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ig id="levzo"></big>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湖南寧遠:創新“1234”模式,以文旅振興助推鄉村振興

      時間:2023-03-16 15:16:50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作者:鄭明輝 趙超 周科

      近年來,湖南省寧遠縣積極融入省市文旅產業發展大局,錨定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以及打造“永州南部文化旅游中心”的戰略目標,以九嶷山舜帝陵景區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抓手,以生態資源為基礎、以文旅融合為依托、以旅游富民為核心,探索出一條以文旅振興助推鄉村振興新路徑。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連續兩年進入中國最美縣域榜單,獲評全國“景區帶村”旅游扶貧示范縣、省旅游扶貧示范縣。

      突出一個定位,一以貫之抓牢“兩線一點”布局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明確國家始祖文化旅游勝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舜文化旅游首選地和永州南部文化旅游中心的發展定位,科學謀劃,精心布局,全力推進。

      一是高品質布局。構建以“南部九嶷山舜帝陵風景區一線”“北部舂陵古鎮一線”“縣城寧遠文廟點”為重點的“兩線一點”文旅振興引領鄉村振興布局。

      二是高水準規劃。先后邀請中冶集團、上海交大、成都來也公司等高端團隊,編制全域旅游總規、專規、控規、詳規等規劃,出臺《寧遠縣發展全域旅游若干意見》《寧遠縣“引客入寧”獎勵辦法》《寧遠縣農家樂、旅游民宿發展獎補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形成多規銜接、相互融合的規劃體系。

      三是高層次推動。按照全景、全時、全業、全民要求,把2500平方公里的縣域國土作為一個全域生態、全域文化、全域旅游的鄉村大公園來整體規劃、建設和管理,培育做大“錦繡瀟湘·九嶷圣地”文旅品牌,構建“處處是景、時時見景、觸景生情”的鄉村旅游印象。

      突出兩個融合,一脈相承做活“旅游+”文章

      文化與產業的珠聯璧合,保護與傳承的相得益彰,是文旅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一方面,將發展文旅產業與弘揚本土文化融合。

      “旅游+舜德文化”凸顯縣域特色。以建設傳承舜德文化引領區為目標,深入挖掘弘揚德政文化、德孝文化、德商文化,培育發展舜德文化實體產業,成功舉辦公祭舜帝大典、第五屆世界儒家文明大會等文旅活動。特別是壬寅年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實現網上祭祀、直播連線、全媒傳播“三個首次”,網上參拜人次超1500萬,全球直播觀看人數超300萬,九嶷山舜文化旅游品牌不斷提升。

      “旅游+瑤文化”彰顯民俗風貌。充分利用瑤族地區秀美的自然景觀和淳樸的風土人情,大力開發民族風情旅游。在九疑山瑤族鄉的盤江灣村建立民俗博物館,展示瑤族服飾等瑤文化產品;在九龍村建立瑤族草龍舞傳承基地,培育非遺傳承人;在牛亞嶺村打造瑤寨古民居群,致力弘揚跳長鼓舞、喝瓜簞酒、過半年、祭盤王等傳統習俗,獨具風情的民俗文化深受游客青睞。

      “旅游+狀元文化”厚積人文底蘊。充分發揮下灌村“千年古村、狀元故里”的人文優勢,投資900萬元,將百年古校灌溪學校改擴建成下灌民俗博物館,收集木雕、土陶、農耕用具、戲曲服飾等文遺產品1000余件,成為全縣開展文遺傳承展示和戲曲培訓、教育研學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將發展文旅產業與建設美麗鄉村融合。

      “旅游+中國傳統村落”建設古色鄉村。立足資源稟賦,注重功能提升,利用小桃園、琵琶崗、黃家大屋等古村落,因地制宜優化農村房屋、街巷風格風貌,塑造和留住特有的地域環境、區域特色、建筑風格等“鄉愁”基因,發展鄉村旅游,創成中國傳統古村落17個,吸引廣大游客打卡?!奥糜?文物保護單位”建設韻味鄉村。高度重視、充分發揮8處“國保單位”、12處“省保單位”作用,將文物保護、利用、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深度融合,打造了狀元古村下灌、進士門第路亭村、書畫之鄉朵山村、醉美蓮鄉久安背等一批最美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讓游客找到心中的“根”。

      “旅游+星級鄉村旅游區(點)”建設活力鄉村。大力實施“景區帶村”旅游扶貧示范項目,探索以村為單位組建旅游專業合作社、旅游企業,發展農家樂、林家樂、民俗飯店、風情客棧等鄉村旅游,激發鄉村振興活力。全縣打造星級鄉村旅游區(點)36個,17個村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帶動1萬余貧困人口脫貧,年均增收20%以上,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突出三大創新,一往無前完善旅游要素配套

      堅持“跳出旅游抓旅游”,軟硬齊抓,補齊要素短板,助力文旅產業提質升檔。

      一是兵團化統籌景區建設。成立全域旅游工作指揮部,整合35個部門力量齊抓,每年安排專項資金3000萬元,以最大領導、最強力量抓全域旅游,推動旅游發展由部門專抓向黨政統籌轉變,推動旅游產業由“官辦旅游、大包大攬”向“官民結合、市場先導”轉變,形成齊抓共管、全域發展的大旅游格局。

      二是市場化推進景區項目。成立九嶷山文旅集團,與中國國旅、湖南建工等國企名企開展戰略合作,市場化推進景區開發、經營、建設和管理,成功融資31.8億元。與湖南經視合作市場營銷,集中推出系列主題活動,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影響力逐步提升。近三年投資5.12億元實施旅游項目21個,九嶷山游客中心、舜帝陵整體修繕等一批項目建成。全縣擁有4A級旅游景區2家、3A級旅游景區5家。九嶷山被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國文明景區、“最受海外游客歡迎的內地旅游目的地”。九嶷山舜帝陵景區入選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標之一。

      三是鏈條化完善景區配套。實施“七來”行動,配套完善旅游“六要素”,新建旅游廁所、生態停車場等設施69處、賓館酒店21家。推出尋根朝圣、休閑娛樂、文化研學、探險尋秘、美食養生、紅色文化六大精品旅游線路,開發形成以“騎行九嶷山、祭舜帝陵、拜永福寺、進狀元府、游紫霞巖、漂九嶷河、登三分石、探原始林、賞瑤族風情、覽千年學宮”為重點的旅游產品體系,研發九嶷山兔、九嶷斑竹、九嶷山酒等十大九嶷系列旅游周邊產品和山水休閑健身游、三分石地質奇觀科普游、舜帝祭祀文化觀光游、灌溪田園風情游等特色產品。

      突出四個共享,一心一意延展文旅振興功效

      堅持一切以人民為中心,將文旅發展的成就惠及全縣廣大人民。

      一是共享基礎便利。緊緊圍繞“兩線一點”布局,將發展全域旅游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相結合,有序推進“一中心五片區”示范工程,編制“多規合一”村莊規劃111個,提質改造農村旅游公路123公里,冷九公路的下灌旅游區至九嶷山景區段完成全面升級改造,成為一條“暢、安、舒、美、潔”的景觀大道;完成五小水利設施建設1.9萬余處,33.5萬人飲水安全得到鞏固提升;穩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拆除空心房300多萬平方米,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衛生廁所普及率分別達到35%、97.1%;實施農村電網改造128個。

      二是共享產業紅利。始終把旅游作為推動農民增收、助力精準幫扶、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帶領更多群眾參與旅游發展,共享產業紅利。灣井鎮大鳳村依托十里畫廊、灌溪仙境等文旅資源,與九嶷山文旅集團聯營開發民宿、野趣、飛拉達等旅游項目,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17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

      三是共享生態純利。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行荒山造林、通道綠化、水岸綠化、種苗基地建設、退耕還林系統治理,打造“江南九嶷”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實現封山育林近200萬畝,讓林地成為一道美麗風景線,實現“賣木頭向賣風景”轉變。如:集水源保護、濕地修復、科普宣教、生態旅游于一體的九嶷河國家濕地公園,每年可帶來游客80萬人次,綜合收入2.4億元,惠及周邊群眾近10萬人。

      四是共享人才福利。緊緊抓住“聚集”和“培養”兩條途徑,通過直接引才、專家薦才、揭榜掛帥、柔性引才等方式,廣大高層次文旅人才、鄉村文化能人、文藝愛好者來寧創業就業,涌現出墨彩土陶“泥專家”陳各輝、“九嶷木雕”傳承人毛劉軍、蝶翅畫及剪紙藝人胡曉紅等一大批優秀鄉土文化人才,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智力支撐。特別是中國美術學院優秀畢業生周燕,返鄉自費成立大元社文化藝術交流中心,7年堅守,服務留守兒童8000余名,點燃鄉村文化藝術之光,先后榮獲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第19屆“湖南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先進事跡獲央視3次宣傳推介。

      0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
      標簽經驗交流    
      觀察思考

      湖南寧遠:創新“1234”模式,以文旅振興助推鄉村振興

      時間:2023-03-16 15:16:50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鄭明輝 趙超 周科

      近年來,湖南省寧遠縣積極融入省市文旅產業發展大局,錨定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以及打造“永州南部文化旅游中心”的戰略目標,以九嶷山舜帝陵景區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抓手,以生態資源為基礎、以文旅融合為依托、以旅游富民為核心,探索出一條以文旅振興助推鄉村振興新路徑。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佳縣、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連續兩年進入中國最美縣域榜單,獲評全國“景區帶村”旅游扶貧示范縣、省旅游扶貧示范縣。

      突出一個定位,一以貫之抓牢“兩線一點”布局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明確國家始祖文化旅游勝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舜文化旅游首選地和永州南部文化旅游中心的發展定位,科學謀劃,精心布局,全力推進。

      一是高品質布局。構建以“南部九嶷山舜帝陵風景區一線”“北部舂陵古鎮一線”“縣城寧遠文廟點”為重點的“兩線一點”文旅振興引領鄉村振興布局。

      二是高水準規劃。先后邀請中冶集團、上海交大、成都來也公司等高端團隊,編制全域旅游總規、專規、控規、詳規等規劃,出臺《寧遠縣發展全域旅游若干意見》《寧遠縣“引客入寧”獎勵辦法》《寧遠縣農家樂、旅游民宿發展獎補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形成多規銜接、相互融合的規劃體系。

      三是高層次推動。按照全景、全時、全業、全民要求,把2500平方公里的縣域國土作為一個全域生態、全域文化、全域旅游的鄉村大公園來整體規劃、建設和管理,培育做大“錦繡瀟湘·九嶷圣地”文旅品牌,構建“處處是景、時時見景、觸景生情”的鄉村旅游印象。

      突出兩個融合,一脈相承做活“旅游+”文章

      文化與產業的珠聯璧合,保護與傳承的相得益彰,是文旅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一方面,將發展文旅產業與弘揚本土文化融合。

      “旅游+舜德文化”凸顯縣域特色。以建設傳承舜德文化引領區為目標,深入挖掘弘揚德政文化、德孝文化、德商文化,培育發展舜德文化實體產業,成功舉辦公祭舜帝大典、第五屆世界儒家文明大會等文旅活動。特別是壬寅年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實現網上祭祀、直播連線、全媒傳播“三個首次”,網上參拜人次超1500萬,全球直播觀看人數超300萬,九嶷山舜文化旅游品牌不斷提升。

      “旅游+瑤文化”彰顯民俗風貌。充分利用瑤族地區秀美的自然景觀和淳樸的風土人情,大力開發民族風情旅游。在九疑山瑤族鄉的盤江灣村建立民俗博物館,展示瑤族服飾等瑤文化產品;在九龍村建立瑤族草龍舞傳承基地,培育非遺傳承人;在牛亞嶺村打造瑤寨古民居群,致力弘揚跳長鼓舞、喝瓜簞酒、過半年、祭盤王等傳統習俗,獨具風情的民俗文化深受游客青睞。

      “旅游+狀元文化”厚積人文底蘊。充分發揮下灌村“千年古村、狀元故里”的人文優勢,投資900萬元,將百年古校灌溪學校改擴建成下灌民俗博物館,收集木雕、土陶、農耕用具、戲曲服飾等文遺產品1000余件,成為全縣開展文遺傳承展示和戲曲培訓、教育研學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將發展文旅產業與建設美麗鄉村融合。

      “旅游+中國傳統村落”建設古色鄉村。立足資源稟賦,注重功能提升,利用小桃園、琵琶崗、黃家大屋等古村落,因地制宜優化農村房屋、街巷風格風貌,塑造和留住特有的地域環境、區域特色、建筑風格等“鄉愁”基因,發展鄉村旅游,創成中國傳統古村落17個,吸引廣大游客打卡?!奥糜?文物保護單位”建設韻味鄉村。高度重視、充分發揮8處“國保單位”、12處“省保單位”作用,將文物保護、利用、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深度融合,打造了狀元古村下灌、進士門第路亭村、書畫之鄉朵山村、醉美蓮鄉久安背等一批最美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讓游客找到心中的“根”。

      “旅游+星級鄉村旅游區(點)”建設活力鄉村。大力實施“景區帶村”旅游扶貧示范項目,探索以村為單位組建旅游專業合作社、旅游企業,發展農家樂、林家樂、民俗飯店、風情客棧等鄉村旅游,激發鄉村振興活力。全縣打造星級鄉村旅游區(點)36個,17個村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帶動1萬余貧困人口脫貧,年均增收20%以上,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突出三大創新,一往無前完善旅游要素配套

      堅持“跳出旅游抓旅游”,軟硬齊抓,補齊要素短板,助力文旅產業提質升檔。

      一是兵團化統籌景區建設。成立全域旅游工作指揮部,整合35個部門力量齊抓,每年安排專項資金3000萬元,以最大領導、最強力量抓全域旅游,推動旅游發展由部門專抓向黨政統籌轉變,推動旅游產業由“官辦旅游、大包大攬”向“官民結合、市場先導”轉變,形成齊抓共管、全域發展的大旅游格局。

      二是市場化推進景區項目。成立九嶷山文旅集團,與中國國旅、湖南建工等國企名企開展戰略合作,市場化推進景區開發、經營、建設和管理,成功融資31.8億元。與湖南經視合作市場營銷,集中推出系列主題活動,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影響力逐步提升。近三年投資5.12億元實施旅游項目21個,九嶷山游客中心、舜帝陵整體修繕等一批項目建成。全縣擁有4A級旅游景區2家、3A級旅游景區5家。九嶷山被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國文明景區、“最受海外游客歡迎的內地旅游目的地”。九嶷山舜帝陵景區入選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標之一。

      三是鏈條化完善景區配套。實施“七來”行動,配套完善旅游“六要素”,新建旅游廁所、生態停車場等設施69處、賓館酒店21家。推出尋根朝圣、休閑娛樂、文化研學、探險尋秘、美食養生、紅色文化六大精品旅游線路,開發形成以“騎行九嶷山、祭舜帝陵、拜永福寺、進狀元府、游紫霞巖、漂九嶷河、登三分石、探原始林、賞瑤族風情、覽千年學宮”為重點的旅游產品體系,研發九嶷山兔、九嶷斑竹、九嶷山酒等十大九嶷系列旅游周邊產品和山水休閑健身游、三分石地質奇觀科普游、舜帝祭祀文化觀光游、灌溪田園風情游等特色產品。

      突出四個共享,一心一意延展文旅振興功效

      堅持一切以人民為中心,將文旅發展的成就惠及全縣廣大人民。

      一是共享基礎便利。緊緊圍繞“兩線一點”布局,將發展全域旅游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相結合,有序推進“一中心五片區”示范工程,編制“多規合一”村莊規劃111個,提質改造農村旅游公路123公里,冷九公路的下灌旅游區至九嶷山景區段完成全面升級改造,成為一條“暢、安、舒、美、潔”的景觀大道;完成五小水利設施建設1.9萬余處,33.5萬人飲水安全得到鞏固提升;穩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拆除空心房300多萬平方米,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衛生廁所普及率分別達到35%、97.1%;實施農村電網改造128個。

      二是共享產業紅利。始終把旅游作為推動農民增收、助力精準幫扶、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帶領更多群眾參與旅游發展,共享產業紅利。灣井鎮大鳳村依托十里畫廊、灌溪仙境等文旅資源,與九嶷山文旅集團聯營開發民宿、野趣、飛拉達等旅游項目,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17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

      三是共享生態純利。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行荒山造林、通道綠化、水岸綠化、種苗基地建設、退耕還林系統治理,打造“江南九嶷”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實現封山育林近200萬畝,讓林地成為一道美麗風景線,實現“賣木頭向賣風景”轉變。如:集水源保護、濕地修復、科普宣教、生態旅游于一體的九嶷河國家濕地公園,每年可帶來游客80萬人次,綜合收入2.4億元,惠及周邊群眾近10萬人。

      四是共享人才福利。緊緊抓住“聚集”和“培養”兩條途徑,通過直接引才、專家薦才、揭榜掛帥、柔性引才等方式,廣大高層次文旅人才、鄉村文化能人、文藝愛好者來寧創業就業,涌現出墨彩土陶“泥專家”陳各輝、“九嶷木雕”傳承人毛劉軍、蝶翅畫及剪紙藝人胡曉紅等一大批優秀鄉土文化人才,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智力支撐。特別是中國美術學院優秀畢業生周燕,返鄉自費成立大元社文化藝術交流中心,7年堅守,服務留守兒童8000余名,點燃鄉村文化藝術之光,先后榮獲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第19屆“湖南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先進事跡獲央視3次宣傳推介。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
      專題專欄
      聯系我們|網站介紹|管理團隊|歡迎投稿|雜志訂閱|網站聲明|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雜志社 版權所有:中國鄉村振興網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共濟大廈12層 郵編:100028 投訴電話:(010)84297683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在线播放
      1. <big id="levzo"></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