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高臺:專家服務下基層 打通“最后一公里”
甘肅省高臺縣深入實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十業百社萬才”計劃,緊扣產業發展趨勢,組建蔬菜、馬鈴薯、畜牧、辣椒、中藥材、優質林果、文化旅游等10個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以科技服務“大體系”,打開民生實事“小切口”,服務基層民生一線,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領域分團,專家下沉基層“為初心”。綜合考慮專家意愿、專業方向、用人單位需求等因素,精準對接民生與產業發展,在農業、林業、文化旅游、電商、鄉村規劃建設等領域分別成立專家服務團,采取“領域分團”的方式,實施“人才共享”,引導科技人才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下沉基層、普惠群眾。緊緊圍繞基層群眾生產需求,每月組織服務團成員深入基層生產一線為服務對象提供點對點、面對面精準服務。延伸服務觸角,把專家服務團成員納入各鎮村、專業合作社“鄉土人才超市”,公開服務領域、專業特長、聯系方式,更好滿足廣大群眾“預約”或“訂單”服務需求。推行“人才+項目”“人才+基地”“人才+產業”模式,支持農業龍頭企業、人才引領型專業合作社建立基層專家科研工作站、優秀人才專家工作室等產學研合作平臺23個,鼓勵基礎條件較好、產業特色鮮明的鎮村創新設立特聘顧問、首席專家等新型崗位5個,柔性引進省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層次專家人才63人。以學科專業為紐帶,擇優遴選教育、文化、鄉村治理等領域專家人才領銜創辦名家工作室28個,引領166名青年人才在基層一線干事創業,為基層培養一批“帶不走”的人才專家隊伍。組建8支專家科技服務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圍繞全縣鄉村振興“十二項行動”部署,累計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27場次,培訓農民10698人。
精準對接,服務民生產業“惠群眾”。鼓勵專家人才充分發揮智力和技術優勢,在產業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基層一線確定服務聯系點53個,2022年開展走基層、送服務活動56場次,幫帶培養鄉村青年人才62名。深入推進農業專業技術人員“聯鎮包村掛項”和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聯基地聯農戶服務制度落實,精心選派120名農業科技特派員和133名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成員下沉全縣重點產業基地和鄉村振興一線,通過領銜編制產業規劃、包抓聯系產業基地、現場進行把脈會診等方式,開展精準化、個性化組團指導服務80余場次,建立科技試驗基地20個,推廣新技術新品種85項,解決群眾生產技術難題28個,有效打通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切實將專家人才的智力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實際效能。
根植泥土,助力強農富農“大夢想”。篩選產業特色鮮明、基礎條件較好、內部運行規范的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創建“新壩冷涼灌區有機蔬菜生產技術培訓示范基地”“甘肅鑫達生態農牧循環產業培訓示范基地”“景輝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基地”等;緊密結合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發展,組織企業、合作社參加農交會、農民豐收節等系列會展活動。加強鄉村工匠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提高社會知名度,申報注冊“大漠紫光”黑番茄、“仰光”辣椒、“鄉里娃”面筋粉皮、“康翠”蔬菜、“河西紫歌”圓茄、“奇峰馬鈴薯”“合黎山豬”“天月肉羊”“胭脂雞”等一批合作社名、優、特產品。高臺辣椒干、黑番茄、河西豬、胭脂雞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認證。認真落實專業技術人員蹲點掛項服務制度,圍繞企業引進、示范點創建,著力解決企業、合作社落戶難、缺技術等發展問題,培育祁連酒業、中農大康、共裕農牧等龍頭企業58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1022家。
創新機制,讓人才服務基層“長流水”。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申報評審高級職稱資格實行“雙通道”管理,并將各類專家在基層工作經歷和業績作為晉升職稱的重要依據,共有404人取得省內基層有效高級職稱。持續加大人才工作經費投入,對各類專家人才在基層領銜創辦的特色產業“科技小院”、優秀人才專家工作室、基層專家科研工作站等給予1—10萬元資金支持,向每個專家服務團每年撥付3—5萬元經費補助。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綜合運用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宣傳報道基層一線涌現出的優秀人才先進事跡66期,激勵更多優秀人才在鄉村振興一線大顯身手、建功立業,讓專家服務基層“長流水不斷線”。
甘肅高臺:專家服務下基層 打通“最后一公里”
時間:2023-02-23 13:53:00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
甘肅省高臺縣深入實施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十業百社萬才”計劃,緊扣產業發展趨勢,組建蔬菜、馬鈴薯、畜牧、辣椒、中藥材、優質林果、文化旅游等10個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以科技服務“大體系”,打開民生實事“小切口”,服務基層民生一線,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領域分團,專家下沉基層“為初心”。綜合考慮專家意愿、專業方向、用人單位需求等因素,精準對接民生與產業發展,在農業、林業、文化旅游、電商、鄉村規劃建設等領域分別成立專家服務團,采取“領域分團”的方式,實施“人才共享”,引導科技人才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下沉基層、普惠群眾。緊緊圍繞基層群眾生產需求,每月組織服務團成員深入基層生產一線為服務對象提供點對點、面對面精準服務。延伸服務觸角,把專家服務團成員納入各鎮村、專業合作社“鄉土人才超市”,公開服務領域、專業特長、聯系方式,更好滿足廣大群眾“預約”或“訂單”服務需求。推行“人才+項目”“人才+基地”“人才+產業”模式,支持農業龍頭企業、人才引領型專業合作社建立基層專家科研工作站、優秀人才專家工作室等產學研合作平臺23個,鼓勵基礎條件較好、產業特色鮮明的鎮村創新設立特聘顧問、首席專家等新型崗位5個,柔性引進省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層次專家人才63人。以學科專業為紐帶,擇優遴選教育、文化、鄉村治理等領域專家人才領銜創辦名家工作室28個,引領166名青年人才在基層一線干事創業,為基層培養一批“帶不走”的人才專家隊伍。組建8支專家科技服務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圍繞全縣鄉村振興“十二項行動”部署,累計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27場次,培訓農民10698人。
精準對接,服務民生產業“惠群眾”。鼓勵專家人才充分發揮智力和技術優勢,在產業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基層一線確定服務聯系點53個,2022年開展走基層、送服務活動56場次,幫帶培養鄉村青年人才62名。深入推進農業專業技術人員“聯鎮包村掛項”和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聯基地聯農戶服務制度落實,精心選派120名農業科技特派員和133名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成員下沉全縣重點產業基地和鄉村振興一線,通過領銜編制產業規劃、包抓聯系產業基地、現場進行把脈會診等方式,開展精準化、個性化組團指導服務80余場次,建立科技試驗基地20個,推廣新技術新品種85項,解決群眾生產技術難題28個,有效打通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切實將專家人才的智力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實際效能。
根植泥土,助力強農富農“大夢想”。篩選產業特色鮮明、基礎條件較好、內部運行規范的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創建“新壩冷涼灌區有機蔬菜生產技術培訓示范基地”“甘肅鑫達生態農牧循環產業培訓示范基地”“景輝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基地”等;緊密結合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發展,組織企業、合作社參加農交會、農民豐收節等系列會展活動。加強鄉村工匠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提高社會知名度,申報注冊“大漠紫光”黑番茄、“仰光”辣椒、“鄉里娃”面筋粉皮、“康翠”蔬菜、“河西紫歌”圓茄、“奇峰馬鈴薯”“合黎山豬”“天月肉羊”“胭脂雞”等一批合作社名、優、特產品。高臺辣椒干、黑番茄、河西豬、胭脂雞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認證。認真落實專業技術人員蹲點掛項服務制度,圍繞企業引進、示范點創建,著力解決企業、合作社落戶難、缺技術等發展問題,培育祁連酒業、中農大康、共裕農牧等龍頭企業58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1022家。
創新機制,讓人才服務基層“長流水”。對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申報評審高級職稱資格實行“雙通道”管理,并將各類專家在基層工作經歷和業績作為晉升職稱的重要依據,共有404人取得省內基層有效高級職稱。持續加大人才工作經費投入,對各類專家人才在基層領銜創辦的特色產業“科技小院”、優秀人才專家工作室、基層專家科研工作站等給予1—10萬元資金支持,向每個專家服務團每年撥付3—5萬元經費補助。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綜合運用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宣傳報道基層一線涌現出的優秀人才先進事跡66期,激勵更多優秀人才在鄉村振興一線大顯身手、建功立業,讓專家服務基層“長流水不斷線”。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