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溝古村文化振興的創新與探索
穆溝古村的文化振興是蘇北鄉村振興的一次勇敢探索和創新。通過對文化的創新設計,形成全新的傳承模式,并且讓文化變成可以消費的產品,從而實現了可持續的文化活態傳承模式。
從保護到活化,創新非遺業態
穆溝古村的重建過程帶著對歷史的濃濃鄉愁,這既是一場對歷史的追溯,也是一場對歷史的當代化還原。
對于歷史場景的還原,不是單一的場景恢復和景觀營造,而是帶著運營的目的,在歷史場景中植入業態,從而讓歷史場景能夠持續性地在鄉村存在,并且得到不斷激活。
穆溝古村的設計者們引入了阜寧當地的非遺項目,這些非遺項目與歷史場景實現了很好地融合,彼此交相輝映。如今,在穆溝古村,可以看到阜寧益林醬油、面塑、大糕、豆干、肉圓等非遺項目,向人們訴說著這座古村的歷史底蘊。
當然,對非遺項目的引入,不單單是展示和售賣,還引入了一些體驗性的環節,讓游客可以坐在院子里,體驗一下非遺產品制作的過程。在阜寧大糕造物局,還為游客準備了兒童游玩的場所,讓小孩子既可以吃得開心,也可以玩得開心。
在面塑鋪和鐵匠鋪,都設置了讓游客親自動手的環節,形成了非遺項目的展示、參與全流程體驗。
從遷徙到回流,再造新村民
設計者們對穆溝古村歷史的尊重,還體現在對一場新村民遷徙史的策劃上。穆溝古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一次大遷徙,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為推動江北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江南地區的居民遷徒到蘇北地區墾荒。當時,整族遷移的各門族集體搬出,散落在了淮安府漣水、山陽、鹽城等地。其中,馬家蕩因淡水資源豐富,一部分江南氏族便聚集此處,落地生根。至今,穆溝及周邊地區人們的遷徙史已達六百五十多年。
如今,穆溝古村的振興,同樣需要一場新的遷徙,需要引入新村民,讓他們能夠在這里扎根創業。
為了吸引新村民來此創業,穆溝古村經過生態改造,恢復了生態環境。讓小村莊變成了具有時尚氣息的宜居之地。如今,荷花與湖藕從初夏爛漫到深秋,成片的蘆葦訴說著鄉愁。
近年來,穆溝村回鄉發展的人員主要從事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鄉村旅游以及手工藝品制作等行業。他們深度挖掘穆溝在民宿、旅游、文創、農產品等方面的資源,大力開展創業創收,為穆溝古村的發展注入了時代活力。
從文物到品牌,守住紅色文化根脈
紅色是穆溝古村的根脈。在穆溝古村,到處可以看到毛主席語錄?!跋露Q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薄皩τ谌嗣竦娜秉c,是需要批評的,但必須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用保護人民教育人民的滿腔熱情來說話?!薄敖鑶栁辆瓮?,紙船明燭照天地。舉旗抓綱學大寨,廣大干部拼命干……”這些語錄都在向人們講述著人民對黨的熱愛和對毛主席的懷念。
為了保護這些標語,設計者們在墻內安裝了一種木質結構的條狀木欄,固定在墻上,牢牢支撐住了墻壁。
要保護紅色文化,業態植入是一個重要環節。設計者們發掘出了紅色油坊的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日偽軍的重兵封鎖和頻繁“掃蕩”、“清鄉”,駐扎在蘇北阜寧縣的新四軍第三師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1943年興辦東溝油坊,1945年轉移至益林鎮。1948年,東益油米廠的豆油、菜籽油、棉籽油,送往前線,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8年東益油米廠改制為民營企業——阜寧縣恒河油脂有限公司。
根據這段紅色歷史,設計者們把紅色油坊進行了在地化還原,讓游客既可以體驗紅色油坊的榨油過程,又可以購買到正宗的手工榨油。同時,還能夠在場景中看到無處不在的紅色元素,油然而生對紅色文化的敬意。穆溝古村的紅色文化原來是文物,現在是品牌。
從傳統到時尚,融入當代精神
穆溝古村的改造過程是在南京大學專業團隊規劃與指導下進行的,這個年輕的團隊,把最前沿的規劃設計理念融入到古村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因地制宜建設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村莊改造項目。2020年動工,歷經近兩年,如今初步建成并試運營。
為了讓村莊與時代離得更近,村子里還設立了鄉村振興工作站,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美院等知名高校及文創設計單位相繼入駐。
從業態上來看,穆溝村的業態是傳統與當代的融合。目前入駐經營項目19家,非遺項目包括大糕造物局、豆軼坊蒲包茶干、益林醬油、面塑。紅色項目又紅色油坊。當代時尚業態項目包括構想幾何咖啡書店、窯烤面包、植物空間站、巧克力館、蕩鮮面、玄囿宋韻茶空間。這種非遺、紅色、當代的業態搭配,充分滿足了不同層次的游客需求,也為穆溝古村的鄉村業態注入了當代智慧和當代精神。
以植物空間站為例,這個業態的設計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在鄉村感受到與植物對話的過程,在這個空間站里,閉上眼睛,似乎可以聽到植物的聲音。很多研學的學生都喜歡在這個空間站里停留和體驗,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好。
再以金谷里為例,這個富有當代特色的藝術展覽品牌入駐穆溝村,給穆溝村帶來了新的氣質。穆溝古村與金谷里藝術館都擁有共同的蘇州基因、江南底色,這是二者走到一起的基礎。金谷里品牌是誕生于蘇州地區的個性化藝術展藏空間,致力于打造每一處從城市到鄉村極具美感的公共文化空間,金谷里在穆溝古村入駐以來,舉辦了多場畫展,帶來了新的客源。
如今的穆溝古村融合了音樂、藝術、民宿、非遺、咖啡、集市等多種現代要素,實現青年的回流和業態的再造。在節慶方面,打造了麥田音樂會、節日集市等節慶活動,激活了一座古老的水鄉。
穆溝古村文化振興的創新與探索
時間:2023-03-09 17:39:20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玉鎖
穆溝古村的文化振興是蘇北鄉村振興的一次勇敢探索和創新。通過對文化的創新設計,形成全新的傳承模式,并且讓文化變成可以消費的產品,從而實現了可持續的文化活態傳承模式。
從保護到活化,創新非遺業態
穆溝古村的重建過程帶著對歷史的濃濃鄉愁,這既是一場對歷史的追溯,也是一場對歷史的當代化還原。
對于歷史場景的還原,不是單一的場景恢復和景觀營造,而是帶著運營的目的,在歷史場景中植入業態,從而讓歷史場景能夠持續性地在鄉村存在,并且得到不斷激活。
穆溝古村的設計者們引入了阜寧當地的非遺項目,這些非遺項目與歷史場景實現了很好地融合,彼此交相輝映。如今,在穆溝古村,可以看到阜寧益林醬油、面塑、大糕、豆干、肉圓等非遺項目,向人們訴說著這座古村的歷史底蘊。
當然,對非遺項目的引入,不單單是展示和售賣,還引入了一些體驗性的環節,讓游客可以坐在院子里,體驗一下非遺產品制作的過程。在阜寧大糕造物局,還為游客準備了兒童游玩的場所,讓小孩子既可以吃得開心,也可以玩得開心。
在面塑鋪和鐵匠鋪,都設置了讓游客親自動手的環節,形成了非遺項目的展示、參與全流程體驗。
從遷徙到回流,再造新村民
設計者們對穆溝古村歷史的尊重,還體現在對一場新村民遷徙史的策劃上。穆溝古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一次大遷徙,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為推動江北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江南地區的居民遷徒到蘇北地區墾荒。當時,整族遷移的各門族集體搬出,散落在了淮安府漣水、山陽、鹽城等地。其中,馬家蕩因淡水資源豐富,一部分江南氏族便聚集此處,落地生根。至今,穆溝及周邊地區人們的遷徙史已達六百五十多年。
如今,穆溝古村的振興,同樣需要一場新的遷徙,需要引入新村民,讓他們能夠在這里扎根創業。
為了吸引新村民來此創業,穆溝古村經過生態改造,恢復了生態環境。讓小村莊變成了具有時尚氣息的宜居之地。如今,荷花與湖藕從初夏爛漫到深秋,成片的蘆葦訴說著鄉愁。
近年來,穆溝村回鄉發展的人員主要從事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鄉村旅游以及手工藝品制作等行業。他們深度挖掘穆溝在民宿、旅游、文創、農產品等方面的資源,大力開展創業創收,為穆溝古村的發展注入了時代活力。
從文物到品牌,守住紅色文化根脈
紅色是穆溝古村的根脈。在穆溝古村,到處可以看到毛主席語錄?!跋露Q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薄皩τ谌嗣竦娜秉c,是需要批評的,但必須是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用保護人民教育人民的滿腔熱情來說話?!薄敖鑶栁辆瓮?,紙船明燭照天地。舉旗抓綱學大寨,廣大干部拼命干……”這些語錄都在向人們講述著人民對黨的熱愛和對毛主席的懷念。
為了保護這些標語,設計者們在墻內安裝了一種木質結構的條狀木欄,固定在墻上,牢牢支撐住了墻壁。
要保護紅色文化,業態植入是一個重要環節。設計者們發掘出了紅色油坊的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日偽軍的重兵封鎖和頻繁“掃蕩”、“清鄉”,駐扎在蘇北阜寧縣的新四軍第三師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1943年興辦東溝油坊,1945年轉移至益林鎮。1948年,東益油米廠的豆油、菜籽油、棉籽油,送往前線,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8年東益油米廠改制為民營企業——阜寧縣恒河油脂有限公司。
根據這段紅色歷史,設計者們把紅色油坊進行了在地化還原,讓游客既可以體驗紅色油坊的榨油過程,又可以購買到正宗的手工榨油。同時,還能夠在場景中看到無處不在的紅色元素,油然而生對紅色文化的敬意。穆溝古村的紅色文化原來是文物,現在是品牌。
從傳統到時尚,融入當代精神
穆溝古村的改造過程是在南京大學專業團隊規劃與指導下進行的,這個年輕的團隊,把最前沿的規劃設計理念融入到古村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因地制宜建設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村莊改造項目。2020年動工,歷經近兩年,如今初步建成并試運營。
為了讓村莊與時代離得更近,村子里還設立了鄉村振興工作站,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美院等知名高校及文創設計單位相繼入駐。
從業態上來看,穆溝村的業態是傳統與當代的融合。目前入駐經營項目19家,非遺項目包括大糕造物局、豆軼坊蒲包茶干、益林醬油、面塑。紅色項目又紅色油坊。當代時尚業態項目包括構想幾何咖啡書店、窯烤面包、植物空間站、巧克力館、蕩鮮面、玄囿宋韻茶空間。這種非遺、紅色、當代的業態搭配,充分滿足了不同層次的游客需求,也為穆溝古村的鄉村業態注入了當代智慧和當代精神。
以植物空間站為例,這個業態的設計是為了讓人們能夠在鄉村感受到與植物對話的過程,在這個空間站里,閉上眼睛,似乎可以聽到植物的聲音。很多研學的學生都喜歡在這個空間站里停留和體驗,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好。
再以金谷里為例,這個富有當代特色的藝術展覽品牌入駐穆溝村,給穆溝村帶來了新的氣質。穆溝古村與金谷里藝術館都擁有共同的蘇州基因、江南底色,這是二者走到一起的基礎。金谷里品牌是誕生于蘇州地區的個性化藝術展藏空間,致力于打造每一處從城市到鄉村極具美感的公共文化空間,金谷里在穆溝古村入駐以來,舉辦了多場畫展,帶來了新的客源。
如今的穆溝古村融合了音樂、藝術、民宿、非遺、咖啡、集市等多種現代要素,實現青年的回流和業態的再造。在節慶方面,打造了麥田音樂會、節日集市等節慶活動,激活了一座古老的水鄉。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張院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