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ig id="levzo"></big>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陜西潼關:“鄉賢+”賦能鄉村治理的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3-03-22 14:18:33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作者:王軍

      鄉賢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參與主體,既是村民訴求的收集者,也是村民訴求的傳遞者。近年來,潼關縣積極發揮試點示范引領作用,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總體部署和試點要求,以切實增強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前提,把提升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為主攻方向,探索創新了“四堅持、四創新、四探索、三擦亮、三發揮”的“44433”工作法,走出了一條鄉賢引領鄉村治理的新路子,為全市乃至全省鄉村治理提供了“潼關樣板”。

      一、實施背景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在外鄉賢人才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資源,在外鄉賢一般指在外發展比較好德才兼備的人才,一般在各行各業都會取得比較不錯的成績,其中不乏一些優秀企業家代表、能工巧匠、優秀名師,他們功成名就,心系家鄉發展,時刻關注著家鄉發展,鄉賢是提升文明鄉風、強化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是帶動產業興旺、帶領鄉親致富的先進典型,也是鄉村振興不可多得的寶貴人才。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很多能人、文化人、勞動力都紛紛轉移到了城鎮,導致農村缺乏“帶頭人”、“明白人”和勞動力。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潼關縣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把鄉賢智慧“聚”起來,把鄉賢人才“用”起來,著力引導廣大鄉賢回歸鄉里、反哺桑梓、振興鄉村。

      二、做法及成效

      (一)夯基壘臺,以“四個堅持”為基層治理賦能

      一是堅持以強化黨建引領為前提。先后出臺了《潼關縣鄉賢評選辦法(試行)》《潼關縣鄉賢評選工作實施方案》,建立鄉賢人才庫,采取“基層黨委+鄉賢+鄉村治理”模式,讓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服務鄉村公共事務決策等,充分發揮鄉賢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鄉里、微暖故土的作用。目前,全縣共評選出鄉賢635人,其中黨員鄉賢127人。

      二是堅持以打造豐富活動載體為抓手。成立鄉賢理事會,建立“鄉賢聯誼會”,組建鄉賢推動鄉村產業發展聯盟,每年舉辦鄉賢推動產業發展的各類推介活動,吸引在外鄉賢返鄉投資創業。

      三是堅持以完善運行機制為保障。建立健全人才服務保障制度,每年設立200萬元作為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縣上每年每村投入不少于5000元,對鄉賢及鄉賢組織給予經費支持;每兩年組織一次“鄉賢”評選表彰活動,在各村(社區)推行“積分加減制”,每月定期在積分超市進行物品兌換,年底作為評選先進的參考依據。

      四是堅持以試點示范引領為依托。選取了四知村等7個村進行試點,此基礎上各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如:西姚村建設了清廉文化公園,中軍帳村建設了鄉賢公園(館),四知村建設了六史館,秦王寨建設了新時代實踐文明站(融合黨史村史發展史)。同年,秦東鎮積極整合優勢資源、資金,建成了集司法調解、法律咨詢、警務室延伸、志愿服務等多元一體的“智慧秦東”綜合指揮中心。

      (二)立柱架梁,以“四個創新”為鄉賢聚勢蓄能

      一是創新“黨建+”鄉賢工作模式。創新建設鄉村振興人才工作聯絡站,下設鎮(街)鄉村振興人才工作聯絡站,在村級延伸建立鄉賢工作聯絡點,精準對接服務人才,在鎮(街)村(社區)分別成立了鄉賢理事會,各村(社區)建立鄉賢辦公室,為鄉賢開展工作提供場所、搭建平臺。

      二是創新“人才+”方式引育鄉賢。立足全縣人才隊伍實際,大力實施青年人才培養、企業人才引領、名師名醫提升、鄉土人才培育、精英工匠鑄造五大工程。目前,已建成9類273人的鄉土人才信息庫。

      三是創新“宣傳+”鄉賢樹立榜樣。開展鄉土人才優選活動,去年推選出優秀鄉土人才20名;在各村(社區)設立鄉賢榜、建立鄉賢館、鄉賢公園,厚植鄉賢文化基因,讓鄉賢文化有載體、有典范、有榜樣。

      四是創新“制度+”弘揚善行義舉。建立幫扶禮遇道德模范長效機制,將全縣范圍內的全國、省級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好人”、“三秦楷?!?、“陜西好人”、渭南市道德模范等其他重大道德典型,統一納入幫扶禮遇體系,設立道德模范幫扶專項基金,傳遞社會正能量,使“好人好報”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價值追求。

      (三)全面推進,以“四個探索”為激活鄉賢聚力

      一是探索“鄉賢+產業引領”促振興。以鄉賢為示范,發揮鄉賢所長,結合自身人脈、資本等資源優勢,為鄉村產業布局、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等出謀劃策、出資出力,帶動群眾就業增收,促進鄉村繁榮。如:慶豐村鄉賢王新軍,在當地率先種植軟籽石榴16年,不僅種出大果,還讓大果數量變多,帶動農戶一起增收。

      二是探索“鄉賢+參政議事”謀振興。以基層黨建為引領,邀請鄉賢人大代表參與公共事務決策咨詢、協商民主議事等工作,發揮鄉賢獨特優勢,支持鼓勵鄉賢回鄉擔任村干部或以鄉賢為“引線”,收集基層呼聲,匯集群眾意見,為決策部署出謀劃策。目前,全縣鎮(街)、村(社區)已實現人大代表工作聯絡站全覆蓋,代表活動初步實現常態化、制度化。

      三是探索“鄉賢+文明共創”話振興。發動新鄉賢爭做移風易俗、鄉風文明模范,組建“鄉賢宣講團”,開設“鄉賢講習所”,開展“鄉賢精神進禮堂”等活動,提振群眾“精氣神”。如:秦東鎮以“農家書屋、楷模廣場”等為載體,打造“鄉賢文化長廊”和“鄉賢文化館”,培育鄉賢文化,引導群眾樹立正向人生價值觀。

      四是探索“鄉賢+公益慈善”助振興??h委、縣政府堅持把慈善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積極探索“造血式”慈善模式,助力鄉村公益慈善。近年來,在外成功人士、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工礦企業、社會團體各界人士踴躍參與捐贈活動。

      (四)創新發展,以“三個擦亮”為鄉賢搭建平臺

      一是擦亮“城市名片”,挖掘傳統文化富礦。以黃河老腔為主打品牌,將非遺文化發展為常態化教育,走進校園走進課堂;以楊震廉政教育基地為龍頭,以清廉鄉村示范村、廉潔街道(單位)陣地為引領,深入挖掘新的廉潔文化元素和亮點,創新廉潔教育載體,打造廉潔文化品牌,讓黨員群眾在家門口接受廉潔文化教育。

      二是擦亮鎮村文化名片,助力鄉村文化振興。以“叫響一個口號,擦亮鎮村名片”活動為契機,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內涵。目前,所有鎮(街)、村(社區)已實現形象標識和宣傳口號全覆蓋,先后涌現出“山河表里,最美秦東”“千年城上城,最美寺角營”等一批聚焦地域特色、彰顯文化底蘊、提升鎮村品位的形象標識和宣傳口號。

      三是擦亮鄉賢文化底色,匯聚向善正能量。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作用,建村史館、鄉賢公園、文化墻等,宣傳鄉賢先進事跡、優良品德和突出成就等,讓其他人見賢思齊,從而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先后有上善村青海美協原主席井漢升,西安美協主席楊霜林發揮繪畫專業特長,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五)黨建引領,以“三個發揮”為鄉賢提供指引

      一是發揮“頭雁效應”育鄉賢。高質量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車敏亮、鄭平喜、關增加、贠建恒、司四文等一批致富能手、民營企業家在換屆選中脫穎而出,擔任村(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帶領群眾發展鄉村產業,振興農村集體經濟。

      二是發揮“網格黨建”提效能。立足縣域實際和群眾需求,堅持“務實、管用、有效”原則,綜合考慮區域特征、面積大小、人口多少等因素,因地制宜在全縣28個行政村設置了網格黨支部117個、網格長117人、網格員720人,組建黨小組344個、推選黨員中心戶1041人,構建起“村(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片區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網格組織體系。

      三是發揮“鄉賢搭手”促治理。積極吸納本土鄉賢進入鎮村調解委員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講堂等,用鄉賢的威信解矛盾化解之難,用鄉賢的賢德解文明創建之難。如:寺角營村弘揚文明辦紅白事的新風,嚴格規定家宴標準,控制規模,有效杜絕大操大辦、互相攀比之風,通過紅白理事會為民村戶均節省費用5000元。

      三、經驗與啟示

      該縣通過把工作平臺建起來、把服務渠道暢通起來、把管理制度規范起來、把故園鄉情連接起來等方式,圍繞鄉村振興需求,一大批鄉賢正在結合自身的親緣、人緣、地緣優勢,發揮其補位和輔助作用,積極做好鄉村發展“參謀員”、爭資爭項“協調員”、為民辦事“服務員”,形成鄉村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該縣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以創建秦東“全國鄉村振興示范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和寺角營、秦王寨“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為目標,持續推行“鄉賢+”賦能模式,通過找鄉賢、用鄉賢、思鄉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者系中共潼關縣委政研室主任) 

      0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胡津瑞
      標簽觀察思考    
      觀察思考

      陜西潼關:“鄉賢+”賦能鄉村治理的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3-03-22 14:18:33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王軍

      鄉賢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參與主體,既是村民訴求的收集者,也是村民訴求的傳遞者。近年來,潼關縣積極發揮試點示范引領作用,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總體部署和試點要求,以切實增強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前提,把提升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作為主攻方向,探索創新了“四堅持、四創新、四探索、三擦亮、三發揮”的“44433”工作法,走出了一條鄉賢引領鄉村治理的新路子,為全市乃至全省鄉村治理提供了“潼關樣板”。

      一、實施背景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在外鄉賢人才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資源,在外鄉賢一般指在外發展比較好德才兼備的人才,一般在各行各業都會取得比較不錯的成績,其中不乏一些優秀企業家代表、能工巧匠、優秀名師,他們功成名就,心系家鄉發展,時刻關注著家鄉發展,鄉賢是提升文明鄉風、強化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是帶動產業興旺、帶領鄉親致富的先進典型,也是鄉村振興不可多得的寶貴人才。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很多能人、文化人、勞動力都紛紛轉移到了城鎮,導致農村缺乏“帶頭人”、“明白人”和勞動力。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潼關縣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把鄉賢智慧“聚”起來,把鄉賢人才“用”起來,著力引導廣大鄉賢回歸鄉里、反哺桑梓、振興鄉村。

      二、做法及成效

      (一)夯基壘臺,以“四個堅持”為基層治理賦能

      一是堅持以強化黨建引領為前提。先后出臺了《潼關縣鄉賢評選辦法(試行)》《潼關縣鄉賢評選工作實施方案》,建立鄉賢人才庫,采取“基層黨委+鄉賢+鄉村治理”模式,讓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服務鄉村公共事務決策等,充分發揮鄉賢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鄉里、微暖故土的作用。目前,全縣共評選出鄉賢635人,其中黨員鄉賢127人。

      二是堅持以打造豐富活動載體為抓手。成立鄉賢理事會,建立“鄉賢聯誼會”,組建鄉賢推動鄉村產業發展聯盟,每年舉辦鄉賢推動產業發展的各類推介活動,吸引在外鄉賢返鄉投資創業。

      三是堅持以完善運行機制為保障。建立健全人才服務保障制度,每年設立200萬元作為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縣上每年每村投入不少于5000元,對鄉賢及鄉賢組織給予經費支持;每兩年組織一次“鄉賢”評選表彰活動,在各村(社區)推行“積分加減制”,每月定期在積分超市進行物品兌換,年底作為評選先進的參考依據。

      四是堅持以試點示范引領為依托。選取了四知村等7個村進行試點,此基礎上各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如:西姚村建設了清廉文化公園,中軍帳村建設了鄉賢公園(館),四知村建設了六史館,秦王寨建設了新時代實踐文明站(融合黨史村史發展史)。同年,秦東鎮積極整合優勢資源、資金,建成了集司法調解、法律咨詢、警務室延伸、志愿服務等多元一體的“智慧秦東”綜合指揮中心。

      (二)立柱架梁,以“四個創新”為鄉賢聚勢蓄能

      一是創新“黨建+”鄉賢工作模式。創新建設鄉村振興人才工作聯絡站,下設鎮(街)鄉村振興人才工作聯絡站,在村級延伸建立鄉賢工作聯絡點,精準對接服務人才,在鎮(街)村(社區)分別成立了鄉賢理事會,各村(社區)建立鄉賢辦公室,為鄉賢開展工作提供場所、搭建平臺。

      二是創新“人才+”方式引育鄉賢。立足全縣人才隊伍實際,大力實施青年人才培養、企業人才引領、名師名醫提升、鄉土人才培育、精英工匠鑄造五大工程。目前,已建成9類273人的鄉土人才信息庫。

      三是創新“宣傳+”鄉賢樹立榜樣。開展鄉土人才優選活動,去年推選出優秀鄉土人才20名;在各村(社區)設立鄉賢榜、建立鄉賢館、鄉賢公園,厚植鄉賢文化基因,讓鄉賢文化有載體、有典范、有榜樣。

      四是創新“制度+”弘揚善行義舉。建立幫扶禮遇道德模范長效機制,將全縣范圍內的全國、省級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好人”、“三秦楷?!?、“陜西好人”、渭南市道德模范等其他重大道德典型,統一納入幫扶禮遇體系,設立道德模范幫扶專項基金,傳遞社會正能量,使“好人好報”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價值追求。

      (三)全面推進,以“四個探索”為激活鄉賢聚力

      一是探索“鄉賢+產業引領”促振興。以鄉賢為示范,發揮鄉賢所長,結合自身人脈、資本等資源優勢,為鄉村產業布局、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等出謀劃策、出資出力,帶動群眾就業增收,促進鄉村繁榮。如:慶豐村鄉賢王新軍,在當地率先種植軟籽石榴16年,不僅種出大果,還讓大果數量變多,帶動農戶一起增收。

      二是探索“鄉賢+參政議事”謀振興。以基層黨建為引領,邀請鄉賢人大代表參與公共事務決策咨詢、協商民主議事等工作,發揮鄉賢獨特優勢,支持鼓勵鄉賢回鄉擔任村干部或以鄉賢為“引線”,收集基層呼聲,匯集群眾意見,為決策部署出謀劃策。目前,全縣鎮(街)、村(社區)已實現人大代表工作聯絡站全覆蓋,代表活動初步實現常態化、制度化。

      三是探索“鄉賢+文明共創”話振興。發動新鄉賢爭做移風易俗、鄉風文明模范,組建“鄉賢宣講團”,開設“鄉賢講習所”,開展“鄉賢精神進禮堂”等活動,提振群眾“精氣神”。如:秦東鎮以“農家書屋、楷模廣場”等為載體,打造“鄉賢文化長廊”和“鄉賢文化館”,培育鄉賢文化,引導群眾樹立正向人生價值觀。

      四是探索“鄉賢+公益慈善”助振興??h委、縣政府堅持把慈善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積極探索“造血式”慈善模式,助力鄉村公益慈善。近年來,在外成功人士、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工礦企業、社會團體各界人士踴躍參與捐贈活動。

      (四)創新發展,以“三個擦亮”為鄉賢搭建平臺

      一是擦亮“城市名片”,挖掘傳統文化富礦。以黃河老腔為主打品牌,將非遺文化發展為常態化教育,走進校園走進課堂;以楊震廉政教育基地為龍頭,以清廉鄉村示范村、廉潔街道(單位)陣地為引領,深入挖掘新的廉潔文化元素和亮點,創新廉潔教育載體,打造廉潔文化品牌,讓黨員群眾在家門口接受廉潔文化教育。

      二是擦亮鎮村文化名片,助力鄉村文化振興。以“叫響一個口號,擦亮鎮村名片”活動為契機,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內涵。目前,所有鎮(街)、村(社區)已實現形象標識和宣傳口號全覆蓋,先后涌現出“山河表里,最美秦東”“千年城上城,最美寺角營”等一批聚焦地域特色、彰顯文化底蘊、提升鎮村品位的形象標識和宣傳口號。

      三是擦亮鄉賢文化底色,匯聚向善正能量。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作用,建村史館、鄉賢公園、文化墻等,宣傳鄉賢先進事跡、優良品德和突出成就等,讓其他人見賢思齊,從而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先后有上善村青海美協原主席井漢升,西安美協主席楊霜林發揮繪畫專業特長,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五)黨建引領,以“三個發揮”為鄉賢提供指引

      一是發揮“頭雁效應”育鄉賢。高質量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車敏亮、鄭平喜、關增加、贠建恒、司四文等一批致富能手、民營企業家在換屆選中脫穎而出,擔任村(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帶領群眾發展鄉村產業,振興農村集體經濟。

      二是發揮“網格黨建”提效能。立足縣域實際和群眾需求,堅持“務實、管用、有效”原則,綜合考慮區域特征、面積大小、人口多少等因素,因地制宜在全縣28個行政村設置了網格黨支部117個、網格長117人、網格員720人,組建黨小組344個、推選黨員中心戶1041人,構建起“村(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片區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網格組織體系。

      三是發揮“鄉賢搭手”促治理。積極吸納本土鄉賢進入鎮村調解委員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講堂等,用鄉賢的威信解矛盾化解之難,用鄉賢的賢德解文明創建之難。如:寺角營村弘揚文明辦紅白事的新風,嚴格規定家宴標準,控制規模,有效杜絕大操大辦、互相攀比之風,通過紅白理事會為民村戶均節省費用5000元。

      三、經驗與啟示

      該縣通過把工作平臺建起來、把服務渠道暢通起來、把管理制度規范起來、把故園鄉情連接起來等方式,圍繞鄉村振興需求,一大批鄉賢正在結合自身的親緣、人緣、地緣優勢,發揮其補位和輔助作用,積極做好鄉村發展“參謀員”、爭資爭項“協調員”、為民辦事“服務員”,形成鄉村治理新格局。

      下一步,該縣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以創建秦東“全國鄉村振興示范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和寺角營、秦王寨“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為目標,持續推行“鄉賢+”賦能模式,通過找鄉賢、用鄉賢、思鄉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者系中共潼關縣委政研室主任)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胡津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
      專題專欄
      聯系我們|網站介紹|管理團隊|歡迎投稿|雜志訂閱|網站聲明|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雜志社 版權所有:中國鄉村振興網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共濟大廈12層 郵編:100028 投訴電話:(010)84297683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主管:國家鄉村振興局 主辦:中國鄉村振興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10120230004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號110105005973
      京ICP備2022015544號-1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在线播放
      1. <big id="levzo"></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