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樹:苦難中走來的一家人
我的祖父夏汝錫,生于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二十八,祖母魏秀蘭和祖父同歲,生于正月初一。祖父十七歲和我祖母結婚,十八歲生下我的父親夏子良,十九歲那一年,離開固縣寺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這一年的五月六日(農歷立夏節),在安徽省金寨縣(當時屬河南省商城縣管轄)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立夏節起義(也稱商南起義)。同年十一月,六安的獨山和霍山的西鎮區爆發了規模更大的農民武裝起義,史稱六霍起義,此后創建了以金寨為中心的皖西蘇區。祖父離家以后,“還鄉團”來抄了家,值點錢的東西都被擄掠走了。我的祖母和那時還不滿兩歲的我父親相依為命,孤兒寡母靠乞討、幫工度日,她自己說“苦水三天三夜倒不完”。祖母一生守寡,直到八十六歲去世,含辛茹苦一輩子。最困難的時候,到了揭不開鍋的程度,只好領著我的父親回了娘家,在娘家沒過多長時間就呆不下去了。鄉里有一句俗話“嫁出去的姑娘潑出門的水”,況且我祖母的哥哥也發了話:“不趁著天晴溜莊子討點糧食,看你娘倆下雪天怎么過?”我的祖母生性好強,一聽這話,雖然眼淚直淌但還沒等天亮就背著我父親走了。當她出了門才想到:“我這是去哪里?”打這以后,我的祖母帶著我的父親開始了乞討生活。
祖母曾多次跟我講過她的“討飯棍”。開始是用竹桿,每次一到人家門口,狗就上來咬。祖母為保護自己和我父親,就把竹桿放在面前擋著,幾天下來竹桿就被咬破了,我祖母的哥哥幫她砍了一根檀樹棍,根部還帶了一個疙瘩頭。就是這根檀樹棍也留下了許多狗牙印子。祖母跟我說,這根棍子她用了好多年,白天防狗,晚上往家走當扁擔用。一頭挑著討來的糧食,一頭是我父親。有時要的糧食少就從田邊搬半塊土坯放上。一次我祖母到一個村莊要飯,好心的主人看孤兒寡母可憐,發了善心,不但給了不少稻谷,還留下吃頓飯。吃完飯我祖母實在不過意,就幫主人家干了一會活,結果從村莊走出來天已經黑了,急著往家趕,途中一下子誤入一個方圓幾里地的水圍里,怎么也摸不出來了。急得我祖母坐在地上放聲大哭,哭著哭著她想到了一個法子,隔著圍子向外面村莊上的人打聽“胡店子”(離我祖母家10里地的一個集鎮)在哪個方向,后來繞道胡店子才找到回家的路。到家時天都快亮了。父親漸漸長大,祠堂出錢讓他讀了幾年私塾。我祖母又到地主家幫工,除了洗衣燒飯外,還要下地干活。經常中午吃了飯就下田除草,烈日當空,我祖母把褂子放在水塘里弄濕了,披在頭上,曬干了再弄濕,一干就是幾個時辰。我祖母是小腳,一到割稻季節,最怕的就是下田挑稻把子,腳一插到水田里就拔不上來。
到了1948年,我父親二十歲了。我的祖母勸他:“你爹像你這么大,早都去干共產黨了,你也去吧!”這一年秋天,我父親離開固縣寺,參加了征收“渡江糧”工作,從此走上了新中國的工作崗位。后來我祖母也隨著進了城,還享受政府特殊撫恤,家庭處境和經濟條件完全改變,按說應該享享福了,但她勞動的習慣已經無法改變。她說:“只要一天不干活,渾身都疼?!庇浀梦叶忌闲W了,她還經常下到水塘里摸螺螄,回來后一個一個砸碎給鴨子吃。到今天我都清楚地記得,那塊墊著砸螺螄的石塊上一個個深深的小坑。那時她已經六十多歲了。她非常關心和同情生活困難的人,不論是鄰居還是鄉下老家來的人,只要說生活有困難,她總是想方設法給予幫助。有一次,我父親發現家里的豬油吃得特別快,還告訴我祖母要省著吃,后來才搞清楚祖母每個月都要把省下來的豬油,送給老家的困難鄉親們。祖母快80歲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此后便明顯衰老了,體力活實在是干不動了,只是視力和聽力都沒有大的減退。她拿出了年輕時為糊口織小網子(舊時婦女包頭發用的)的手藝來,織起了捕魚網,有時一條網都織好幾米長。幾年下來便積了幾百條,整整一大木箱子外加一麻袋。但我的祖母還在不停地織。她常對我說,老家水圍子多,等你們兄弟們回去,一個站在圍外面,一個站在圍里面,包準能拉到不少魚。家里人都勸祖母不要再織網了,至少生病期間不要織了,但她總是不聽,依舊天天早織星辰,晚織月光。一次,我送水果到她床邊,看她那憔悴的面容和深深的皺紋,床里邊的那網、那線和那梭,突然感悟到她老人家織的不是漁網,而是一種精神,是支撐著她一輩子與命運苦苦搏斗的那種精神。
征收“渡江糧”工作順利完成后,我父親進入六安縣糧食局工作,六十年代初作為優秀機關干部“支援后進隊”,離開了六安縣城到了蘇家埠。在那里遇到了我的母親程蘊文,畢業于六安師范的小學老師,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鄉鎮,他們在蘇南公社、陸集公社(鄉)、蘇埠鎮工作了幾十年,克已奉公,兢兢業業。我的父親對農業農村和農民有深厚的感情,帶領鄉村干部推廣農業新技術,推廣雜交水稻,鼓勵農民發展家庭副業,他經常坐在田埂上和農民促膝交談,寒冬臘月往困難群眾家里跑,送米送面送豬肉。他比較早提出“一大二公”搞不好,他說“公塘塘漏,公牛牛瘦,還是單干好!”即便在文革中受到沖擊,也從未改變這個看法。父親對我們兄妹三個要求都非常嚴格,教育我們好好讀書、認真工作,多為老百姓辦實事。他去世前有兩個比較強烈的愿望,一個是續修家譜,一個是送孫子上大學。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兩個孫子,都非常出色,一個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歸來,任職中央金融企業,一個在上海交通大學攻讀博士,前途一片光明!
本文作者:夏樹,高級記者,安徽六安人,長期從事三農新聞報道,4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國家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安徽財經大學兼職教授。
夏樹:苦難中走來的一家人
時間:2023-04-08 14:31:56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網
作者:夏 樹
我的祖父夏汝錫,生于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二十八,祖母魏秀蘭和祖父同歲,生于正月初一。祖父十七歲和我祖母結婚,十八歲生下我的父親夏子良,十九歲那一年,離開固縣寺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這一年的五月六日(農歷立夏節),在安徽省金寨縣(當時屬河南省商城縣管轄)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立夏節起義(也稱商南起義)。同年十一月,六安的獨山和霍山的西鎮區爆發了規模更大的農民武裝起義,史稱六霍起義,此后創建了以金寨為中心的皖西蘇區。祖父離家以后,“還鄉團”來抄了家,值點錢的東西都被擄掠走了。我的祖母和那時還不滿兩歲的我父親相依為命,孤兒寡母靠乞討、幫工度日,她自己說“苦水三天三夜倒不完”。祖母一生守寡,直到八十六歲去世,含辛茹苦一輩子。最困難的時候,到了揭不開鍋的程度,只好領著我的父親回了娘家,在娘家沒過多長時間就呆不下去了。鄉里有一句俗話“嫁出去的姑娘潑出門的水”,況且我祖母的哥哥也發了話:“不趁著天晴溜莊子討點糧食,看你娘倆下雪天怎么過?”我的祖母生性好強,一聽這話,雖然眼淚直淌但還沒等天亮就背著我父親走了。當她出了門才想到:“我這是去哪里?”打這以后,我的祖母帶著我的父親開始了乞討生活。
祖母曾多次跟我講過她的“討飯棍”。開始是用竹桿,每次一到人家門口,狗就上來咬。祖母為保護自己和我父親,就把竹桿放在面前擋著,幾天下來竹桿就被咬破了,我祖母的哥哥幫她砍了一根檀樹棍,根部還帶了一個疙瘩頭。就是這根檀樹棍也留下了許多狗牙印子。祖母跟我說,這根棍子她用了好多年,白天防狗,晚上往家走當扁擔用。一頭挑著討來的糧食,一頭是我父親。有時要的糧食少就從田邊搬半塊土坯放上。一次我祖母到一個村莊要飯,好心的主人看孤兒寡母可憐,發了善心,不但給了不少稻谷,還留下吃頓飯。吃完飯我祖母實在不過意,就幫主人家干了一會活,結果從村莊走出來天已經黑了,急著往家趕,途中一下子誤入一個方圓幾里地的水圍里,怎么也摸不出來了。急得我祖母坐在地上放聲大哭,哭著哭著她想到了一個法子,隔著圍子向外面村莊上的人打聽“胡店子”(離我祖母家10里地的一個集鎮)在哪個方向,后來繞道胡店子才找到回家的路。到家時天都快亮了。父親漸漸長大,祠堂出錢讓他讀了幾年私塾。我祖母又到地主家幫工,除了洗衣燒飯外,還要下地干活。經常中午吃了飯就下田除草,烈日當空,我祖母把褂子放在水塘里弄濕了,披在頭上,曬干了再弄濕,一干就是幾個時辰。我祖母是小腳,一到割稻季節,最怕的就是下田挑稻把子,腳一插到水田里就拔不上來。
到了1948年,我父親二十歲了。我的祖母勸他:“你爹像你這么大,早都去干共產黨了,你也去吧!”這一年秋天,我父親離開固縣寺,參加了征收“渡江糧”工作,從此走上了新中國的工作崗位。后來我祖母也隨著進了城,還享受政府特殊撫恤,家庭處境和經濟條件完全改變,按說應該享享福了,但她勞動的習慣已經無法改變。她說:“只要一天不干活,渾身都疼?!庇浀梦叶忌闲W了,她還經常下到水塘里摸螺螄,回來后一個一個砸碎給鴨子吃。到今天我都清楚地記得,那塊墊著砸螺螄的石塊上一個個深深的小坑。那時她已經六十多歲了。她非常關心和同情生活困難的人,不論是鄰居還是鄉下老家來的人,只要說生活有困難,她總是想方設法給予幫助。有一次,我父親發現家里的豬油吃得特別快,還告訴我祖母要省著吃,后來才搞清楚祖母每個月都要把省下來的豬油,送給老家的困難鄉親們。祖母快80歲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此后便明顯衰老了,體力活實在是干不動了,只是視力和聽力都沒有大的減退。她拿出了年輕時為糊口織小網子(舊時婦女包頭發用的)的手藝來,織起了捕魚網,有時一條網都織好幾米長。幾年下來便積了幾百條,整整一大木箱子外加一麻袋。但我的祖母還在不停地織。她常對我說,老家水圍子多,等你們兄弟們回去,一個站在圍外面,一個站在圍里面,包準能拉到不少魚。家里人都勸祖母不要再織網了,至少生病期間不要織了,但她總是不聽,依舊天天早織星辰,晚織月光。一次,我送水果到她床邊,看她那憔悴的面容和深深的皺紋,床里邊的那網、那線和那梭,突然感悟到她老人家織的不是漁網,而是一種精神,是支撐著她一輩子與命運苦苦搏斗的那種精神。
征收“渡江糧”工作順利完成后,我父親進入六安縣糧食局工作,六十年代初作為優秀機關干部“支援后進隊”,離開了六安縣城到了蘇家埠。在那里遇到了我的母親程蘊文,畢業于六安師范的小學老師,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鄉鎮,他們在蘇南公社、陸集公社(鄉)、蘇埠鎮工作了幾十年,克已奉公,兢兢業業。我的父親對農業農村和農民有深厚的感情,帶領鄉村干部推廣農業新技術,推廣雜交水稻,鼓勵農民發展家庭副業,他經常坐在田埂上和農民促膝交談,寒冬臘月往困難群眾家里跑,送米送面送豬肉。他比較早提出“一大二公”搞不好,他說“公塘塘漏,公牛牛瘦,還是單干好!”即便在文革中受到沖擊,也從未改變這個看法。父親對我們兄妹三個要求都非常嚴格,教育我們好好讀書、認真工作,多為老百姓辦實事。他去世前有兩個比較強烈的愿望,一個是續修家譜,一個是送孫子上大學。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兩個孫子,都非常出色,一個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歸來,任職中央金融企業,一個在上海交通大學攻讀博士,前途一片光明!
本文作者:夏樹,高級記者,安徽六安人,長期從事三農新聞報道,4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國家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安徽財經大學兼職教授。
總監審:姚卜成
監 審:韓世雄
責任編輯: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