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優勢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以云南省姚安縣做強肉牛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為例
近年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緊抓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機遇,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現狀,緊緊圍繞“種養加結合、產供銷聯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思路,堅持把黨建引領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科學謀劃、精準施策,大力發展肉牛產業,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科學有效、農民受益的產業發展之路,為促進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2022年,姚安縣培育“一村一品”肉牛養殖專業村7個,在建“一村一品”肉牛養殖示范村3個,培育省級龍頭企業1戶,發展州級龍頭企業1戶、小微企業28戶、專業合作社25個、肉牛養殖協會8個、肉牛經營主體33個、家庭農場10個,存欄10頭以上養殖戶814戶,百頭以上11戶、千頭以上1戶。截至2022年12月,全縣養牛農戶6841戶,肉牛存欄量達186113頭,同比增長19.2%,出欄量36668頭,同比增長14.2%,綜合產值超過10億元。2023年,姚安縣將持續擴大肉牛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拓寬思路、創新舉措,推動肉牛產業快速發展。
肉牛產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其一:強化組織領導,堅持“謀”字為先。高位統籌抓推動。堅持把肉牛產業發展作為重要民生項目推進,成立姚安縣肉牛產業發展工作專班,建立了分析研判常態長效機制。工作專班辦公室下設綜合協調組、生產指導組、品牌建設組、招商引資組、考核督查組、資金保障組六個工作組,確保各項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不落空。同時,建立肉牛產業包保責任聯系制度,實行“縣級領導掛聯鄉鎮、縣級部門掛聯重點村、干部職工聯系重點戶”的掛聯工作機制,形成“協同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確保肉牛產業抓深做實,做出成效。健全機制明方向。按照養殖先行、加工跟進的原則,制定出臺肉牛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和發展規劃,明確了肉牛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工作措施、政策支撐和保障措施,構建功能完善的“產加銷、農工貿”產業鏈條,把肉牛產業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肉牛生產、屠宰加工、牛肉制品基地,創建全省“一縣一業”肉牛示范縣,打造“中國姚安肉牛產業基地”品牌。
其二:科學規劃布局,堅持“準”字為核。規劃建設肉牛養殖區,覆蓋全縣9個鄉鎮35個行政村,建設“飼草+養殖”基地,構建“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養殖模式,推進草畜配套,適度規模發展。規劃建設飼草生產加工區,重點在4個鄉鎮發展飼草料生產和青儲飼料加工,建設專業化、市場化飼草料供應基地。規劃建設肉牛屠宰加工區,在草海綠色食品加工園區規劃2.6平方公里項目用地,重點建設肉牛交易市場,配套肉牛屠宰、加工、牛肉產品的冷藏保鮮、物流配送及產品交易市場、姚安肉牛會展中心等項目,不斷提高肉牛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規劃建設有機肥加工區,在草海工業園區規劃建設1個年產10萬噸的有機肥加工廠,充分利用肉牛養殖產生的糞污,生產有機肥,提高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為發展有機飼草種植提供優質肥料,促進種養循環一體化建設。規劃推動實施年產10萬噸的飼草料生產與加工、10萬頭肉牛養殖基地、良種繁育推廣基地、肉牛加工園區建設、動物疫病防控與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等8大項目。通過科學規劃布局和重點項目建設,實現區域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高效肉牛綠色產業區。
其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引”字為重。探索出“政府主導投資金、搭建平臺建基地、引入主體抓經營”的發展模式,在明晰資產權屬后,引入企業“拎包入園”租賃經營,降低了企業在基礎設施、生產要素方面的投入,讓企業把更多資金用于直接生產,實現當年投資當年盈利。引進品種改良開發配套技術,健全完善良種繁育體系,不斷優化品種結構。采取理論培訓、跟班學習、傳幫帶等方式,大力推廣冷凍精液品種改良技術,推行社會化上門服務和市場運行模式,強化良種科普宣傳,引導群眾掌握養牛養殖實用技術,提高肉牛產業綜合生產效益。同時,拓寬品改站點服務范圍,增強其自身造血機能。及時補齊發展短板,為肉牛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以推廣實用技術為著力點,大力推廣普及全株玉米青貯、肉牛短期育肥等實用配套技術,提高養牛經濟效益。邀請省級養牛專家授課,進一步提升科學養牛水平和致富能力。成功舉辦5屆“云南姚安牛展會”,邀請中國肉牛協會專家對全縣優質肉牛進行評選,集中宣傳展示姚安縣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著力培育優良品種資源、開發肉牛精深加工產品、保障肉牛市場有效供給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及經驗。通過組織綜合養殖水平比賽,使全縣肉牛養殖戶學有榜樣、趕有目標,為養殖戶提升養殖水平提供了交流渠道。同時,積極搭建肉牛銷售平臺,進一步增強肉牛產業發展信心,奠定肉牛產業發展基礎。
其四:創造發展條件,堅持“干”字為要。圍繞肉牛產業帶動農民通過參與養殖、務工就業等方式實現增收。建立鄉、村、組、戶考核激勵機制,對年度考核前2名的鄉鎮分別獎勵3萬元和2萬元,把肉牛產業納入鄉村振興“五面紅旗”評選,獲得1面“紅旗”,每月給予村(社區)正職500元、副職300元、其他人員200元獎勵,給予每個村(社區)1名肉牛養殖致富帶頭人1000元獎勵,讓農民成為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制定出臺支持肉牛產業發展的“牛十條”扶持政策和6項重點工作措施,全面推廣“肉牛+信貸+保險”模式,全力推動肉牛產業提檔升級。加大青貯飼料推廣,為肉牛養殖快速發展提供了豐富優質的飼料資源,形成養殖農戶、規模養殖場企業、飼草收貯企業和種植農戶互惠共贏的良好局面,解決了肉牛養殖戶飼料短缺問題,推動肉牛產業快速發展。鼓勵縣內各銀行及金融機構充分運用“鄉村振興產業貸”、“鄉村振興金牛貸”、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創業貸款等金融產品支持肉牛產業發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降低門檻、簡化手續,擴大肉牛產業信貸規模,對養牛戶和意向養牛戶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有力破解了全縣廣大肉牛養殖戶融資難的問題,推動全縣發展肉牛適度規模養殖。
肉牛產業發展的主要成效
成效一:擴大了養殖規模。如今,姚安縣肉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既提高了肉牛產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集約化程度,又有助于培育壯大養殖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產業附加值,實現聚優成勢、做大做強。
成效二:增加了群眾收入。受新冠疫情影響,農民外出務工受阻,通過引導農戶流轉承包地給企業,讓農民從土地上獲得租金收益,有效緩解了其經濟收入困難等問題。同時,肉牛龍頭企業、養殖大戶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鼓勵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互促雙贏,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計劃到2025年,肉牛存欄達30萬頭以上、出欄10萬頭以上、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30億元以上,實現農民戶均養牛增收6.3萬元發展目標。
成效三:助推了鄉村振興。充分發揮佳鑫牧業、楚雄永興集團公司等肉牛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的輻射帶動作用,把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制定產業幫扶政策,幫助有條件、有能力的農民積極發展肉牛產業,積極為農戶牽線搭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增產增質,切實提升產業發展效益,實現農民穩定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肉牛產業發展的幾點啟示
啟示一:完善產業體系助推產業提質增效。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產品增值、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全力促進經濟轉型,提高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啟示二:緊盯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產業振興。人才興則鄉村興。要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引進技術人才,促進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實現農村產業興旺,需要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需要一批傾力于農業領域的技術能手、農業專家、致富帶頭人,用活扎根農村的“鄉土人才”,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啟示三:強化政策支持著力突破要素瓶頸。全面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支持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著力引進有實力、會管理、懂技術的經營主體,匯聚更多資源、更多資金,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一池活水”。
啟示四:培育品牌創建提升產業競爭力。要以品質為核心,強化現代農業的品牌建設,著力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地理標志認證、產地認證的農業產業品牌,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農副產品的消費需求,提升產業的知名度、影響力、競爭力。
(作者單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委政策研究室)
做強優勢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以云南省姚安縣做強肉牛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為例
時間:2023-01-17 11:00:00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3年第2期
作者:陳杰
近年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緊抓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機遇,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現狀,緊緊圍繞“種養加結合、產供銷聯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思路,堅持把黨建引領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科學謀劃、精準施策,大力發展肉牛產業,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科學有效、農民受益的產業發展之路,為促進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2022年,姚安縣培育“一村一品”肉牛養殖專業村7個,在建“一村一品”肉牛養殖示范村3個,培育省級龍頭企業1戶,發展州級龍頭企業1戶、小微企業28戶、專業合作社25個、肉牛養殖協會8個、肉牛經營主體33個、家庭農場10個,存欄10頭以上養殖戶814戶,百頭以上11戶、千頭以上1戶。截至2022年12月,全縣養牛農戶6841戶,肉牛存欄量達186113頭,同比增長19.2%,出欄量36668頭,同比增長14.2%,綜合產值超過10億元。2023年,姚安縣將持續擴大肉牛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拓寬思路、創新舉措,推動肉牛產業快速發展。
肉牛產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其一:強化組織領導,堅持“謀”字為先。高位統籌抓推動。堅持把肉牛產業發展作為重要民生項目推進,成立姚安縣肉牛產業發展工作專班,建立了分析研判常態長效機制。工作專班辦公室下設綜合協調組、生產指導組、品牌建設組、招商引資組、考核督查組、資金保障組六個工作組,確保各項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不落空。同時,建立肉牛產業包保責任聯系制度,實行“縣級領導掛聯鄉鎮、縣級部門掛聯重點村、干部職工聯系重點戶”的掛聯工作機制,形成“協同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確保肉牛產業抓深做實,做出成效。健全機制明方向。按照養殖先行、加工跟進的原則,制定出臺肉牛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和發展規劃,明確了肉牛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工作措施、政策支撐和保障措施,構建功能完善的“產加銷、農工貿”產業鏈條,把肉牛產業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肉牛生產、屠宰加工、牛肉制品基地,創建全省“一縣一業”肉牛示范縣,打造“中國姚安肉牛產業基地”品牌。
其二:科學規劃布局,堅持“準”字為核。規劃建設肉牛養殖區,覆蓋全縣9個鄉鎮35個行政村,建設“飼草+養殖”基地,構建“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養殖模式,推進草畜配套,適度規模發展。規劃建設飼草生產加工區,重點在4個鄉鎮發展飼草料生產和青儲飼料加工,建設專業化、市場化飼草料供應基地。規劃建設肉牛屠宰加工區,在草海綠色食品加工園區規劃2.6平方公里項目用地,重點建設肉牛交易市場,配套肉牛屠宰、加工、牛肉產品的冷藏保鮮、物流配送及產品交易市場、姚安肉牛會展中心等項目,不斷提高肉牛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規劃建設有機肥加工區,在草海工業園區規劃建設1個年產10萬噸的有機肥加工廠,充分利用肉牛養殖產生的糞污,生產有機肥,提高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為發展有機飼草種植提供優質肥料,促進種養循環一體化建設。規劃推動實施年產10萬噸的飼草料生產與加工、10萬頭肉牛養殖基地、良種繁育推廣基地、肉牛加工園區建設、動物疫病防控與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等8大項目。通過科學規劃布局和重點項目建設,實現區域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高效肉牛綠色產業區。
其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引”字為重。探索出“政府主導投資金、搭建平臺建基地、引入主體抓經營”的發展模式,在明晰資產權屬后,引入企業“拎包入園”租賃經營,降低了企業在基礎設施、生產要素方面的投入,讓企業把更多資金用于直接生產,實現當年投資當年盈利。引進品種改良開發配套技術,健全完善良種繁育體系,不斷優化品種結構。采取理論培訓、跟班學習、傳幫帶等方式,大力推廣冷凍精液品種改良技術,推行社會化上門服務和市場運行模式,強化良種科普宣傳,引導群眾掌握養牛養殖實用技術,提高肉牛產業綜合生產效益。同時,拓寬品改站點服務范圍,增強其自身造血機能。及時補齊發展短板,為肉牛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以推廣實用技術為著力點,大力推廣普及全株玉米青貯、肉牛短期育肥等實用配套技術,提高養牛經濟效益。邀請省級養牛專家授課,進一步提升科學養牛水平和致富能力。成功舉辦5屆“云南姚安牛展會”,邀請中國肉牛協會專家對全縣優質肉牛進行評選,集中宣傳展示姚安縣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著力培育優良品種資源、開發肉牛精深加工產品、保障肉牛市場有效供給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及經驗。通過組織綜合養殖水平比賽,使全縣肉牛養殖戶學有榜樣、趕有目標,為養殖戶提升養殖水平提供了交流渠道。同時,積極搭建肉牛銷售平臺,進一步增強肉牛產業發展信心,奠定肉牛產業發展基礎。
其四:創造發展條件,堅持“干”字為要。圍繞肉牛產業帶動農民通過參與養殖、務工就業等方式實現增收。建立鄉、村、組、戶考核激勵機制,對年度考核前2名的鄉鎮分別獎勵3萬元和2萬元,把肉牛產業納入鄉村振興“五面紅旗”評選,獲得1面“紅旗”,每月給予村(社區)正職500元、副職300元、其他人員200元獎勵,給予每個村(社區)1名肉牛養殖致富帶頭人1000元獎勵,讓農民成為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制定出臺支持肉牛產業發展的“牛十條”扶持政策和6項重點工作措施,全面推廣“肉牛+信貸+保險”模式,全力推動肉牛產業提檔升級。加大青貯飼料推廣,為肉牛養殖快速發展提供了豐富優質的飼料資源,形成養殖農戶、規模養殖場企業、飼草收貯企業和種植農戶互惠共贏的良好局面,解決了肉牛養殖戶飼料短缺問題,推動肉牛產業快速發展。鼓勵縣內各銀行及金融機構充分運用“鄉村振興產業貸”、“鄉村振興金牛貸”、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創業貸款等金融產品支持肉牛產業發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降低門檻、簡化手續,擴大肉牛產業信貸規模,對養牛戶和意向養牛戶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有力破解了全縣廣大肉牛養殖戶融資難的問題,推動全縣發展肉牛適度規模養殖。
肉牛產業發展的主要成效
成效一:擴大了養殖規模。如今,姚安縣肉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既提高了肉牛產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集約化程度,又有助于培育壯大養殖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產業附加值,實現聚優成勢、做大做強。
成效二:增加了群眾收入。受新冠疫情影響,農民外出務工受阻,通過引導農戶流轉承包地給企業,讓農民從土地上獲得租金收益,有效緩解了其經濟收入困難等問題。同時,肉牛龍頭企業、養殖大戶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鼓勵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互促雙贏,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計劃到2025年,肉牛存欄達30萬頭以上、出欄10萬頭以上、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30億元以上,實現農民戶均養牛增收6.3萬元發展目標。
成效三:助推了鄉村振興。充分發揮佳鑫牧業、楚雄永興集團公司等肉牛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的輻射帶動作用,把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制定產業幫扶政策,幫助有條件、有能力的農民積極發展肉牛產業,積極為農戶牽線搭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增產增質,切實提升產業發展效益,實現農民穩定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肉牛產業發展的幾點啟示
啟示一:完善產業體系助推產業提質增效。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促進產品增值、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全力促進經濟轉型,提高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
啟示二:緊盯人才隊伍建設推動產業振興。人才興則鄉村興。要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引進技術人才,促進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本轉變。實現農村產業興旺,需要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需要一批傾力于農業領域的技術能手、農業專家、致富帶頭人,用活扎根農村的“鄉土人才”,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啟示三:強化政策支持著力突破要素瓶頸。全面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支持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著力引進有實力、會管理、懂技術的經營主體,匯聚更多資源、更多資金,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一池活水”。
啟示四:培育品牌創建提升產業競爭力。要以品質為核心,強化現代農業的品牌建設,著力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地理標志認證、產地認證的農業產業品牌,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農副產品的消費需求,提升產業的知名度、影響力、競爭力。
(作者單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委政策研究室)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胡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