“一帶一片一圈”發展新格局,創新“六型并舉”“六聯共富”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變“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建立19個產業型黨組織(產業聯盟),推動集體經濟從產中環節向全產業鏈拓展,向產業新業態延伸,助推保靖黃金茶等6條重點優勢產業鏈發展。

             聚焦鄉村振興產業帶動。
      設立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基金500萬元,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000余萬元,“共享貸”授信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6億元。如湘西辰星戶外用品有限公司在人員密集村設立示范車間,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湘西保升農業有限公司以“品牌+村集體經濟+企業+合作社+農民”的形式,打造保靖特色農產品第一品牌“西湘季”、復興苞谷粑品牌“黃金甲”。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全縣21434戶脫貧戶(監測戶)受益,脫貧人口人均分紅100元,共發放資金762.7萬元。

      匯聚集體經濟力量助推人才振興

            圍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需求,堅持引進、輸出雙循環戰略,以人才“第一資源”激活集體經濟“第一動力”。

             夯實鄉村振興科技支撐。
      以“院縣共建”為契機,建立“酉水人才”專家工作站,柔性引進9名知名專家駐站,為“兩茶一果”特色產業擔任金牌導師。建立“保靖黃金茶產業研究院”,打造“一茶三院士”高級別高規格產學研平臺,成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工作站,為產業發展賦能強芯。深入開展“歸雁回流”工程,以鄉情為紐帶、政策為保障,成功動員105名鄉賢回鄉興業,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助力。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全面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行動”,共評選首屆“鄉村創客”300人;實施“一戶一大、一家一技”培訓計劃,累計培養農民大學生647人;開辦29期“院士專家講壇”“田間課堂”,106名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深入土家苗寨進行實地指導300余次,共培育各類“土專家、田秀才”2萬余人、國家省州縣非遺傳承人115人,實現培養一人、就業一人、富裕一家。

             發揮鄉村振興人才優勢
      。以人才鏈服務優勢特色產業鏈,設立7個專家工作室圍繞特色優勢產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采取“N+N”專項推進方式,在全國茶產業領域首開先河啟動保靖黃金茶種質基因庫建設,引進42項新技術,實現產值24.3億元,保靖縣入列“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名單。

      拓寬集體經濟路徑開啟文化振興

             堅持把村集體經濟作為文化振興的源頭活水,通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推行文旅聯動、推進鄉風文明、推動治理有效。

             找準文旅融合著力點。
      深入挖掘文化內涵,以文旅結合的方式打造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新的“增長極”。首八峒、魏家等村立足土家文化風情,大力推展酉水船工號子、山歌、哭嫁等優秀文藝節目,為村集體經濟創收10萬元以上。國茶村以苗鼓舞、苗歌賽為載體,傳承苗族文化,以茶為基、以茶促旅、以旅興茶、以文傳茶,逐步走出一條茶、旅、文“三位一體”的鄉村振興之路,茶旅融合模式初具規模,帶動了村集體經濟增長,2022年,國茶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7.36萬元。

             找準鄉風文明落腳點
      。利用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在全縣范圍內設置愛心超市、積分超市,利用“積分制”倡樹文明新風、倡導移風易俗。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不斷引導群眾向善、向美、向好,讓“幸福保靖人·美好新生活”成為時尚新風。如甘溪村強化法治宣傳教育、成立村級人民調解委員會,聘請法律顧問,規范村規民約,設立紅黑榜,表彰“文明家庭”,讓文明鄉風深入人心。甘溪村2022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65.07萬元,其中32萬余元直接用于村民分紅。

             找準治理有效支撐點。
      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凝聚工作合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釋放發展活力,堅持以效益為紐帶激發內生動力,齊抓共管構建全域推動集體經濟格局,村集體經濟發展和鄉村治理有效融合。針對以往集體經濟發展缺統籌、缺合力等問題,采取“縣委統籌,一村一策”方式,探索建立集體經濟全域統籌推進工作機制,摸清了172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現狀,構建“一帶一片一圈”發展新格局,建立了9個產業聯盟基地,20家兩新企業與50個薄弱村結對子。

      發揮集體經濟優勢做好生態振興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做好綠色文章,為生態振興注入新動能。

             立足生態優勢突出鄉村振興特色
      。聚焦厚植生態優勢,堅持“綠色賦能”,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破解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密碼??茖W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建立“旅游+生態”“旅游+茶葉”等新業態,全力打造保靖黃金茶特色小鎮,酉水畫廊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陽朝鄉溪洲村通過打好耕地、物業、礦產資源“三張牌”,奮力書寫村集體經濟發展壯美畫卷。夯沙村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2022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6.08萬元。

             改善人居環境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改善民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措施,精心精細建設幸福屋場、美好家園,以良好的人居環境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大力推行“345”模式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全縣農村旱廁實現清零,污水處理設施、垃圾回收轉運體系基本覆蓋全縣所有鄉鎮。聚焦“五美”創建,實施“四治三種一創”,整合資金4500萬元在13個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開展“一拆二改三清四化”工作,成功創建1236戶最美農家,沙灣村、夯吉村等12個村寨獲評省級美麗鄉村。隴木峒村通過大力整治人居環境、發展鄉村旅游,實現集體經濟收入56.69萬元。

             堅持綠色生態凸顯鄉村振興優勢。
      以爭創全省生態文明示范縣為契機,著力在推動綠色賦能上邁出新步伐。堅持讓村集體經濟收生態賬、讓老百姓吃“生態飯”的綠色發展理念,探索出茶旅融合、紅色研學、積極境教、民宿休閑等綠色發展路徑。以甘溪、隴木峒、府庫紅石海、酉水國家濕地公園為中心,連點成線、全域推進,著力打造全國定向越野第一縣,不斷把綠色生態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著力打造集體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府庫村202村民宿為9個村集體直接分紅29.25萬元。

      0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
      標簽區縣聲音    
      部委省市

      湖南保靖:抓實村集體經濟 助力鄉村振興

      時間:2023-02-01 19:01:05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

      2022年,湖南省保靖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二十大精神為指導,把黨建引領作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根本保障,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截至2022年底,全縣村(社區)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4745.28萬元,同比增長378%,增幅排全州第一,位于全省前列,典型經驗入選中組部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榜樣的力量》。

      夯實集體經濟基礎促進組織振興

             堅持把發展村集體經濟作為鍛煉隊伍、建強堡壘的主戰場,持續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以黨建引領傳導鄉村振興壓力。
      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把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合二為一,合署辦公,一體推進“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以縣委1號文件出臺村集體經濟五年行動方案,構建“北部示范帶、中部提質片、南部發展圈”新發展版圖,打造“三級書記工程”。46名縣級領導聯系包抓12個鄉鎮,組織172個村(社區)“兩委”成員制定“一村一策”發展方案。

             以資產挖潛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開展清理農村集體經濟合同挖潛、清查村級債權債務堵漏、清收新增資源費增效“三清”行動,厘清全縣扶貧項目經營性集體資產2.61億元,清查各類合同169份,清收新增資產775.46萬元,集體資產總額達18.13余億元。納入五個文明績效和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舉辦首屆鄉鎮黨委書記抓集體經濟“比武打擂”活動,評比“明星村”“示范村”“先進村”,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在縣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將326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凈利潤獎勵做出突出貢獻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極大激發了村干部主動作為、比學趕超干事活力。

             以人才下沉提升鄉村振興動力。
      將130名懂經營、善管理的黨員培養為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人員,下派172名駐村(社區)第一書記作為集體經濟發展的指導員,5個專家服務團106名科技專家人才定期到村里提供服務,精選8名臨近退休人員、事業單位專技人員到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等機構任職。建立把農村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黨員致富帶頭人培養成村組干部的“三培養”機制,累計培養村級后備人才370余人。

      做大集體經濟支撐推動產業振興

             立足特色產業資源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步入高速軌道。

             聚焦鄉村振興產業發展。
      “兩茶一果”特色產業進一步向規?;?、集約化發展,總面積達45萬畝,綜合產值25億元。其中,保靖黃金茶種植面積近15萬畝,綜合產值達21.36億元,受益農民群眾8萬余人,促進穩定增收2萬余人,實現茶農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各村合作社代銷保靖黃金茶0.7萬余公斤,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800余萬元。探索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助力發展勞務經濟,截至目前,共承接以工代賑項目210個,合同資金9120余萬元,村集體受益968萬元。

             聚焦鄉村振興產業布局。
      構建北部酉水河流域集體經濟示范帶、中部209國道沿線集體經濟提質片、南部呂洞山集體經濟發展圈“一帶一片一圈”發展新格局,創新“六型并舉”“六聯共富”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變“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建立19個產業型黨組織(產業聯盟),推動集體經濟從產中環節向全產業鏈拓展,向產業新業態延伸,助推保靖黃金茶等6條重點優勢產業鏈發展。

             聚焦鄉村振興產業帶動。
      設立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基金500萬元,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000余萬元,“共享貸”授信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6億元。如湘西辰星戶外用品有限公司在人員密集村設立示范車間,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湘西保升農業有限公司以“品牌+村集體經濟+企業+合作社+農民”的形式,打造保靖特色農產品第一品牌“西湘季”、復興苞谷粑品牌“黃金甲”。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全縣21434戶脫貧戶(監測戶)受益,脫貧人口人均分紅100元,共發放資金762.7萬元。

      匯聚集體經濟力量助推人才振興

            圍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需求,堅持引進、輸出雙循環戰略,以人才“第一資源”激活集體經濟“第一動力”。

             夯實鄉村振興科技支撐。
      以“院縣共建”為契機,建立“酉水人才”專家工作站,柔性引進9名知名專家駐站,為“兩茶一果”特色產業擔任金牌導師。建立“保靖黃金茶產業研究院”,打造“一茶三院士”高級別高規格產學研平臺,成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工作站,為產業發展賦能強芯。深入開展“歸雁回流”工程,以鄉情為紐帶、政策為保障,成功動員105名鄉賢回鄉興業,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助力。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全面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行動”,共評選首屆“鄉村創客”300人;實施“一戶一大、一家一技”培訓計劃,累計培養農民大學生647人;開辦29期“院士專家講壇”“田間課堂”,106名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深入土家苗寨進行實地指導300余次,共培育各類“土專家、田秀才”2萬余人、國家省州縣非遺傳承人115人,實現培養一人、就業一人、富裕一家。

             發揮鄉村振興人才優勢
      。以人才鏈服務優勢特色產業鏈,設立7個專家工作室圍繞特色優勢產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采取“N+N”專項推進方式,在全國茶產業領域首開先河啟動保靖黃金茶種質基因庫建設,引進42項新技術,實現產值24.3億元,保靖縣入列“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名單。

      拓寬集體經濟路徑開啟文化振興

             堅持把村集體經濟作為文化振興的源頭活水,通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推行文旅聯動、推進鄉風文明、推動治理有效。

             找準文旅融合著力點。
      深入挖掘文化內涵,以文旅結合的方式打造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新的“增長極”。首八峒、魏家等村立足土家文化風情,大力推展酉水船工號子、山歌、哭嫁等優秀文藝節目,為村集體經濟創收10萬元以上。國茶村以苗鼓舞、苗歌賽為載體,傳承苗族文化,以茶為基、以茶促旅、以旅興茶、以文傳茶,逐步走出一條茶、旅、文“三位一體”的鄉村振興之路,茶旅融合模式初具規模,帶動了村集體經濟增長,2022年,國茶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7.36萬元。

             找準鄉風文明落腳點
      。利用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在全縣范圍內設置愛心超市、積分超市,利用“積分制”倡樹文明新風、倡導移風易俗。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不斷引導群眾向善、向美、向好,讓“幸福保靖人·美好新生活”成為時尚新風。如甘溪村強化法治宣傳教育、成立村級人民調解委員會,聘請法律顧問,規范村規民約,設立紅黑榜,表彰“文明家庭”,讓文明鄉風深入人心。甘溪村2022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65.07萬元,其中32萬余元直接用于村民分紅。

             找準治理有效支撐點。
      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凝聚工作合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釋放發展活力,堅持以效益為紐帶激發內生動力,齊抓共管構建全域推動集體經濟格局,村集體經濟發展和鄉村治理有效融合。針對以往集體經濟發展缺統籌、缺合力等問題,采取“縣委統籌,一村一策”方式,探索建立集體經濟全域統籌推進工作機制,摸清了172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現狀,構建“一帶一片一圈”發展新格局,建立了9個產業聯盟基地,20家兩新企業與50個薄弱村結對子。

      發揮集體經濟優勢做好生態振興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做好綠色文章,為生態振興注入新動能。

             立足生態優勢突出鄉村振興特色
      。聚焦厚植生態優勢,堅持“綠色賦能”,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破解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密碼??茖W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建立“旅游+生態”“旅游+茶葉”等新業態,全力打造保靖黃金茶特色小鎮,酉水畫廊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陽朝鄉溪洲村通過打好耕地、物業、礦產資源“三張牌”,奮力書寫村集體經濟發展壯美畫卷。夯沙村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2022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6.08萬元。

             改善人居環境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改善民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措施,精心精細建設幸福屋場、美好家園,以良好的人居環境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大力推行“345”模式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全縣農村旱廁實現清零,污水處理設施、垃圾回收轉運體系基本覆蓋全縣所有鄉鎮。聚焦“五美”創建,實施“四治三種一創”,整合資金4500萬元在13個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開展“一拆二改三清四化”工作,成功創建1236戶最美農家,沙灣村、夯吉村等12個村寨獲評省級美麗鄉村。隴木峒村通過大力整治人居環境、發展鄉村旅游,實現集體經濟收入56.69萬元。

             堅持綠色生態凸顯鄉村振興優勢。
      以爭創全省生態文明示范縣為契機,著力在推動綠色賦能上邁出新步伐。堅持讓村集體經濟收生態賬、讓老百姓吃“生態飯”的綠色發展理念,探索出茶旅融合、紅色研學、積極境教、民宿休閑等綠色發展路徑。以甘溪、隴木峒、府庫紅石海、酉水國家濕地公園為中心,連點成線、全域推進,著力打造全國定向越野第一縣,不斷把綠色生態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著力打造集體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府庫村202村民宿為9個村集體直接分紅29.25萬元。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
      專題專欄
      聯系我們|網站介紹|管理團隊|歡迎投稿|雜志訂閱|網站聲明|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雜志社 版權所有:中國鄉村振興網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共濟大廈12層 郵編:100028 投訴電話:(010)84297683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在线播放
      1. <big id="levzo"></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