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赤峰:多點發力 打造鄉村幸福新生活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持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緊抓鄉村振興發展契機,在充分尊重農牧民意見的基礎上,堅持鄉村為農民而建,從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公共服務能力提升三點發力,對12個旗縣區開展鄉村大建設,打造鄉村幸福新生活。
巴林左旗搬遷群眾通過在上京食用菌產業園務工增收。
以人居環境整治為發力點,提高鄉村舒適度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大村莊公共空間整治力度,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鞏固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成果,引導農民開展戶內改廁。加強農村公廁建設維護。以人口集中村鎮和水源保護區周邊村莊為重點,分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及時清運處置?!?/p>
赤峰市始終堅持鄉村為農民而建,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握好工作的時、度、效,扎實開展鄉村建設“183”行動和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突出抓好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污水處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任務,提高鄉村人居環境舒適度。
提升村容村貌。赤峰市聚焦厘清蒙東地區人居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功能弱化的機理,統籌推進鄉村人居環境與生態修復研究,以示范點帶動,循序漸進,分階段、分主次、可動態調整推動全市面上發展。制定《赤峰市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赤峰市2022年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要點》,以農村牧區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推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落實落地。
治理污水垃圾。制定《縣域農村牧區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因地制宜、梯次推進農村牧區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為16.1%。依托全市340個垃圾填埋場、16座垃圾焚燒設施、487個垃圾中轉站、1126臺垃圾運輸車輛,科學建立起覆蓋1055個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巴林右旗在全域推廣“戶分離、村收集、企業轉運、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收運處置模式,構建起“政府引導、公司運維、全民參與”的穩定運行長效機制。
開展廁所革命。赤峰市把廁所革命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扭住不放,強化理念,轉變觀念,科學論證,創新技術模式,在改廁過程中強化保障,貼心服務,確保緊貼農村實際,確保群眾滿意。翁牛特旗創新實施“廁所革命十步工作法”,從組織發動、規劃設計到建設實施、后續管護,做到流程化、規范化、精細化;引入市環投公司,試點運行生產生活垃圾“農戶收集、企業處理、干部監督”模式,逐步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以一體化建設為發力點,促進產業發展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和安全管理,推動與沿線配套設施、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重點村一體化建設?!背喾迨袑⑧l村基礎設施建設融入鄉村產業發展中,賦能產業發展效果顯著。
加強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積極創建自治區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通過培育發展休閑鄉村旅游、體驗農牧業、創意農牧業等新業態新模式,支持農牧民發展農家樂、牧人之家及高檔次的農村牧區民宿,對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并不斷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旅游中心、公共停車場、旅游廁所等服務功能。同時加強鄉村旅游公路建設,加快構建公路交通運輸體系。赤新旅游公路全長26.4公里,把沿線的東三眼井村、二道井子村、三道井子村等5個行政村,10多個景點串珠成鏈,成為連接赤峰中心城區至紅山區南部的重要通道,也是紅山區鄉村振興旅游環線的東部核心軸線。
加強電商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牧業領域的應用,穩步推進“互聯網+農牧業”發展,引導低收入家庭依托“互聯網+”銷售綠色農畜產品。構建農村牧區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補齊嘎查村網絡基礎設施、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網點建設短板,進一步打牢農畜產品“上行”基礎。開展農牧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基地建設,全面推進嘎查村信息社建設。敖漢旗加強農產品網貨基地建設,實施農產品品控和標準化體系建設,2021年建成糧油加工生產線和糧油初步檢測系統并投入使用,發展10家重點糧食加工企業或種植合作社加入到旗域二維碼溯源平臺系統、糧油檢測體系。打造了集從種到食全鏈條監管于一體的產供銷體系,確保舌尖上的美味、舌尖上的安全,提升敖漢農產品市場影響力和占有率。僅“敖漢小米”區域公共品牌,市場價值即達113.5億元。
加強生態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依托鄉村振興綠色轉型發展理念,赤峰市啟動了陰河上游綠色轉型示范區、錫伯河沿岸百公里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驗產業帶、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區、老哈河和西拉沐淪河流域鄉村振興綠色轉型示范區、坤兌河上游鄉村振興與綠色轉型示范區等11條產業帶建設。如,松山區陰河上游立足赤峰市重要生態屏障、中心城區市政供水和生態補水重要水源地高度,統合陰河上游流域5個鄉鎮,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聯動等層面,綜合推進廢棄物綜合利用、清潔能源使用,發揮農業接二連三的聯結作用;紅山區楊家灣建有100多座設施農業大棚,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
蒙古族刺繡傳承人娜仁其其格(左一)指導當地婦女學習刺繡。 毛鳳全/攝
以公共服務配套為發力點,加強鞏固成果薄弱環節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下沉,著力加強薄弱環節?!?/p>
城鄉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大量年輕人到城鎮就業生活,導致進一步加劇了鄉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和資源碎片化。赤峰市共統計嘎查村(社區)2074個(含有農村牧區生活的社區)、11390個村民組的情況,空心化嘎查村占比48%(按常駐人口低于戶籍人口的一半計算),超過1/5的自然村組常駐人口在20戶以下。全市低收入防返貧監測對象(脫貧人口和低收入邊緣人口)60周歲以上人口占比51%。對此,赤峰市不斷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保障“老有所依”“弱有所扶”。
積極探索城鄉統籌低收入群體識別幫扶長效機制。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在全市12個旗縣區選擇部分蘇木鄉鎮開展城鄉統籌低收入群體識別摸底試驗,建立以綜合性收支為主多種維度為輔的識別標準和預警平臺系統。
探索農村牧區互助融合養老模式。按照“集中居住、分戶生活、統一管理、互幫互助”原則,林西縣以“易地搬遷+互助養老”方式建設幸?;ブ?,努力做好搬遷老人的“兜”與“扶”工作,并配套實施智慧化養老服務,探索農村互助融合養老的新路徑,解決了4313名農村留守老人的安居養老問題,有效鞏固老年脫貧人口的脫貧成果。
實施防貧保障基金項目。赤峰市通過建立防貧保障基金實現貧困治理由事后干預轉向事前干預,保障機制由定人定量轉向群體共享,保障對象由個體轉向群體?;鸩扇〔惶崆霸O定具體保障對象的方式,對瀕臨致貧返貧邊緣、存在致貧返貧風險的監測戶進行救助,重點防范邊緣易致貧人口致貧和脫貧不穩定人口返貧。2019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5475萬元,為214萬常住農牧民提供人身、財產、學費保障和收入保障,并創新性覆蓋元寶山區2萬名城鎮低收入人口,全面構筑全市防致貧返貧屏障。
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市、旗、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目前,全市有蘇木鄉鎮綜合文化站126個、街道綜合文化站21個,嘎查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070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37個。文化站免費開放實現制度化、規范化、日?;?,免費開放項目136個,涵蓋文藝輔導、圖書閱覽、科技培訓、文藝欣賞等活動,年參與站辦活動100多萬人次,保障了農牧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
赤峰市將繼續堅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多點發力,鉚足干勁,推進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農牧民群眾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鄉村振興局局長)
內蒙古赤峰:多點發力 打造鄉村幸福新生活
時間:2023-04-03 11:18:36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3年第7期
作者:郭澤民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持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緊抓鄉村振興發展契機,在充分尊重農牧民意見的基礎上,堅持鄉村為農民而建,從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公共服務能力提升三點發力,對12個旗縣區開展鄉村大建設,打造鄉村幸福新生活。
巴林左旗搬遷群眾通過在上京食用菌產業園務工增收。
以人居環境整治為發力點,提高鄉村舒適度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大村莊公共空間整治力度,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鞏固農村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成果,引導農民開展戶內改廁。加強農村公廁建設維護。以人口集中村鎮和水源保護區周邊村莊為重點,分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及時清運處置?!?/p>
赤峰市始終堅持鄉村為農民而建,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握好工作的時、度、效,扎實開展鄉村建設“183”行動和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突出抓好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污水處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任務,提高鄉村人居環境舒適度。
提升村容村貌。赤峰市聚焦厘清蒙東地區人居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功能弱化的機理,統籌推進鄉村人居環境與生態修復研究,以示范點帶動,循序漸進,分階段、分主次、可動態調整推動全市面上發展。制定《赤峰市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赤峰市2022年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要點》,以農村牧區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推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落實落地。
治理污水垃圾。制定《縣域農村牧區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因地制宜、梯次推進農村牧區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為16.1%。依托全市340個垃圾填埋場、16座垃圾焚燒設施、487個垃圾中轉站、1126臺垃圾運輸車輛,科學建立起覆蓋1055個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巴林右旗在全域推廣“戶分離、村收集、企業轉運、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收運處置模式,構建起“政府引導、公司運維、全民參與”的穩定運行長效機制。
開展廁所革命。赤峰市把廁所革命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扭住不放,強化理念,轉變觀念,科學論證,創新技術模式,在改廁過程中強化保障,貼心服務,確保緊貼農村實際,確保群眾滿意。翁牛特旗創新實施“廁所革命十步工作法”,從組織發動、規劃設計到建設實施、后續管護,做到流程化、規范化、精細化;引入市環投公司,試點運行生產生活垃圾“農戶收集、企業處理、干部監督”模式,逐步實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以一體化建設為發力點,促進產業發展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和安全管理,推動與沿線配套設施、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重點村一體化建設?!背喾迨袑⑧l村基礎設施建設融入鄉村產業發展中,賦能產業發展效果顯著。
加強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鄉村旅游重點村建設,積極創建自治區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通過培育發展休閑鄉村旅游、體驗農牧業、創意農牧業等新業態新模式,支持農牧民發展農家樂、牧人之家及高檔次的農村牧區民宿,對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并不斷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旅游中心、公共停車場、旅游廁所等服務功能。同時加強鄉村旅游公路建設,加快構建公路交通運輸體系。赤新旅游公路全長26.4公里,把沿線的東三眼井村、二道井子村、三道井子村等5個行政村,10多個景點串珠成鏈,成為連接赤峰中心城區至紅山區南部的重要通道,也是紅山區鄉村振興旅游環線的東部核心軸線。
加強電商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牧業領域的應用,穩步推進“互聯網+農牧業”發展,引導低收入家庭依托“互聯網+”銷售綠色農畜產品。構建農村牧區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補齊嘎查村網絡基礎設施、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網點建設短板,進一步打牢農畜產品“上行”基礎。開展農牧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基地建設,全面推進嘎查村信息社建設。敖漢旗加強農產品網貨基地建設,實施農產品品控和標準化體系建設,2021年建成糧油加工生產線和糧油初步檢測系統并投入使用,發展10家重點糧食加工企業或種植合作社加入到旗域二維碼溯源平臺系統、糧油檢測體系。打造了集從種到食全鏈條監管于一體的產供銷體系,確保舌尖上的美味、舌尖上的安全,提升敖漢農產品市場影響力和占有率。僅“敖漢小米”區域公共品牌,市場價值即達113.5億元。
加強生態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依托鄉村振興綠色轉型發展理念,赤峰市啟動了陰河上游綠色轉型示范區、錫伯河沿岸百公里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驗產業帶、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區、老哈河和西拉沐淪河流域鄉村振興綠色轉型示范區、坤兌河上游鄉村振興與綠色轉型示范區等11條產業帶建設。如,松山區陰河上游立足赤峰市重要生態屏障、中心城區市政供水和生態補水重要水源地高度,統合陰河上游流域5個鄉鎮,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聯動等層面,綜合推進廢棄物綜合利用、清潔能源使用,發揮農業接二連三的聯結作用;紅山區楊家灣建有100多座設施農業大棚,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
蒙古族刺繡傳承人娜仁其其格(左一)指導當地婦女學習刺繡。 毛鳳全/攝
以公共服務配套為發力點,加強鞏固成果薄弱環節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下沉,著力加強薄弱環節?!?/p>
城鄉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大量年輕人到城鎮就業生活,導致進一步加劇了鄉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和資源碎片化。赤峰市共統計嘎查村(社區)2074個(含有農村牧區生活的社區)、11390個村民組的情況,空心化嘎查村占比48%(按常駐人口低于戶籍人口的一半計算),超過1/5的自然村組常駐人口在20戶以下。全市低收入防返貧監測對象(脫貧人口和低收入邊緣人口)60周歲以上人口占比51%。對此,赤峰市不斷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保障“老有所依”“弱有所扶”。
積極探索城鄉統籌低收入群體識別幫扶長效機制。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在全市12個旗縣區選擇部分蘇木鄉鎮開展城鄉統籌低收入群體識別摸底試驗,建立以綜合性收支為主多種維度為輔的識別標準和預警平臺系統。
探索農村牧區互助融合養老模式。按照“集中居住、分戶生活、統一管理、互幫互助”原則,林西縣以“易地搬遷+互助養老”方式建設幸?;ブ?,努力做好搬遷老人的“兜”與“扶”工作,并配套實施智慧化養老服務,探索農村互助融合養老的新路徑,解決了4313名農村留守老人的安居養老問題,有效鞏固老年脫貧人口的脫貧成果。
實施防貧保障基金項目。赤峰市通過建立防貧保障基金實現貧困治理由事后干預轉向事前干預,保障機制由定人定量轉向群體共享,保障對象由個體轉向群體?;鸩扇〔惶崆霸O定具體保障對象的方式,對瀕臨致貧返貧邊緣、存在致貧返貧風險的監測戶進行救助,重點防范邊緣易致貧人口致貧和脫貧不穩定人口返貧。2019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5475萬元,為214萬常住農牧民提供人身、財產、學費保障和收入保障,并創新性覆蓋元寶山區2萬名城鎮低收入人口,全面構筑全市防致貧返貧屏障。
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市、旗、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目前,全市有蘇木鄉鎮綜合文化站126個、街道綜合文化站21個,嘎查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070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37個。文化站免費開放實現制度化、規范化、日?;?,免費開放項目136個,涵蓋文藝輔導、圖書閱覽、科技培訓、文藝欣賞等活動,年參與站辦活動100多萬人次,保障了農牧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
赤峰市將繼續堅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多點發力,鉚足干勁,推進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農牧民群眾的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鄉村振興局局長)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