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建設要切實做到讓農民參與
鄉村建設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樣,農民最有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要牢記億萬農民對革命、建設、改革作出的巨大貢獻,把鄉村建設好,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充分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專門就“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作出重大部署。2022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各地進一步完善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機制。近日,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央組織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指南(試行)》,為組織農民參與鄉村建設進一步提供了政策依據和行動指引。
如何解決在鄉村建設工作中出現的好事沒辦好和干部干、農民看等問題,關鍵要使農民內生動力得到充分激發、民主權利得到充分體現、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全過程、全環節推動農民參與。
讓農民成為鄉村建設的“規劃者”
鄉村建設,規劃先行。一些村莊制定的鄉村規劃看似高大上,卻因為不接地氣,被群眾調侃“鄉村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掛掛”。如何避免鄉村規劃只能“墻上掛掛”,關鍵要讓農民在規劃中說上話,將黨的領導作用、政府組織領導作用、農民主體作用、專業人員技術指導作用有機結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圍繞“建設什么樣的村莊、怎樣建設村莊”,引導農民獻計獻策、共商共議,積極參與村莊規劃。村莊規劃編制專業人員要拿出足夠時間和精力,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多些吸納群眾需求建議的地氣,少些不切實際的洋氣,這樣才能把規劃圖變成施工圖。
讓農民成為鄉村建設的“實施者”
一些地區在開展鄉村建設中,出現“政府擼起袖子埋頭干,農民擼起袖子旁邊看”的現象。這其中既有政府大包大攬的問題,也有部分農民主體意識薄弱的問題。建設農民的鄉村,不能只讓農民當配角,農民自己能干的交給農民來干,各地可以通過采取以工代賑、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農民投工投勞、就地取材開展建設,吸納更多農民就地就近就業。農民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要想辦法帶著農民干,比如對技術要求較高的專業設施項目,由符合資質的主體承接后,優先聘用本地農民或通過村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組織農民參與建設。這樣能夠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自己的鄉村自己建,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的內生動力;自己的工程自己干,進一步保障了工程質量;自己的項目自己賺,進一步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
讓農民成為鄉村建設的“監督者”
鄉村建設,建設的是農民的鄉村,關乎著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鄉村建得好不好,工程質量過不過關,農民需要監督權。在鄉村建設中需要向農民賦權,不僅賦予知情權、參與權,還要賦予監督權,工程項目進度和施工質量需要村務監督委員會全程監督,工程驗收環節中,要給村“兩委”、村務監督委員會和村民更多監督權和話語權。同時,村民委員會應將承建的鄉村建設項目收支情況,以便于群眾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及時公開,接受監督。
讓農民成為鄉村建設的“管護者”
鄉村建設,建是一時的,管是長期的,只有建管并重,才能確保項目長效運行。管護環節,在落實地方政府主導責任、行業主管部門監管責任、運營企業管護責任的同時,充分依靠農民,引導農民。管護主體責任上,村民委員會所屬的公共基礎設施可委托村民、農民合作社或者社會力量代管,戶屬設施由農戶負責管護,供水、電力等設施運營企業優先聘用當地農民開展管護。管護方式方法上,推行“門前三包”,組織受益者認領,組建使用者協會,設立公益性管護崗位,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管護。管護收費方式上,要健全農村準經營性、經營性基礎設施收費機制,充分考慮成本變化、農戶承受能力、財政支持能力,合理確定收費標準。鄉村建設任重而道遠,只有緊緊依靠農民,組織帶動農民,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建設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鄉村建設要切實做到讓農民參與
時間:2023-02-20 17:59:16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2023年第04期
作者:本刊編輯部
鄉村建設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樣,農民最有發言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要牢記億萬農民對革命、建設、改革作出的巨大貢獻,把鄉村建設好,讓億萬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充分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專門就“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作出重大部署。2022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各地進一步完善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機制。近日,國家鄉村振興局、中央組織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農民參與鄉村建設指南(試行)》,為組織農民參與鄉村建設進一步提供了政策依據和行動指引。
如何解決在鄉村建設工作中出現的好事沒辦好和干部干、農民看等問題,關鍵要使農民內生動力得到充分激發、民主權利得到充分體現、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全過程、全環節推動農民參與。
讓農民成為鄉村建設的“規劃者”
鄉村建設,規劃先行。一些村莊制定的鄉村規劃看似高大上,卻因為不接地氣,被群眾調侃“鄉村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掛掛”。如何避免鄉村規劃只能“墻上掛掛”,關鍵要讓農民在規劃中說上話,將黨的領導作用、政府組織領導作用、農民主體作用、專業人員技術指導作用有機結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圍繞“建設什么樣的村莊、怎樣建設村莊”,引導農民獻計獻策、共商共議,積極參與村莊規劃。村莊規劃編制專業人員要拿出足夠時間和精力,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多些吸納群眾需求建議的地氣,少些不切實際的洋氣,這樣才能把規劃圖變成施工圖。
讓農民成為鄉村建設的“實施者”
一些地區在開展鄉村建設中,出現“政府擼起袖子埋頭干,農民擼起袖子旁邊看”的現象。這其中既有政府大包大攬的問題,也有部分農民主體意識薄弱的問題。建設農民的鄉村,不能只讓農民當配角,農民自己能干的交給農民來干,各地可以通過采取以工代賑、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農民投工投勞、就地取材開展建設,吸納更多農民就地就近就業。農民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要想辦法帶著農民干,比如對技術要求較高的專業設施項目,由符合資質的主體承接后,優先聘用本地農民或通過村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組織農民參與建設。這樣能夠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自己的鄉村自己建,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的內生動力;自己的工程自己干,進一步保障了工程質量;自己的項目自己賺,進一步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
讓農民成為鄉村建設的“監督者”
鄉村建設,建設的是農民的鄉村,關乎著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因此,鄉村建得好不好,工程質量過不過關,農民需要監督權。在鄉村建設中需要向農民賦權,不僅賦予知情權、參與權,還要賦予監督權,工程項目進度和施工質量需要村務監督委員會全程監督,工程驗收環節中,要給村“兩委”、村務監督委員會和村民更多監督權和話語權。同時,村民委員會應將承建的鄉村建設項目收支情況,以便于群眾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及時公開,接受監督。
讓農民成為鄉村建設的“管護者”
鄉村建設,建是一時的,管是長期的,只有建管并重,才能確保項目長效運行。管護環節,在落實地方政府主導責任、行業主管部門監管責任、運營企業管護責任的同時,充分依靠農民,引導農民。管護主體責任上,村民委員會所屬的公共基礎設施可委托村民、農民合作社或者社會力量代管,戶屬設施由農戶負責管護,供水、電力等設施運營企業優先聘用當地農民開展管護。管護方式方法上,推行“門前三包”,組織受益者認領,組建使用者協會,設立公益性管護崗位,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管護。管護收費方式上,要健全農村準經營性、經營性基礎設施收費機制,充分考慮成本變化、農戶承受能力、財政支持能力,合理確定收費標準。鄉村建設任重而道遠,只有緊緊依靠農民,組織帶動農民,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建設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