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ig id="levzo"></big>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以品牌建設引領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以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為例

      時間:2023-02-07 11:00:00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3年第3期作者:孫曉

      近年來,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積極實施“品牌興農、品牌強農、品牌富農”戰略,加強對重點龍頭“農字號”企業的資金扶持政策力度,通過打造一大批優質農產品“金字招牌”,真正實現了“打造一個品牌,帶動一方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發展目標,2022年全區農業品牌產品收入達30億元,3.6萬戶農戶因品牌增加收入超過1.8萬元,過上了富裕殷實的好日子。

      品牌建設發展現狀

      南鄭區培育綠色食品認證企業9家、產品10個,有機食品認證企業8家、產品10個,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紅廟山藥”1個。共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7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項)。黃官良順合作社的藤編、扇編竹編產品種類達800余種,產品遠銷歐洲,年產值達6000余萬元,帶動周邊群眾1800余戶就業。著力構建全域、全民、全業的大旅游、大品牌、大產業、大發展格局,積極實施營銷宣傳策略,促進多業態融合發展。漢中龍頭山景區作為南鄭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以獨特的自然景觀每年吸引游客50萬人次,提供就業崗位120個,帶動周邊村建設農家樂10多家,每家每年創收40余萬元。打造完成南鄭區電商直播孵化基地,吸納同心創發、大漢智成、良順藤編、喜樂漢禮等20家農特產品企業入駐,通過MCN機構集群、垂類網紅集聚、爆品打造、網絡營銷師培訓等形式提升南鄭區農特產品銷量、促進三產融合升級、帶動創業就業。完成區、鎮、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工作,讓全區農產品電商產業得以迅速發展,為鄉村振興賦能添力。

      支持品牌發展的主要舉措及成效

      一是加強政策引導。為做大做強農業品牌,南鄭區先后出臺農業品牌認定補助八條硬核措施,分別給予新獲得“綠色食品證書”、“有機產品認證證書”或“有機轉換認證證書”的品牌,新認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新取得“味見漢中”“漢中仙毫”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授權,新申報的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登記,新獲得“全國名特優新產品目錄”或“國家有機農產品”的單位(經營主體)或個人給予一次性資金補助;持續開展“一村一品”示范創建活動,對商標注冊成功的農業經營主體,優先安排貼息貸款補助和項目資金補助;劃撥專項資金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出口和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舉辦展會論壇、組織參展參評等活動,品牌意識不斷強化,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二是培育公用品牌。立足自然稟賦優勢及品牌現狀,整合品牌基礎好、產業實力強的特色產業,以優質稻米、特色蔬果、名優茶葉、特種水產為主導,聯合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擴大品牌農產品規模,提升市場美譽度。全區有5家茶葉企業獲得“漢中仙毫”區域公用品牌授權,17家企業獲得“味見漢中”區域公用品牌授權(占55家授權企業的1/3),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經營主體86家,進入國家農產品追溯系統企業80家,認證綠色農產品企業7家,種植面積4500畝,年產農產品1114噸,有機農產品4個,種植面積399畝,年產農產品533噸,地標農產品1個,種植面積600畝、年產農產品2329噸。

      三是創新發展模式。通過與新聞媒體合作,創立“南鄭鄉村振興”和“南鄭農業”微信公眾號,擴大宣傳面,提高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借助展銷展示平臺、直播帶貨等方式加快本地農產品走出去的步伐;積極舉辦各類農產品的宣傳推介活動,擴大農業品牌宣傳廣度與深度。聚力打造產業強鎮和漁業小鎮,發展集生態種養、美食娛樂、觀光旅游于一體的休閑漁業,全力塑造生態農業園區、特色農家樂、幫扶農產品展銷等農旅品牌,完成策劃豐收節、荷花節、水產美食節等多項活動,合力推出生態旅游精品套餐,實現“三產”有機融合,帶動周邊農戶在家門口增收。

      四是注重質量管理。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堅持“六有”標準,持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日常巡查和技術培訓指導,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基地創建,做到“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嚴格落實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融通對接國家和省、市、縣四級質量安全監管平臺,推廣手機APP等便捷化手段,以質量“二維碼”合格證為載體,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入庫入網、上市農產品貼碼貼標,實現生產記錄、產品追溯數據即時上傳,全區農業經營主體納入合格證管理平臺管理率達到90%以上。加大食用農產品安全抽檢批次數,今年以來共開展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各類食品、農產品800多批次,大米專項抽檢200多批次,食品快檢共計700批次。

      品牌建設中的短板與不足

      一是品牌意識還不夠強。部分農業經營主體觀念守舊,經營核心仍然是產品,不注重品牌創建,不主動注冊商標和申報品牌,更不重視“三品一標”認證,追求高產量,忽視高品質;缺乏做大做強意識,在培育品牌、提升品牌方面研究不多、做得不夠;認為品牌建設風險高、費用大,品牌效益短期內難以顯現,不愿參加各種形式的宣傳推介活動。

      二是品牌聲譽還不夠響。南鄭農業產品多、企業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少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特別是存在品牌弱、名牌缺現象,一些傳統的優勢產品、品牌數量和名氣不夠,已有品牌附加值不高。

      三是品牌維護不夠規范。多數農業主體經營較為分散,標準化程度低,缺少標準化生產規程,難以形成打造本地特色農產品名牌的合力;部分農業主體混淆“商標”和“品牌”的概念,認為“注冊個商標就等于有了品牌”。品牌同質化嚴重,獨特性塑造不強。有些區域公用品牌標準不嚴,監管不力,出現品牌“泛用”和未授權企業“濫用”等問題。

      四是品牌規模優勢不夠強大。全區品牌建設,特別是以優質農產品為主的品牌個數少、規模小、科技含量不高,缺乏龍頭加工企業,許多還停留在“小作坊”式和初級加工的生產經營模式,沒有具備承接大客戶、大訂單的生產能力。

      五是扶持力度有待加大。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指導、引導、推進整體品牌創建的發展規劃和工作機制有待完善。行業協會作用發揮不夠,扶持效應不夠明顯,農產品標準化建設相對滯后,品牌推廣宣傳力度不夠,評價體系、營銷推廣體系亟待完善,質量安全監管也亟待加強。

      六是人才資源長期匱乏。農業產業發展離不開高科技的研發技術團隊,離不開高水平、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和從業人員。而鄉村建設面臨著人才長期匱乏、外流現象嚴重等突出問題,導致了品牌建設比較滯后。

      思考及建議

      一是引導主體增強意識“育”品牌。一方面,加強對企業、農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和農戶等品牌創建主體的培育,充分調動現代農業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積極性,探索發展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為基礎、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支撐,關聯緊密、鏈條完整、利益共享的產業化聯合體。另一方面,加大財政扶持和融資支持力度,鼓勵優勢品牌企業牽頭組建行業協會和企業集團抱團發展,合力創建特色和優勢品牌,引導農業經營主體注冊農產品商標、地理標志商標,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

      二是加強政府統籌規劃“樹”品牌。首先,將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品牌企業等列入全區產業發展規劃,立足產業基礎,研究和優化農業發展的空間布局,大力推進圣水食用菌示范基地、濂水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陽春鎮陳村農研文旅產業園、漢山村紅海綠洲產業園等園區建設,加速釋放現代農業園區創建農業品牌的示范帶動效應。其次,立足特色資源稟賦優勢,圍繞優質大米、糧油、茶葉、山藥、藤編、黃酒等特色農產品,精心做好“南鄭”字號的農業品牌文章,推動“紅廟山藥”等品牌效應,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逐步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生產布局。

      三是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亮”品牌。其一,要依托南鄭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將南鄭地域特色文化內涵融入品牌創建中,構建專屬品牌文化,講好品牌故事,重點宣傳綠色、有機、優質農產品,提升品牌溢價能力。其二,要創新推介方式,加大農業品牌營銷力度,開展農產品專場展示展銷活動,舉辦農民豐收節、捕魚節、荷花節、水產美食節等活動,擴大農業品牌宣傳廣度與深度。其三,要加強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組織農業主體參加各類農展、品牌評選等活動,引導本地農業品牌“走出去、銷得遠”,促進品牌農產品增值增收。其四,加大扶持農產品網絡銷售力度,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鼓勵品牌企業借助互聯網技術,利用短視頻營銷、直播帶貨等新型銷售模式,拓展電商銷售渠道,發展跨境電子商務。

      四是建立健全監管體系“護”品牌。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加強特色農產品商標專用權保護工作,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牢固樹立“創品牌難,砸品牌易”的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依法經營農業品牌,自覺維護品牌形象。其次,要建立完善品牌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平臺,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確保各類農產品質量過硬、信譽良好。再次,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檢測,強化現場檢查、常規抽查、例行監測,加大品牌農產品日常監管力度,構建品牌監管的長效機制,營造品牌保護良好局面。

      五是補短強弱擴規提效“強”品牌。把園區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按照“發展向園區聚焦,產業向園區集中,要素向園區傾斜,改革在園區先行”的原則,盡快出臺農業產品新型優勢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從產業鏈招商、項目攻堅、科技創新、品牌創建、人才引進等方面發力,重點打造一批高、精、尖(數字經濟)的有機、生態、綠色食品產業,鼓勵企業入園區、上規模、增效益,真正實現品牌強農、品牌富農的戰略目標。

      六是培養優秀鄉村人才“立”品牌。出臺引流人才的激勵政策,通過校院聯動、校地協同,打造整體性、系統性、融合性的培訓新模式,多途徑培養農業品牌生產、專業加工、市場營銷等專業人才、復合型人才,為品牌建設注入新動能,助推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產業振興與農民持續增收。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鄉村振興局)

      0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胡津瑞
      標簽觀察思考    
      觀察思考

      以品牌建設引領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以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為例

      時間:2023-02-07 11:00:00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3年第3期

      作者:孫曉

      近年來,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積極實施“品牌興農、品牌強農、品牌富農”戰略,加強對重點龍頭“農字號”企業的資金扶持政策力度,通過打造一大批優質農產品“金字招牌”,真正實現了“打造一個品牌,帶動一方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發展目標,2022年全區農業品牌產品收入達30億元,3.6萬戶農戶因品牌增加收入超過1.8萬元,過上了富裕殷實的好日子。

      品牌建設發展現狀

      南鄭區培育綠色食品認證企業9家、產品10個,有機食品認證企業8家、產品10個,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紅廟山藥”1個。共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7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項)。黃官良順合作社的藤編、扇編竹編產品種類達800余種,產品遠銷歐洲,年產值達6000余萬元,帶動周邊群眾1800余戶就業。著力構建全域、全民、全業的大旅游、大品牌、大產業、大發展格局,積極實施營銷宣傳策略,促進多業態融合發展。漢中龍頭山景區作為南鄭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以獨特的自然景觀每年吸引游客50萬人次,提供就業崗位120個,帶動周邊村建設農家樂10多家,每家每年創收40余萬元。打造完成南鄭區電商直播孵化基地,吸納同心創發、大漢智成、良順藤編、喜樂漢禮等20家農特產品企業入駐,通過MCN機構集群、垂類網紅集聚、爆品打造、網絡營銷師培訓等形式提升南鄭區農特產品銷量、促進三產融合升級、帶動創業就業。完成區、鎮、村三級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工作,讓全區農產品電商產業得以迅速發展,為鄉村振興賦能添力。

      支持品牌發展的主要舉措及成效

      一是加強政策引導。為做大做強農業品牌,南鄭區先后出臺農業品牌認定補助八條硬核措施,分別給予新獲得“綠色食品證書”、“有機產品認證證書”或“有機轉換認證證書”的品牌,新認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新取得“味見漢中”“漢中仙毫”等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授權,新申報的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登記,新獲得“全國名特優新產品目錄”或“國家有機農產品”的單位(經營主體)或個人給予一次性資金補助;持續開展“一村一品”示范創建活動,對商標注冊成功的農業經營主體,優先安排貼息貸款補助和項目資金補助;劃撥專項資金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出口和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舉辦展會論壇、組織參展參評等活動,品牌意識不斷強化,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二是培育公用品牌。立足自然稟賦優勢及品牌現狀,整合品牌基礎好、產業實力強的特色產業,以優質稻米、特色蔬果、名優茶葉、特種水產為主導,聯合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擴大品牌農產品規模,提升市場美譽度。全區有5家茶葉企業獲得“漢中仙毫”區域公用品牌授權,17家企業獲得“味見漢中”區域公用品牌授權(占55家授權企業的1/3),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經營主體86家,進入國家農產品追溯系統企業80家,認證綠色農產品企業7家,種植面積4500畝,年產農產品1114噸,有機農產品4個,種植面積399畝,年產農產品533噸,地標農產品1個,種植面積600畝、年產農產品2329噸。

      三是創新發展模式。通過與新聞媒體合作,創立“南鄭鄉村振興”和“南鄭農業”微信公眾號,擴大宣傳面,提高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借助展銷展示平臺、直播帶貨等方式加快本地農產品走出去的步伐;積極舉辦各類農產品的宣傳推介活動,擴大農業品牌宣傳廣度與深度。聚力打造產業強鎮和漁業小鎮,發展集生態種養、美食娛樂、觀光旅游于一體的休閑漁業,全力塑造生態農業園區、特色農家樂、幫扶農產品展銷等農旅品牌,完成策劃豐收節、荷花節、水產美食節等多項活動,合力推出生態旅游精品套餐,實現“三產”有機融合,帶動周邊農戶在家門口增收。

      四是注重質量管理。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堅持“六有”標準,持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日常巡查和技術培訓指導,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基地創建,做到“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嚴格落實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融通對接國家和省、市、縣四級質量安全監管平臺,推廣手機APP等便捷化手段,以質量“二維碼”合格證為載體,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入庫入網、上市農產品貼碼貼標,實現生產記錄、產品追溯數據即時上傳,全區農業經營主體納入合格證管理平臺管理率達到90%以上。加大食用農產品安全抽檢批次數,今年以來共開展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各類食品、農產品800多批次,大米專項抽檢200多批次,食品快檢共計700批次。

      品牌建設中的短板與不足

      一是品牌意識還不夠強。部分農業經營主體觀念守舊,經營核心仍然是產品,不注重品牌創建,不主動注冊商標和申報品牌,更不重視“三品一標”認證,追求高產量,忽視高品質;缺乏做大做強意識,在培育品牌、提升品牌方面研究不多、做得不夠;認為品牌建設風險高、費用大,品牌效益短期內難以顯現,不愿參加各種形式的宣傳推介活動。

      二是品牌聲譽還不夠響。南鄭農業產品多、企業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少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特別是存在品牌弱、名牌缺現象,一些傳統的優勢產品、品牌數量和名氣不夠,已有品牌附加值不高。

      三是品牌維護不夠規范。多數農業主體經營較為分散,標準化程度低,缺少標準化生產規程,難以形成打造本地特色農產品名牌的合力;部分農業主體混淆“商標”和“品牌”的概念,認為“注冊個商標就等于有了品牌”。品牌同質化嚴重,獨特性塑造不強。有些區域公用品牌標準不嚴,監管不力,出現品牌“泛用”和未授權企業“濫用”等問題。

      四是品牌規模優勢不夠強大。全區品牌建設,特別是以優質農產品為主的品牌個數少、規模小、科技含量不高,缺乏龍頭加工企業,許多還停留在“小作坊”式和初級加工的生產經營模式,沒有具備承接大客戶、大訂單的生產能力。

      五是扶持力度有待加大。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指導、引導、推進整體品牌創建的發展規劃和工作機制有待完善。行業協會作用發揮不夠,扶持效應不夠明顯,農產品標準化建設相對滯后,品牌推廣宣傳力度不夠,評價體系、營銷推廣體系亟待完善,質量安全監管也亟待加強。

      六是人才資源長期匱乏。農業產業發展離不開高科技的研發技術團隊,離不開高水平、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和從業人員。而鄉村建設面臨著人才長期匱乏、外流現象嚴重等突出問題,導致了品牌建設比較滯后。

      思考及建議

      一是引導主體增強意識“育”品牌。一方面,加強對企業、農業合作組織、行業協會和農戶等品牌創建主體的培育,充分調動現代農業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積極性,探索發展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為基礎、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支撐,關聯緊密、鏈條完整、利益共享的產業化聯合體。另一方面,加大財政扶持和融資支持力度,鼓勵優勢品牌企業牽頭組建行業協會和企業集團抱團發展,合力創建特色和優勢品牌,引導農業經營主體注冊農產品商標、地理標志商標,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

      二是加強政府統籌規劃“樹”品牌。首先,將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品牌企業等列入全區產業發展規劃,立足產業基礎,研究和優化農業發展的空間布局,大力推進圣水食用菌示范基地、濂水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陽春鎮陳村農研文旅產業園、漢山村紅海綠洲產業園等園區建設,加速釋放現代農業園區創建農業品牌的示范帶動效應。其次,立足特色資源稟賦優勢,圍繞優質大米、糧油、茶葉、山藥、藤編、黃酒等特色農產品,精心做好“南鄭”字號的農業品牌文章,推動“紅廟山藥”等品牌效應,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逐步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生產布局。

      三是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亮”品牌。其一,要依托南鄭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將南鄭地域特色文化內涵融入品牌創建中,構建專屬品牌文化,講好品牌故事,重點宣傳綠色、有機、優質農產品,提升品牌溢價能力。其二,要創新推介方式,加大農業品牌營銷力度,開展農產品專場展示展銷活動,舉辦農民豐收節、捕魚節、荷花節、水產美食節等活動,擴大農業品牌宣傳廣度與深度。其三,要加強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組織農業主體參加各類農展、品牌評選等活動,引導本地農業品牌“走出去、銷得遠”,促進品牌農產品增值增收。其四,加大扶持農產品網絡銷售力度,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鼓勵品牌企業借助互聯網技術,利用短視頻營銷、直播帶貨等新型銷售模式,拓展電商銷售渠道,發展跨境電子商務。

      四是建立健全監管體系“護”品牌。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加強特色農產品商標專用權保護工作,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牢固樹立“創品牌難,砸品牌易”的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依法經營農業品牌,自覺維護品牌形象。其次,要建立完善品牌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平臺,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確保各類農產品質量過硬、信譽良好。再次,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檢測,強化現場檢查、常規抽查、例行監測,加大品牌農產品日常監管力度,構建品牌監管的長效機制,營造品牌保護良好局面。

      五是補短強弱擴規提效“強”品牌。把園區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按照“發展向園區聚焦,產業向園區集中,要素向園區傾斜,改革在園區先行”的原則,盡快出臺農業產品新型優勢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從產業鏈招商、項目攻堅、科技創新、品牌創建、人才引進等方面發力,重點打造一批高、精、尖(數字經濟)的有機、生態、綠色食品產業,鼓勵企業入園區、上規模、增效益,真正實現品牌強農、品牌富農的戰略目標。

      六是培養優秀鄉村人才“立”品牌。出臺引流人才的激勵政策,通過校院聯動、校地協同,打造整體性、系統性、融合性的培訓新模式,多途徑培養農業品牌生產、專業加工、市場營銷等專業人才、復合型人才,為品牌建設注入新動能,助推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產業振興與農民持續增收。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鄉村振興局)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胡津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
      專題專欄
      聯系我們|網站介紹|管理團隊|歡迎投稿|雜志訂閱|網站聲明|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雜志社 版權所有:中國鄉村振興網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共濟大廈12層 郵編:100028 投訴電話:(010)84297683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在线播放
      1. <big id="levzo"></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