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巴東縣: “搬遷 +” 給幸福生活做加法
早春時節,細雨濛濛,八百里巴東盡被薄霧籠罩。 霧散云開,青山綠水映入眼簾,勤勞的人們早已開始了“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忙碌,人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門戶”之稱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是“長江經濟帶”和 “鄂西綠色發展示范區”重要區域,為長江入鄂第一縣。脫貧攻堅期間,巴東縣通過易地搬遷,解決了12964 戶43197人的脫貧問題。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階段,巴東縣發力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創新推出“搬遷 +”多維模式,真正讓搬遷群眾搬得安心、 住得舒心、過得開心。
“搬遷+產業” 家門口就能致富
2月9日,海拔1800米的巴東縣綠蔥坡鎮依舊是銀裝素裹,天空時不時還飄著雪花。
早上八點半,家住集鎮搬遷安置點福馨嘉苑的譚明秀來到綠蔥坡度假酒店,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2019年初,譚明秀從綠蔥坡鎮中村搬遷至綠蔥坡社區。當年年底,新家附近的綠蔥坡滑雪場正式建成,原本想出門打工的她,聽說滑雪場招工,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前去應聘。有著一點財會知識的她,很快被錄用成為倉庫保管員?!凹依锏暮⒆有枰苏疹?,不想再出去打工了?!比缃?,譚明秀的兒子上小學 4 年級,這也是她在滑雪場工作的第四個年頭?!芭c以往打工相比,工資雖然少了點,一個月3000 元,但離家近,做得安心?!弊T明秀說,小區里還有不少和她一樣在滑雪場上班的人。
據巴東縣野三關綠蔥坡旅游度假區人事部經理張春香介紹,自2019年底滑雪場開業以來,僅雪場、 酒店、物業等部門就提供了500個就業崗位,錄用 人員中近300人都是搬遷安置點的居民。
“一般都是鄉鎮或者社區推薦,對于這些求職者我們都會優先考慮錄用,同時還會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或采取傳幫帶的方式,讓他們能夠盡早上崗?!?張春香介紹,隨著度假區的配套完善,滑雪場還可以再提供150多個崗位,幫助搬遷安置點的居民實現就業。
滑雪場不僅為像譚明秀一樣的搬遷群眾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也拓展了當地群眾的創業空間。
2020年1月,一家名為“北極星滑雪俱樂部” 的小店在鎮上開業,搬遷戶雷鳴英成了當地第一家經營滑雪服租賃門店的店主。
“剛開始碰上疫情,生意不怎么好,這兩年生意做得不錯,在滑雪的高峰期,一天能有一萬多元的收入?!崩坐Q英說,除了冬季,每年3月到8月還能到滑雪場做工,幫忙種花、除草之類,幾個月下來也能掙一萬多元。
如今在巴東縣,像譚明秀、雷鳴英一樣,依托當地產業發展實現就業、創業的人并不在少數。緊鄰4A級景區巴人河旅游景區的96戶搬遷群眾,通過租賃門面增收 ;革命老區金果坪鄉依托幫扶車間自產自銷紅色文化產品 ;官渡口鎮晴帆園安置小區緊鄰紅花嶺京援創業扶貧園,園區入駐茶葉加工、 醫療器械制造等企業11家,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
巴東,正依托資源要素,讓“挪窮窩”與“換窮業” 并舉,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搬遷群眾穩定增收致富。
“搬遷+改造” 安置房成了“網紅房”
早春時節,沐浴在斜風細雨中的巴東縣信陵鎮土店子村一片春意盎然,早起的村民走出房門,積極清掃自家房前屋后,打理庭院綠植。
曾經的土店子村,村如其名,處處帶“土”: 村里處處是土瓦房、土泥巴路,村民在土里刨食。 精準扶貧的春風“刮”走了那里的“土氣”。如今的土店子村,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湖北省生態文明示范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省級樣板村。
如何讓村里的26戶搬遷安置群眾,在脫離了原有的土地和山林后,能夠找到新的致富路?信陵鎮把目光盯在“土”字上。
土店子村平均海拔1200米,共407戶1081人, 頗具民族特色,距離縣城僅20多公里,每年夏季吸引上萬名游客前來旅游避暑,有巴東縣“后花園”之稱。2021年,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土店子村開始發展避暑經濟,帶領村民改建民宿。
信陵鎮按照“一房一院一田”模式,除了將100多棟保存完好的土坯房改造成外表古樸、內設現 代的特色民宿外,還將26 戶搬遷安置群眾納入其中。
一場搬遷房改民宿行動拉開帷幕。鎮黨委、村“兩 委”和26戶搬遷戶召開了10多場院壩會商議如何改造,并帶著大家前往宜昌市、鐘祥市等地考察。
最后26戶一致同意 :房屋全部由現有的一層加蓋到兩層,村民出資購買材料,鎮政府負責外觀改造并支付施工費,房屋內部裝飾由村民自主完成。
外觀改造時,搬遷戶成立了監督小組,全程監督施工進度和質量,會手藝活兒的村民義務出工, 在大家的主動參與下,將原計劃每戶5萬元的材料 費,降低至2.5 萬—3萬元。
“我們既當設計師,又當監工。這房子住著舒服,還順心?!痹谕恋曜哟灏徇w安置點,住戶汪斯家的100平方米安置房已加蓋到兩層。房子采用四室一廳的布局,前有陽臺開窗看景,后有曬臺連著菜園, 成為了家庭式民宿的打卡點。
“我家的庭院就是我的臉,也是一張個人名片?!?老黨員張進先的房子也是精心設計的成果 :墻面刷上泥巴、屋頂翻蓋琉璃瓦,院壩石墻鑲嵌著黨旗和“有困難找黨員”的紅字,原來普通的民居已經成為一處以紅色文化為內涵的主題文化民宿。
和張進先一樣,村民張永翠也將自己的土坯房改成民宿,連續兩年,夏季收入超過3萬元。
“每家庭院主題都符合主人身份,各有特點?!?村支書張文燦介紹說,有黨員、退役軍人的家庭, 在改造時融入紅色、軍旅等元素,讓老屋變成一道風景。
在政府獎補資金約70萬元之外,土店子村安置點群眾自發 投資約210萬 元, 對特色民宿提 檔升級。 目前房屋內部裝修正在逐步推進, 預計2023年3月正式對外營業,戶均增收可達2000元以上。
與土店子村類似, 巴東縣通過鄉鎮、村 (社區)發展產業,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 共同參與鄉村建設的還有茶店子鎮的茶庵寺村、沿渡河鎮的石喊山村等。
近年來,巴東縣大力推進政策、項目向安置點聚集,因地制宜發展后扶產業,通過“農業產業+企業+民宿+搬遷群眾”這一模式,累計投入資金12.56億元,真正讓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搬遷+治理” 搬遷戶共畫同心圓
“社區內的羽毛球場已經修好,大家平時娛樂也有了地方,現在就想請大家說一說,如何把這個球場管好?”2月10日,巴東縣官渡口鎮晴帆園社區正舉行“格格會”——以網格為單位組織的居民懇談會,社區黨委書記向容帶著居民代表一邊驗收球場,一邊征求意見。
“共同締造嘛,就要‘共’起來,羽毛球場是大家使用的,我們居民就要自己把它管好?!本用袼涡惚酉略挷?。
從車輛亂停亂放到有序停放,從無娛樂場所到修建羽毛球場,從垃圾遍地到綠化整治……居民眼 中的晴帆園社區,正打造著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成立于2019年的晴帆園社區,是巴東縣最“年輕”的社區,也是全縣規模最大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共居住全縣3個鄉鎮、57個村(社區)的搬遷人口1015戶2951 人。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搬遷群眾能攜手共畫同心圓,得益于社區的基層治理。
“我們就要逐漸培養居民的主人翁意識,讓他 們共同參與到社區建設中?!毕蛉萁榻B,他們根據社區居民需求,將社區劃分為10個網格,以網格為單位經常性組織召開“格格會”,并開展“格格 夜訪”活動,傾聽心愿訴求,征集意見建議。
向容表示,通過長期的努力與探索,安置區已形成“社區大黨委 +10 個網格+N 個參與者”的 “1+10+N”的服務模式,即由社區大黨委牽頭下沉 單位,以黨員帶頭示范、群眾自愿參與、部門協作支持的方式,整合各方力量、各類資源、各種服務, 深入推進社區治理工作。
社區居民更是積極參與到力所能及的活動中。 在社區組織的“垃圾一日清”活動中,社區90歲高齡的老人江天普聽到消息后,主動要求參與活動, 社區干部看到老人年紀大,擔心老人的身體,勸老人休息一下。江天普說 :“社區的事就是我們大家的事,我雖然年紀大了,但我作為社區的居民,肯定要為自己的事情出力?!?nbsp;
正是群眾的積極參與,社區環境變美了,基礎 設施完善了,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也增強了。如今,在晴帆園社區,只要“九點半”廣播一播出志愿活動,居民都會紛紛走出家門,參與到社區的活動中來。
安置點上建社區,“遷”變之中奔小康。晴帆園社區被評為“湖北省最美安置區”“湖北省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
“巴東縣非常重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卑蜄|縣委書記黃波表示,“搬 遷+”,是給搬遷群眾的幸福生活做加法?!巴ㄟ^優化提升社區軟硬環境,推進社區管理便捷化、智能 化、精細化,巴東縣真正讓搬遷群眾融入了新家園, 適應了新生活,開啟了新征程!” ( 作者單位分別為 :高煒,湖北省巴東縣融媒 體中心 ;洪紹勇、譚娟,湖北省巴東縣鄉村振興局)
湖北巴東縣: “搬遷 +” 給幸福生活做加法
時間:2023-03-27 10:51:05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3年06期
作者:高煒 洪紹勇 譚娟
早春時節,細雨濛濛,八百里巴東盡被薄霧籠罩。 霧散云開,青山綠水映入眼簾,勤勞的人們早已開始了“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忙碌,人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素有“川鄂咽喉、鄂西門戶”之稱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是“長江經濟帶”和 “鄂西綠色發展示范區”重要區域,為長江入鄂第一縣。脫貧攻堅期間,巴東縣通過易地搬遷,解決了12964 戶43197人的脫貧問題。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階段,巴東縣發力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創新推出“搬遷 +”多維模式,真正讓搬遷群眾搬得安心、 住得舒心、過得開心。
“搬遷+產業” 家門口就能致富
2月9日,海拔1800米的巴東縣綠蔥坡鎮依舊是銀裝素裹,天空時不時還飄著雪花。
早上八點半,家住集鎮搬遷安置點福馨嘉苑的譚明秀來到綠蔥坡度假酒店,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2019年初,譚明秀從綠蔥坡鎮中村搬遷至綠蔥坡社區。當年年底,新家附近的綠蔥坡滑雪場正式建成,原本想出門打工的她,聽說滑雪場招工,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前去應聘。有著一點財會知識的她,很快被錄用成為倉庫保管員?!凹依锏暮⒆有枰苏疹?,不想再出去打工了?!比缃?,譚明秀的兒子上小學 4 年級,這也是她在滑雪場工作的第四個年頭?!芭c以往打工相比,工資雖然少了點,一個月3000 元,但離家近,做得安心?!弊T明秀說,小區里還有不少和她一樣在滑雪場上班的人。
據巴東縣野三關綠蔥坡旅游度假區人事部經理張春香介紹,自2019年底滑雪場開業以來,僅雪場、 酒店、物業等部門就提供了500個就業崗位,錄用 人員中近300人都是搬遷安置點的居民。
“一般都是鄉鎮或者社區推薦,對于這些求職者我們都會優先考慮錄用,同時還會對他們進行技能培訓或采取傳幫帶的方式,讓他們能夠盡早上崗?!?張春香介紹,隨著度假區的配套完善,滑雪場還可以再提供150多個崗位,幫助搬遷安置點的居民實現就業。
滑雪場不僅為像譚明秀一樣的搬遷群眾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也拓展了當地群眾的創業空間。
2020年1月,一家名為“北極星滑雪俱樂部” 的小店在鎮上開業,搬遷戶雷鳴英成了當地第一家經營滑雪服租賃門店的店主。
“剛開始碰上疫情,生意不怎么好,這兩年生意做得不錯,在滑雪的高峰期,一天能有一萬多元的收入?!崩坐Q英說,除了冬季,每年3月到8月還能到滑雪場做工,幫忙種花、除草之類,幾個月下來也能掙一萬多元。
如今在巴東縣,像譚明秀、雷鳴英一樣,依托當地產業發展實現就業、創業的人并不在少數。緊鄰4A級景區巴人河旅游景區的96戶搬遷群眾,通過租賃門面增收 ;革命老區金果坪鄉依托幫扶車間自產自銷紅色文化產品 ;官渡口鎮晴帆園安置小區緊鄰紅花嶺京援創業扶貧園,園區入駐茶葉加工、 醫療器械制造等企業11家,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
巴東,正依托資源要素,讓“挪窮窩”與“換窮業” 并舉,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搬遷群眾穩定增收致富。
“搬遷+改造” 安置房成了“網紅房”
早春時節,沐浴在斜風細雨中的巴東縣信陵鎮土店子村一片春意盎然,早起的村民走出房門,積極清掃自家房前屋后,打理庭院綠植。
曾經的土店子村,村如其名,處處帶“土”: 村里處處是土瓦房、土泥巴路,村民在土里刨食。 精準扶貧的春風“刮”走了那里的“土氣”。如今的土店子村,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湖北省生態文明示范村、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省級樣板村。
如何讓村里的26戶搬遷安置群眾,在脫離了原有的土地和山林后,能夠找到新的致富路?信陵鎮把目光盯在“土”字上。
土店子村平均海拔1200米,共407戶1081人, 頗具民族特色,距離縣城僅20多公里,每年夏季吸引上萬名游客前來旅游避暑,有巴東縣“后花園”之稱。2021年,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土店子村開始發展避暑經濟,帶領村民改建民宿。
信陵鎮按照“一房一院一田”模式,除了將100多棟保存完好的土坯房改造成外表古樸、內設現 代的特色民宿外,還將26 戶搬遷安置群眾納入其中。
一場搬遷房改民宿行動拉開帷幕。鎮黨委、村“兩 委”和26戶搬遷戶召開了10多場院壩會商議如何改造,并帶著大家前往宜昌市、鐘祥市等地考察。
最后26戶一致同意 :房屋全部由現有的一層加蓋到兩層,村民出資購買材料,鎮政府負責外觀改造并支付施工費,房屋內部裝飾由村民自主完成。
外觀改造時,搬遷戶成立了監督小組,全程監督施工進度和質量,會手藝活兒的村民義務出工, 在大家的主動參與下,將原計劃每戶5萬元的材料 費,降低至2.5 萬—3萬元。
“我們既當設計師,又當監工。這房子住著舒服,還順心?!痹谕恋曜哟灏徇w安置點,住戶汪斯家的100平方米安置房已加蓋到兩層。房子采用四室一廳的布局,前有陽臺開窗看景,后有曬臺連著菜園, 成為了家庭式民宿的打卡點。
“我家的庭院就是我的臉,也是一張個人名片?!?老黨員張進先的房子也是精心設計的成果 :墻面刷上泥巴、屋頂翻蓋琉璃瓦,院壩石墻鑲嵌著黨旗和“有困難找黨員”的紅字,原來普通的民居已經成為一處以紅色文化為內涵的主題文化民宿。
和張進先一樣,村民張永翠也將自己的土坯房改成民宿,連續兩年,夏季收入超過3萬元。
“每家庭院主題都符合主人身份,各有特點?!?村支書張文燦介紹說,有黨員、退役軍人的家庭, 在改造時融入紅色、軍旅等元素,讓老屋變成一道風景。
在政府獎補資金約70萬元之外,土店子村安置點群眾自發 投資約210萬 元, 對特色民宿提 檔升級。 目前房屋內部裝修正在逐步推進, 預計2023年3月正式對外營業,戶均增收可達2000元以上。
與土店子村類似, 巴東縣通過鄉鎮、村 (社區)發展產業,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 共同參與鄉村建設的還有茶店子鎮的茶庵寺村、沿渡河鎮的石喊山村等。
近年來,巴東縣大力推進政策、項目向安置點聚集,因地制宜發展后扶產業,通過“農業產業+企業+民宿+搬遷群眾”這一模式,累計投入資金12.56億元,真正讓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搬遷+治理” 搬遷戶共畫同心圓
“社區內的羽毛球場已經修好,大家平時娛樂也有了地方,現在就想請大家說一說,如何把這個球場管好?”2月10日,巴東縣官渡口鎮晴帆園社區正舉行“格格會”——以網格為單位組織的居民懇談會,社區黨委書記向容帶著居民代表一邊驗收球場,一邊征求意見。
“共同締造嘛,就要‘共’起來,羽毛球場是大家使用的,我們居民就要自己把它管好?!本用袼涡惚酉略挷?。
從車輛亂停亂放到有序停放,從無娛樂場所到修建羽毛球場,從垃圾遍地到綠化整治……居民眼 中的晴帆園社區,正打造著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成立于2019年的晴帆園社區,是巴東縣最“年輕”的社區,也是全縣規模最大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共居住全縣3個鄉鎮、57個村(社區)的搬遷人口1015戶2951 人。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搬遷群眾能攜手共畫同心圓,得益于社區的基層治理。
“我們就要逐漸培養居民的主人翁意識,讓他 們共同參與到社區建設中?!毕蛉萁榻B,他們根據社區居民需求,將社區劃分為10個網格,以網格為單位經常性組織召開“格格會”,并開展“格格 夜訪”活動,傾聽心愿訴求,征集意見建議。
向容表示,通過長期的努力與探索,安置區已形成“社區大黨委 +10 個網格+N 個參與者”的 “1+10+N”的服務模式,即由社區大黨委牽頭下沉 單位,以黨員帶頭示范、群眾自愿參與、部門協作支持的方式,整合各方力量、各類資源、各種服務, 深入推進社區治理工作。
社區居民更是積極參與到力所能及的活動中。 在社區組織的“垃圾一日清”活動中,社區90歲高齡的老人江天普聽到消息后,主動要求參與活動, 社區干部看到老人年紀大,擔心老人的身體,勸老人休息一下。江天普說 :“社區的事就是我們大家的事,我雖然年紀大了,但我作為社區的居民,肯定要為自己的事情出力?!?nbsp;
正是群眾的積極參與,社區環境變美了,基礎 設施完善了,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也增強了。如今,在晴帆園社區,只要“九點半”廣播一播出志愿活動,居民都會紛紛走出家門,參與到社區的活動中來。
安置點上建社區,“遷”變之中奔小康。晴帆園社區被評為“湖北省最美安置區”“湖北省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
“巴東縣非常重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卑蜄|縣委書記黃波表示,“搬 遷+”,是給搬遷群眾的幸福生活做加法?!巴ㄟ^優化提升社區軟硬環境,推進社區管理便捷化、智能 化、精細化,巴東縣真正讓搬遷群眾融入了新家園, 適應了新生活,開啟了新征程!” ( 作者單位分別為 :高煒,湖北省巴東縣融媒 體中心 ;洪紹勇、譚娟,湖北省巴東縣鄉村振興局)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