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應在“一二三”上發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也強調,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近年來,各級各部門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目標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結合實際抓鄉村振興破題開篇,探索出很多做法經驗。筆者認為,要落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應該在守住“一條底線”、強化“兩動功能”、突出“三個重點”上發力。
一、守住“一條底線”是關鍵。守住“一條底線”,就是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剛剛擺脫貧困的貧困對象,各種困難和挑戰層層交織在一起,就像剛剛走出醫院的虛弱病人,需要有一段精心呵護、幫助復原的康復期,拖不起、急不得。在鞏固“兩不愁、三保障”、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等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將農村的民生保障網織得更密更細。 要著重在“早、簡、準、實”上下功夫,持續強化線上、線下雙向協同監測體系,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要加強部門間信息互通,做到情況摸準、識別精準、措施定準;要落實幫扶政策措施,持續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水平。
二、強化“兩動功能”作保障。一是要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必然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著力激發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的志氣心氣底氣。二是要發揮項目撬動作用。要把項目建設作為抓發展、促振興的有力抓手,加大項目謀劃實施力度,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要搶抓政策機遇,及時跟進研究國家重大戰略和投資導向,用足用好各類利好政策,圍繞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產業就業幫扶、一事一議、以工代賑、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等重點任務,深度謀劃儲備一批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大項目、好項目,形成遠近結合、滾動連續的項目儲備格局。聚焦特色產業發展、脫貧人口就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等重點任務,將資金科學合理安排到具體項目中。
三、突出“三個重點”促振興。突出抓好產業培育。產業興旺是鄉村各項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促進農民生活富裕的保障、也是支撐鄉村振興的原動力。產業興旺的根本途徑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久久為功,用工匠精神思慮每一個產業、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每一個環節,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產業發展應因地制宜,抓住不同地區、不同鄉村資源稟賦的特性,宜魚則魚、宜蝦則蝦、宜果則果、宜瓜則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即使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康養,也應挖掘鄉村獨特的生態、經濟、文化價值,警惕一哄而上,防止盲目跟風。在豐富鄉村產業形態基礎上,通過村民利益共享,增強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后勁,不能只抓一點不及其余,切忌“千村一面”同質化。
突出抓好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一是要重視示范引領。示范點建設,應該從規劃開始就瞄著能看見鄉愁的感官視覺效果示范、低投入高產出的效益示范、銜接有序的機制體系示范的目標進行規劃建設,讓示范點建設達到可總結、可借鑒、可復制、易推廣的良好效果。二是要補短強弱全面推。深入開展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弱項排查,抓好普惠性、兜底性基礎建設,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全面推動特色產業快速發展、鄉村面貌有效改善、農民生活持續提升,全力助推鄉村振興。三是要重視鄉村文化建設。要樹立起文化凝聚人氣、文化提升價值、文化提升品質的理念,充分挖掘散布于廣大鄉村的優質文化資源,傳承生生不息的優秀文化,走以文化為靈魂、以產業和鄉村建設為載體,文化賦能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靈魂與載體完美融合、相得益彰的發展路子。
突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凹w空,沒人聽;集體有,跟著走”,凡是大興集體經濟的鄉村,農民家庭收入水平就高、居住條件就好、基礎設施提升就快。因此,抓鄉村振興必須思慮謀劃如何壯大集體經濟。要堅持以組織優勢統籌各方力量,積極推進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將群眾組織起來,將資源要素整合到村集體手中,促進規范化、集約化經營,拓寬強村富民的發展之路;要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基礎,以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等要素有效利用為抓手,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高度,積極探索資源換資金、存量換創收、出租創收益等發展模式,依法合規開發利用資產資源,變存量為增量,實現村集體可持續增收。
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開局就是決戰、起跑就要加速”的姿態,堅定信心、踔厲奮發、埋頭苦干,就一定能夠推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
(作者系鳳慶縣僑聯主席、鳳慶縣原扶貧辦主任)
鄉村振興應在“一二三”上發力
時間:2023-03-15 14:28:58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徐志坤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也強調,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近年來,各級各部門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目標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結合實際抓鄉村振興破題開篇,探索出很多做法經驗。筆者認為,要落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應該在守住“一條底線”、強化“兩動功能”、突出“三個重點”上發力。
一、守住“一條底線”是關鍵。守住“一條底線”,就是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剛剛擺脫貧困的貧困對象,各種困難和挑戰層層交織在一起,就像剛剛走出醫院的虛弱病人,需要有一段精心呵護、幫助復原的康復期,拖不起、急不得。在鞏固“兩不愁、三保障”、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等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將農村的民生保障網織得更密更細。 要著重在“早、簡、準、實”上下功夫,持續強化線上、線下雙向協同監測體系,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要加強部門間信息互通,做到情況摸準、識別精準、措施定準;要落實幫扶政策措施,持續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水平。
二、強化“兩動功能”作保障。一是要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必然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著力激發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的志氣心氣底氣。二是要發揮項目撬動作用。要把項目建設作為抓發展、促振興的有力抓手,加大項目謀劃實施力度,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要搶抓政策機遇,及時跟進研究國家重大戰略和投資導向,用足用好各類利好政策,圍繞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產業就業幫扶、一事一議、以工代賑、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等重點任務,深度謀劃儲備一批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大項目、好項目,形成遠近結合、滾動連續的項目儲備格局。聚焦特色產業發展、脫貧人口就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等重點任務,將資金科學合理安排到具體項目中。
三、突出“三個重點”促振興。突出抓好產業培育。產業興旺是鄉村各項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促進農民生活富裕的保障、也是支撐鄉村振興的原動力。產業興旺的根本途徑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久久為功,用工匠精神思慮每一個產業、用心用情用力抓好每一個環節,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產業發展應因地制宜,抓住不同地區、不同鄉村資源稟賦的特性,宜魚則魚、宜蝦則蝦、宜果則果、宜瓜則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即使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康養,也應挖掘鄉村獨特的生態、經濟、文化價值,警惕一哄而上,防止盲目跟風。在豐富鄉村產業形態基礎上,通過村民利益共享,增強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后勁,不能只抓一點不及其余,切忌“千村一面”同質化。
突出抓好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一是要重視示范引領。示范點建設,應該從規劃開始就瞄著能看見鄉愁的感官視覺效果示范、低投入高產出的效益示范、銜接有序的機制體系示范的目標進行規劃建設,讓示范點建設達到可總結、可借鑒、可復制、易推廣的良好效果。二是要補短強弱全面推。深入開展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弱項排查,抓好普惠性、兜底性基礎建設,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全面推動特色產業快速發展、鄉村面貌有效改善、農民生活持續提升,全力助推鄉村振興。三是要重視鄉村文化建設。要樹立起文化凝聚人氣、文化提升價值、文化提升品質的理念,充分挖掘散布于廣大鄉村的優質文化資源,傳承生生不息的優秀文化,走以文化為靈魂、以產業和鄉村建設為載體,文化賦能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靈魂與載體完美融合、相得益彰的發展路子。
突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凹w空,沒人聽;集體有,跟著走”,凡是大興集體經濟的鄉村,農民家庭收入水平就高、居住條件就好、基礎設施提升就快。因此,抓鄉村振興必須思慮謀劃如何壯大集體經濟。要堅持以組織優勢統籌各方力量,積極推進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將群眾組織起來,將資源要素整合到村集體手中,促進規范化、集約化經營,拓寬強村富民的發展之路;要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基礎,以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等要素有效利用為抓手,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高度,積極探索資源換資金、存量換創收、出租創收益等發展模式,依法合規開發利用資產資源,變存量為增量,實現村集體可持續增收。
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開局就是決戰、起跑就要加速”的姿態,堅定信心、踔厲奮發、埋頭苦干,就一定能夠推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
(作者系鳳慶縣僑聯主席、鳳慶縣原扶貧辦主任)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張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