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印江:探索鄉村振興領域建設項目“以工代賑”新模式
2022年以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探索鄉村振興領域建設項目“以工代賑”實施新模式,在項目實施中積極探索農村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開發”賑濟模式,圍繞拓寬群眾收益渠道,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將試點項目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總抓手、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引擎,精準謀劃布局,創新賑濟模式,規范監督管理持續推進脫貧群眾穩就業、有增收、能致富。
2022年,該縣在鄉村振興領域建設項目實施上創新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的項目共19個,投入資金5480萬元,主要以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配套設施建設、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升等為建設內容,共涉及7個鄉鎮(街道),項目解決了1200余人就業務工,受益群眾達1.5萬余人, 群眾獲取以工代賑勞務報酬共計1154余萬元。
通過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實施,既保證了項目實施程序沒有減少,又有效縮短了項目工期,減少項目經費支出,節約了項目實施成本,極大地改善了項目所在地基礎設施條件,補齊了農業農村領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促進了當地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增收,有效應對了疫情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沖擊,激發了農民自主發展的內生動力,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圍繞四個聚焦,全方位考量項目
堅持把圍繞鞏固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推動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居環境、帶動群眾就業的重要杠桿,立足實際選準項目,穩妥推進實施,確保以工代賑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一是聚焦項目用工需求,解決在家群眾就業難問題。2022年初,縣發改局、人社局、鄉村振興局針對以工代賑項目用工需求,聯合開展勞動力就業情況調查統計,重點在市、縣鄉村振興集成示范點建設村寨做好摸底調查和以工代賑政策宣傳。組織項目所在地村委收集有勞動能力、有意愿參與勞動的群眾,特別是需鞏固提升的已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群體以及受疫情影響滯留的農村勞動力群體,建立群眾勞動力花名冊。在縣、鄉鎮(街道)、村三級進行項目公示公告,指導鄉鎮(街道)、村兩級召開以工代賑項目會議,動員當地群眾積極參與項目建設。
二是聚焦項目技術要求,解決少數群眾難就業問題。雖然以工代賑項目技術門檻要求相對較低,但也要考慮施工單位的“資質”和“信譽”因素,確保項目建設的進度和質量。在項目實施前,由鎮黨委和鎮鄉村振興服務站督促指導由村委和群眾代表牽頭,組建當地群眾農民工服務隊,全過程參與到施工單位推進項目建設,并結合項目建設需求和群眾務工意愿,采取實訓和以工代訓等方式,幫助群眾掌握實用技能,迅速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
三是聚焦基層組織能力,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堅持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大力宣傳以工代賑勞務報酬政策,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健全建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群眾在村莊建設尤其是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農民的參與度、主動性,在鄉村治理、鄉風文明上有探索創新,有效解決“政府干、群眾看”的問題。通過項目的實施,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引導群眾自覺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有效發揮好以工代賑項目典型示范引領,不斷提升基層組織能力。
四是聚焦經濟高質量可持久發展,解決群眾持續增收問題。圍繞全縣“2+N’產業發展布局,結合項目實施地示范點村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各示范點主導產業優勢,從村級產業發展長遠考慮,整合各類資源、資金實施以工代賑項目,進一步延伸項目區產業發展鏈條,提高了產業發展質效,為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突出四個堅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印江堅持把以工代賑項目建設的初衷貫穿到產業發展、組織建設、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治理等的每一項工作,強化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振興全領域協同發展。
一是堅持圍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等問題編制申報項目,突出群眾主體地位。著力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將“點單權”交給老百姓,快速解決好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堅持擴大就業需求,創新項目實施方式。為了確保脫貧農戶持續穩定增收,今年以來,該縣將穩崗就業作為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主要抓手,作為當前鄉村振興工作中最突出、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緊抓不放,通過項目實施,積極謀劃創造項目用工需求,推動群眾務工就業,確保脫貧戶、監測戶等在家勞動力通過穩崗就業持續穩定增收。
三是堅持鄉村振興集成示范引領,建設一批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就業增收、文化內涵等全面提升工程。圍繞示范點建設和以工代賑項目需求,選擇實施一批涵蓋種植技術、混凝土施工、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鄉村旅游等全領域鄉村振興提升項目,既實現了項目解決群眾短期務工就業,又逐步實現實施項目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
四是堅持聚焦產業發展,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充分利用各示范點主導產業優勢,整合各類資源、資金實施以工代賑項目,發揮以工代賑項目“杠桿”作用,吸引各類資本參與,通過多渠道整合、高效率利用,不斷培育壯大示范點主導產業,發展好特色產業,促進示范點產業經濟持久發展。
抓實四個到位,確保項目全過程無盲區
堅持從源頭著手、從細節入手,用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工代賑試點項目建設提質增效。
一是項目立項全程參與到位。建立立項評議制度,村根據自身實際,通過議事確定上報項目,鄉鎮根據村里上報的項目,在區域范圍內統一規劃,實地考察,確保所立項目不僅符合項目村實際,更加符合群眾意愿及實際需求,縣對鄉鎮級上報項目進行評議和審批等幾個環節上做到立項有據、科學決策、因地制宜,使項目發揮最大效應。
二是項目推進服務指導到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縣級積極與鄉鎮、財政等部門溝通,嚴格資金撥付流程,加快資金撥付進度,確保資金順利投入。同時健全項目建設管理內部審計機制,堅持內審監督和項目實施同部署、同實施,有效杜絕項目建設過程中弄虛作假、徇私舞弊等違法犯罪行為發生,有效防范項目建設廉政風險隱患。
三是項目實施全程監管到位。建立縣、鄉、村三級督查機制,縣級對項目準備、開工、實施、驗收等關鍵點進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抽查;鄉鎮堅持定期巡查與隨機抽查相結合,對各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全程監督;村級由兩委干部、村民代表組成,全程參與質量監管,實現項目督查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
四是項目問效全程跟蹤到位。建立“紀檢巡察部門+行業部門+村集體+農戶代表”的多方聯動監管模式,以標準化、規范化的監督指標為標尺,通過科學監管確保以工代賑項目建設成效。對采取以工代賑實施的鄉村振興村集體企業項目,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不斷加強項目資產管理。督促鎮、村在項目實施點樹立項目公示牌,擴大項目實施的知曉度和公開化,把項目建設情況擺在陽光下。
實現“三個保障”,凸顯實施項目效益效應
圍繞項目實施程序不減、工程質量為先、群眾增收為主,創新實施“三個保障”實施項目,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一是拓寬就業渠道,讓群眾務工增收有保障。2022年,該縣在鄉村振興建設領域采取以工代賑實施的項目資金達5480萬元,其中項目支付群眾務工工資達1154萬元。尤其是在木黃鎮采取以工代賑實施的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項目資金就達3070萬元,群眾務工工資支出達614萬元,有效提升了該鎮群眾務工就業穩定增收問題。
二是減少項目招投標環節,縮短項目開工時間,保障了項目在最短時間落地見效。據鄉村振興局局長唐雷介紹,在以往實施的項目中,若單個項目資金超過了100萬,項目必須要經過招投標環節方能實施。去年,該縣在鄉村振興項目建設領域創新采取以工代賑實施模式后,有效確保了項目資金到達后能在最短時間實現項目開工,實現項目更早惠民利民。
三是節約項目前期實施成本,保障了項目工程質量與施工單位效益實現雙贏。據了解,2022年該縣在鄉村振興領域采取以工代賑實施的項目達19個,其中單個項目資金超過100萬的達18個。該縣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實施,不僅為施工方省去了招投標環節,縮短開工時間,更為施工方節省了一大筆招投標環節的費用支出,讓省下來的錢能更好用于工程質量建設和人工工資支付,真正實現了施工方與工程質量雙贏局面。
通過開展試點工作以來,該縣以工代賑項目在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振興集成示范點建設、鄉村治理、產業發展中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不僅增加了群眾收益,改善了人居環境,讓鄉村得到美化亮化,群眾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得到了群眾的認可,也補齊了農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有力推動了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為全縣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創新性工程,有力助推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展新顏。(作者單位:貴州省印江縣鄉村振興局)
貴州印江:探索鄉村振興領域建設項目“以工代賑”新模式
時間:2023-03-16 11:32:22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劉再權
2022年以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探索鄉村振興領域建設項目“以工代賑”實施新模式,在項目實施中積極探索農村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開發”賑濟模式,圍繞拓寬群眾收益渠道,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將試點項目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總抓手、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引擎,精準謀劃布局,創新賑濟模式,規范監督管理持續推進脫貧群眾穩就業、有增收、能致富。
2022年,該縣在鄉村振興領域建設項目實施上創新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的項目共19個,投入資金5480萬元,主要以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配套設施建設、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升等為建設內容,共涉及7個鄉鎮(街道),項目解決了1200余人就業務工,受益群眾達1.5萬余人, 群眾獲取以工代賑勞務報酬共計1154余萬元。
通過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實施,既保證了項目實施程序沒有減少,又有效縮短了項目工期,減少項目經費支出,節約了項目實施成本,極大地改善了項目所在地基礎設施條件,補齊了農業農村領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促進了當地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增收,有效應對了疫情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沖擊,激發了農民自主發展的內生動力,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圍繞四個聚焦,全方位考量項目
堅持把圍繞鞏固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推動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居環境、帶動群眾就業的重要杠桿,立足實際選準項目,穩妥推進實施,確保以工代賑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一是聚焦項目用工需求,解決在家群眾就業難問題。2022年初,縣發改局、人社局、鄉村振興局針對以工代賑項目用工需求,聯合開展勞動力就業情況調查統計,重點在市、縣鄉村振興集成示范點建設村寨做好摸底調查和以工代賑政策宣傳。組織項目所在地村委收集有勞動能力、有意愿參與勞動的群眾,特別是需鞏固提升的已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群體以及受疫情影響滯留的農村勞動力群體,建立群眾勞動力花名冊。在縣、鄉鎮(街道)、村三級進行項目公示公告,指導鄉鎮(街道)、村兩級召開以工代賑項目會議,動員當地群眾積極參與項目建設。
二是聚焦項目技術要求,解決少數群眾難就業問題。雖然以工代賑項目技術門檻要求相對較低,但也要考慮施工單位的“資質”和“信譽”因素,確保項目建設的進度和質量。在項目實施前,由鎮黨委和鎮鄉村振興服務站督促指導由村委和群眾代表牽頭,組建當地群眾農民工服務隊,全過程參與到施工單位推進項目建設,并結合項目建設需求和群眾務工意愿,采取實訓和以工代訓等方式,幫助群眾掌握實用技能,迅速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
三是聚焦基層組織能力,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堅持扶志與扶智相結合,大力宣傳以工代賑勞務報酬政策,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健全建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群眾在村莊建設尤其是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農民的參與度、主動性,在鄉村治理、鄉風文明上有探索創新,有效解決“政府干、群眾看”的問題。通過項目的實施,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引導群眾自覺參與到項目建設中來,有效發揮好以工代賑項目典型示范引領,不斷提升基層組織能力。
四是聚焦經濟高質量可持久發展,解決群眾持續增收問題。圍繞全縣“2+N’產業發展布局,結合項目實施地示范點村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各示范點主導產業優勢,從村級產業發展長遠考慮,整合各類資源、資金實施以工代賑項目,進一步延伸項目區產業發展鏈條,提高了產業發展質效,為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突出四個堅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印江堅持把以工代賑項目建設的初衷貫穿到產業發展、組織建設、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治理等的每一項工作,強化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振興全領域協同發展。
一是堅持圍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等問題編制申報項目,突出群眾主體地位。著力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將“點單權”交給老百姓,快速解決好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堅持擴大就業需求,創新項目實施方式。為了確保脫貧農戶持續穩定增收,今年以來,該縣將穩崗就業作為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主要抓手,作為當前鄉村振興工作中最突出、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緊抓不放,通過項目實施,積極謀劃創造項目用工需求,推動群眾務工就業,確保脫貧戶、監測戶等在家勞動力通過穩崗就業持續穩定增收。
三是堅持鄉村振興集成示范引領,建設一批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就業增收、文化內涵等全面提升工程。圍繞示范點建設和以工代賑項目需求,選擇實施一批涵蓋種植技術、混凝土施工、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鄉村旅游等全領域鄉村振興提升項目,既實現了項目解決群眾短期務工就業,又逐步實現實施項目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
四是堅持聚焦產業發展,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充分利用各示范點主導產業優勢,整合各類資源、資金實施以工代賑項目,發揮以工代賑項目“杠桿”作用,吸引各類資本參與,通過多渠道整合、高效率利用,不斷培育壯大示范點主導產業,發展好特色產業,促進示范點產業經濟持久發展。
抓實四個到位,確保項目全過程無盲區
堅持從源頭著手、從細節入手,用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工代賑試點項目建設提質增效。
一是項目立項全程參與到位。建立立項評議制度,村根據自身實際,通過議事確定上報項目,鄉鎮根據村里上報的項目,在區域范圍內統一規劃,實地考察,確保所立項目不僅符合項目村實際,更加符合群眾意愿及實際需求,縣對鄉鎮級上報項目進行評議和審批等幾個環節上做到立項有據、科學決策、因地制宜,使項目發揮最大效應。
二是項目推進服務指導到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縣級積極與鄉鎮、財政等部門溝通,嚴格資金撥付流程,加快資金撥付進度,確保資金順利投入。同時健全項目建設管理內部審計機制,堅持內審監督和項目實施同部署、同實施,有效杜絕項目建設過程中弄虛作假、徇私舞弊等違法犯罪行為發生,有效防范項目建設廉政風險隱患。
三是項目實施全程監管到位。建立縣、鄉、村三級督查機制,縣級對項目準備、開工、實施、驗收等關鍵點進行定期和不定期巡查抽查;鄉鎮堅持定期巡查與隨機抽查相結合,對各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全程監督;村級由兩委干部、村民代表組成,全程參與質量監管,實現項目督查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
四是項目問效全程跟蹤到位。建立“紀檢巡察部門+行業部門+村集體+農戶代表”的多方聯動監管模式,以標準化、規范化的監督指標為標尺,通過科學監管確保以工代賑項目建設成效。對采取以工代賑實施的鄉村振興村集體企業項目,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不斷加強項目資產管理。督促鎮、村在項目實施點樹立項目公示牌,擴大項目實施的知曉度和公開化,把項目建設情況擺在陽光下。
實現“三個保障”,凸顯實施項目效益效應
圍繞項目實施程序不減、工程質量為先、群眾增收為主,創新實施“三個保障”實施項目,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一是拓寬就業渠道,讓群眾務工增收有保障。2022年,該縣在鄉村振興建設領域采取以工代賑實施的項目資金達5480萬元,其中項目支付群眾務工工資達1154萬元。尤其是在木黃鎮采取以工代賑實施的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項目資金就達3070萬元,群眾務工工資支出達614萬元,有效提升了該鎮群眾務工就業穩定增收問題。
二是減少項目招投標環節,縮短項目開工時間,保障了項目在最短時間落地見效。據鄉村振興局局長唐雷介紹,在以往實施的項目中,若單個項目資金超過了100萬,項目必須要經過招投標環節方能實施。去年,該縣在鄉村振興項目建設領域創新采取以工代賑實施模式后,有效確保了項目資金到達后能在最短時間實現項目開工,實現項目更早惠民利民。
三是節約項目前期實施成本,保障了項目工程質量與施工單位效益實現雙贏。據了解,2022年該縣在鄉村振興領域采取以工代賑實施的項目達19個,其中單個項目資金超過100萬的達18個。該縣采取以工代賑方式實施,不僅為施工方省去了招投標環節,縮短開工時間,更為施工方節省了一大筆招投標環節的費用支出,讓省下來的錢能更好用于工程質量建設和人工工資支付,真正實現了施工方與工程質量雙贏局面。
通過開展試點工作以來,該縣以工代賑項目在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振興集成示范點建設、鄉村治理、產業發展中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不僅增加了群眾收益,改善了人居環境,讓鄉村得到美化亮化,群眾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得到了群眾的認可,也補齊了農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有力推動了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為全縣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創新性工程,有力助推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展新顏。(作者單位:貴州省印江縣鄉村振興局)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