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冬生:強化黨建引領 突出金融賦能扎實推進幫扶工作見實效
駐村近兩年來,我緊緊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一中心任務,聚焦當好“黨的政策宣傳隊、農村黨建工作隊、鄉村振興施工隊、為民辦事服務隊”,抓黨建、興產業,出實招、干實事,實現了基層組織堅強有力
廖成水:志愿服務五十載 愛灑人間顯大愛
每天清晨,天空才微微泛白,在湖北省通城縣雋水鎮原民政小區,一盞頭燈在小區四處跳動,73歲的退休老干部廖成水拿著掃把認真打掃小區的每一個角落,開始了他一天的忙碌。
曾伏生:資教助學助力文化振興
20多年來,從支助1名失學兒童起到近300名寒門學子,捐贈金額及物資折合約500余萬,為通城教育事業、青年人才成長貢獻力量,他先后獲得“全國光彩之星”“全國先進個體工商戶”“通城慈善之星”“咸寧好人”等榮譽。
劉經緯:再到農村去——我和父親兩代人的“下鄉”經歷
?1970,2021,這是看似毫不相干的兩個數字,但對于我和父親來說,是值得一輩子記住的兩個年份。
覃玉紅:中國好人抖一抖? 山貨賣了九十九萬九
在覃玉紅等一幫駐村干部的努力下,峰巖村村民“住進了磚瓦房、告別了爛泥路、喝上了干凈水、用上了舒心電”。峰巖村成為長陽唯一一個摘取了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單位。
周偉:把好事實事做到村民心坎里
夏日一場陣雨后,趁著天氣涼爽,安徽宿州市蕭縣旗桿村黨員干部們約上十余位村民,暢聊起了近段時間小村莊的變化和下步建設規劃。他們口中的周書記是宿州市財政局選派到村的第一書記周偉,近期村里變化最大的是全村166余盞損壞路燈全部修繕維護好,這也是周偉謀劃落實“為民辦實事”的一項具體舉措。
深情回眸 奮楫前行 ——從沅陵干群的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
一段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里,不屈不撓的人民,用勤勞的雙手,編織出美麗沅陵。這些,都已經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中。
李世瑤?:探索回鄉創業“共富路”
?李世瑤,全國人大代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農業水土工程博士學位,現任六盤水山海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17年他義無反顧地回鄉創業,2019年9月成立合作社,致力于研究、示范和推廣山地高效農業技術及模式,真正將自己的事業深扎于田間地頭之中。
鄭俊華:奮力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作為一個回鄉創業的退伍軍人,自擔任村支書6年來,他走遍了該村的每一個角落,鄉親們都說他是“慈善書記”“干事書記”
段鐵軍:用攝影家視角 講述津甘協作好故事
天津市文化旅游攝影協會主席段鐵軍,是一位關注鄉村振興與中西部發展,具有人民情懷的攝影家。
津甘協作中,這些可愛的幫扶人
甘溝驛鎮以田家坪村為示范點,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p>
【衡陽鄉村振興】文軍軍:當好群眾的“貼心人”
作為村黨總支書記兼主任,文軍軍堅持以“村強民富”為發展理念,牢記使命擔當,始終以黨建為引領,以“一核五入”里巷工作法為機制,依托基層組織、黨員代表、事企業單位為抓手,強建班子,一手抓公共服務,一手抓文明鄉風,挖掘壯大集體“造血”功能來促進鄉村振興。任職以來,在區、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村兩委班子、全體黨員、群眾代表的大力關心支持下,東山村各項工作都穩步有效推進,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22年榮獲衡陽市人大代表先進個人;2022年度榮獲和平鄉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綜治民調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張少寧:脫貧致富記
天還沒亮,張少寧夫婦已經將昨天晚上宰殺的肉豬裝到了自家的三輪車上,準備送到店鎮的集市售賣。在張少寧的肉食門市里,來買肉的人門庭若市。別人賣肉是先稱后剁,他賣肉是先剁后稱,掐頭去尾,能讓就讓,不到中午12點,500多斤的豬肉已銷售一空,今天的毛收入達八千多元,夫婦倆一早功夫就滿載而歸,這就是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店鎮張順家溝村脫貧致富模范張少寧一家的日常。
任愛新:用設計賦能鄉村振興
任愛新在鄉村振興使命的召喚下,回到了華貿中心100公里外的家鄉——密云石城鎮張家墳村。她打算對父母在農村的房子進行設計改造,開設計師民宿,用設計賦能鄉村振興。
點贊!三江這個村的女支書不簡單!
“通往毛木耳基地產業路已硬化完成,我們要搶抓時機采摘毛木耳,確保能有更好的銷路!”初夏時節,三江侗族自治縣洋溪鄉紅巖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潘彩瓊正忙著推進木耳采摘進度、為村民謀劃銷售渠道……
汪篤義:從貧困戶到全國優秀農民工的華麗轉身
感謝黨和政府對我的幫助,我才能在這么幾年時間內完成自己的夢想?,F在家里也脫貧了,生活比以前更好、更有盼頭了,今后在公司里面,我要更加刻苦地鉆研技術,毫無保留地指導新人,為公司的發展獻計獻策,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劉水平:塑造品牌迎接企業美好明天
5月12日,寧夏“梅之吻”葡萄酒品牌創始人劉水平在“2023年中國企業國際傳播新機遇與挑戰高端對話”中表示,只有塑造品牌才能迎接企業美好明天。
鄭金明 鄭林明:輪椅兄弟闖開網上致富門
逼仄房間里一張床,一張小桌板,一部手機,開著暖黃燈,顯得有點昏暗,今年40出頭的大哥鄭金明坐在輪椅上,蜷縮著的雙手艱難又專心地用手機回復顧客的提問。隔壁狹長電商辦公室里,2臺電腦,2臺打單機滋滋作響,34歲的弟弟鄭林明同樣坐在輪椅上,一手敲鍵,一手接單,忙著趕貨,滿足客戶需求。
蔡一民:“小核雕”做成帶領鄉親致富的“大產業”
方寸之間雕刻百態,細微之處皆是匠心。一柄小小刻刀,幾枚不起眼的桃核,被他游刃方寸間,賦予生命力。一間不大的工作室,他帶領十來個志同道合之人,將“小核雕”做成了帶領鄉親致富的“大產業”。他就是來自河北省保定市博野縣王營村的青年核雕藝術家蔡一民。
張雪泥:對農民和土地的摯愛永不停息
申河村里一派“家富、村美、人和”的氣象,人均年收入由2018年的7000多元增長到目前的1.67萬元。昔日的軟弱渙散村、貧困村進入了全縣“頭雁村”的序列。
韓成海:用為民之情 譜寫奉獻之歌
肖思思:百名孩子的“媽媽”